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1.95 6.3折 ¥ 3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张小莉著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09088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9698106
上书时间2024-09-27
伟大出自平凡 平凡造就伟大(代序一)
王立群
“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
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广袤无垠的热土上,一代又一代平凡而优秀的中原儿女用深沉的家国情怀、勇敢的时代担当、不懈的平凡坚守开拓着不断前行的道路,彰显了平凡中的伟大,照亮了我们民族复兴的盛世伟业。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杨水才1925年出生于河南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吃尽旧社会的苦。1949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立下多次战功,获“人民功臣”称号。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家乡,担任水道杨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桂村公社农业中学校长。杨水才十几年如一日,带领水道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改变了水道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由于长期劳累,他身患肺结核、肾结石等多种疾病,但仍然带病工作,直至生命的后一刻。他1966年12月5日凌晨病逝于办公桌前,后来,被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杨水才精神一直在激励感召着人们拼搏奋斗、奉献牺牲、勇毅前行。
时光荏苒,杨水才精神历久弥新。我至今还记得五十多年前的1969年7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通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全面介绍杨水才的感人故事,同年,《人民日报》又发表评论员文章《为人民鞠躬尽瘁》,全国迅速掀起学习杨水才的热潮。那时,我和同学们一起专程从开封到“杨水才光辉事迹展览馆”(现更名为“杨水才纪念馆”)参观学习。“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杨水才精神已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水才是土生土长的许昌人,杨水才精神是许昌的闪光名片。河南省许昌市文联主席、青年作家张小莉凭着一以贯之的赤子情怀,以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用真挚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拓展了杨水才精神的丰富内核。她以杨水才为原型,创作了《小车不倒只管推》这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杨水才的生命轨迹为纬度进行刻画,把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缀玉成串,终使一个心存大爱、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纤尘不染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部小说紧紧扣住了呼唤英雄、讴歌英雄、学习英雄的时代脉搏,思想内涵深沉厚重,故事情节动人心弦,为我们还原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模范形象。它的出版对于继承红色基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共有的基因图谱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当我一口气读完这部小说,掩卷而思、抚今追昔,也是感慨颇多。2019年9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这段话也正是对杨水才精神的生动写照。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杨水才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他生前也没有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平凡的他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改变了水道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其“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为我们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平凡如斯、伟大如斯。
人生有味是奉献,人生至味是平凡。每一位与这部小说结缘的读者,在开卷有益时能否也思索这平凡和伟大的真义,在内心展开自我追问:如果我是一滴水,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粒粮食,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我是一颗螺丝钉,是否坚守了奋斗的岗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相信,这所有的光和热汇聚起来,必将成为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的磅礴力量,终将实现民族复兴、四海升平。
这是我们的初心,我们的使命!
(王立群,著名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英雄的礼赞(代序二)
柳建伟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历史的永恒记忆,是民族的坚强脊梁,也是闪光的时代坐标。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据不完全统计,仅近代以来,就约有2000万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英雄者,国之干。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上,镌刻着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名字,汇聚成灿烂的星河,熔铸成民族的精神灯塔,照亮我们逐梦前行之路。
当我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河南青年作家小莉同志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车不倒只管推》,“英雄”这两个字一直在脑海中闪现。小说主人公的原型杨水才是真正的英雄!
杨水才是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原许昌县)水道杨大队党支部原副书记,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基层干部的一面旗帜。他十几年如一日,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带领家乡群众挖塘治岗、植树造林、兴办学校,改变了水道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1966年12月5日凌晨病逝在办公桌前。在短暂有限的生命里,他从来不考虑个人得失,用全部生命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用实际行动在群众心中铸就丰碑,成为时代英雄!
岁月珠流璧转,英雄精神永恒。生在这个伟大时代,歌颂英雄、学习英雄,赓续英雄的精神,让英雄的精神在亿万人民心中生根发芽、生生不息,是新时代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小莉同志就有着这样的赤子之心。她作为一个地级市的文联主席,在繁忙的公务之外,利用夜晚时间笔耕不辍,以优秀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为原型,创作了这部纪实小说,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英雄形象。她用墨笔弘道,讴歌英雄,致敬英雄,定格回望英雄为着梦想所走过的路,让英雄唤醒民族的初心,照亮我们无惧风雨、砥砺前行的征程,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曾经有一段时间,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一些人别有用心,视角倾斜、美丑反转、揶揄时代、奚落历史,甚至嘲笑英雄、歪解英雄,消解人们的正确认识,吞噬人们的理想与信念,消融我们的民族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忽视和冷落英雄,就将失去未来。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才能英雄辈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致敬英雄,国家连续6年举行烈士纪念日仪式,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创作大量讴歌英雄、致敬英雄的文艺作品……这一系列崇尚英雄的实际行动,为我们的精神家园种下了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的文化常青树。“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英雄需要文化的浸润。从这个意义而言,《小车不倒只管推》这部书的推出也是顺势而为、正当其时,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细细品味小莉同志这部小说,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杨水才精神形成的思想渊源。他生在旧社会,成长在新社会,沐浴着党的温暖,感受到党的伟大,并用行动回报党恩,不怕苦、不怕死,为党、为人民、为国家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这种精神不仅滋养了我们的家国情怀,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在奉献中体味快乐,在付出中收获喜悦,远离精神困顿、道德焦虑和价值迷失。
好的纪念在传承,好的回馈是奋进。《小车不倒只管推》这部作品也告诉我们,杨水才不仅是时代的英雄,也是我们看得见学得来的榜样。人人向往英雄,但英雄的精神特质从来都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英雄的特质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这个特质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做到了,人人皆可成为英雄。我想,假如读者通过这部小说,能够从英雄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获得力量,就是对英雄好的致敬。
有诗人曾说:“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蜡烛有燃尽的时候,而英雄的精神将会永存。”今天,国际社会风云激荡中,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距离从未如此接近。但我们也有着清醒的认知,在这星辰大海的征程上必定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还需要我们付出百倍努力;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路上,也容不得半分懈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只有赓续许许多多杨水才式的英雄的精神血脉,砥砺“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弘扬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小车不倒只管推”,每个人都努力发光发热,才能在历史年轮之上浓墨重彩地镌刻下我们这代人的奋斗和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初心不改,使命不怠;行程万里,接续前行!
(柳建伟,著名作家,编剧,茅盾文学奖得主,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
不破楼兰终不还
杨水才在炎热中参加了党支部大会,会上,他站起来发言:“我认为村民的贫穷、饥饿不仅仅来源于村民本身,也来源于地理环境上的缺陷!水道杨村远离水源,是个两岗夹一洼、岗高缺水的地方。这样的环境不仅限制了村子的发展,而且很有可能让村民重蹈以前连饭都吃不饱的覆辙!为此我建议,要在水道杨村搞好进水排水的系统!我们要抓水利,我们要挖坑塘,把水抽到岗子上,让村民不再因为缺水而使作物减产!其次,水道杨村气候干旱,土地更是缺水,整个村子里所有的树加起来也没有一百棵!所以我提议,要搞绿化,多栽树,旱田变成水浇地,使水道杨村大变样,变出桐树路、花椒寨、柿树沟、桃花岗!我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拔掉水道杨村的穷根!只有这样做,水道杨村的村民才能过上真正富足的生活!”
杨水才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说,感染了众人,大队党支部立即采纳了杨水才的建议。
杨水才在知道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并且能够实施的时候,激动得整夜都睡不着。他想着,水道杨村的村民总算是要富起来了,村民们总算是拔掉了这根长了数百年的穷根!
但是,岗怎么治?水往哪儿找?按照“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教导,杨水才爬东岗、上西岗,勘察本地地形,走访了许多有经验的群众,这一天早上连饭都没吃,就去找了杨清明。
杨清明在村里的时间长,足够了解村庄。并且杨清明是上过学的。杨水才相信知识的力量,相信杨清明能给他提供一些思路。
杨水才走到了杨清明家,看见杨清明正在接一捧水洗脸,他上前开门见山地问:“您知道村里哪里有水源吗?”
杨清明一开始听到这声音,吓了一跳,但听了问题之后反而不乱了。他不紧不慢地擦干了脸,然后说:“村里干旱你又不是不知道,有水源不早就找着了嘛!”
杨水才知道杨清明说这话的意思就是他不知道村里哪里有水源了,于是又问:“您知道怎么找水源吗?”
杨清明摇了摇头说:“唉,我知道你为村人着想,可找水源不是那么容易的,就算找到了,建池塘也是难上加难的!”
杨水才眼神变得坚定:“杨书记,您就让我试试吧,要是成功了,水道杨村的人可就离好日子不远了。”
杨清明无奈地摇摇头说:“走吧,那就试试,不过我先和你说明白,水道杨干旱,不是一两年了,而是一直干旱……”
杨水才始终是坚定的,他说:“杨书记,这都不是问题,和村民的幸福富足相比,我相信这都不是太大的问题,都会被解决!”
杨清明作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也曾经有过和杨水才一样的想法,可他还没有寻找水源的办法,他非常佩服杨水才的干劲、冲劲和韧劲,自己身上好像就少了这几股劲,所以此刻他决定和杨水才一起试试。
“我支持你!只要你认为是正确的,就去干吧!”杨书记拍着杨水才的肩膀,真诚地说道。
杨清明和杨水才找了一些竹筒和破旧的瓶子制成了“土仪器”,准备用原始的办法来测量是否有水源。
两人来到了村子的东南方向,站定了。
杨水才疑惑地问道:“杨书记,为什么在这儿啊?”
杨清明看了眼地面说:“其实我也一直在寻找水源,但一直没有解决的办法。我近天天观察地上的蚂蚁,发现只有这里没有蚂蚁筑巢。而蚂蚁不在这里筑巢的原因可能就是这地底下有水源吧。”
杨水才恍然大悟,拿着许多节竹筒连在一起的竹棍问:“那这又是因为什么?”
杨清明接过竹棍,深深地插进地下,“老祖宗的经验,要是下面真有水的话,用手一握就会出点水。”
杨清明立好竹棍,对杨水才说:“过来一下,要用手握着啊。”
杨水才答应了一声,便走过去握着了。
过了一小会儿,杨水才就感觉竹棍变凉了一些,他向竹棍的小口中看去,竟真的看见了一些透亮的水!
他立刻对杨清明说:“真的有水,真的有水!我们真的找到水源了!”
杨清明也满意地笑了,似乎自己的梦想实现了一样,他高兴地说:“在四周再看看,都测一测,确定好了地方就可以叫乡亲们来干活了。”
杨水才“嗯!”了一声,就拔出竹棍向四周测量了。
到了月亮升起的时刻,杨水才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看着自己测量好的池塘的范围,欣慰地笑了。
杨清明说过,要获得必要的数据,寻求好的挖池塘地址,规划的三级提水上岗方案。现在这三项内容杨水才已经完成两项,剩下的就是制订方案与实施了。
杨水才连夜制订了方案,又在半夜拿去给杨清明看,还编了一个口诀:“地形上,两岗加一洼,一里十三坡;气候上,六月常缺雨,十月无寒霜,春初和秋末,气候较正常;水源上,两岗加一洼,岗顶水源差,要找水源处,村头沟嘴挖。”
杨清明看过了之后,嘴角上扬,只说了一个“好”字!
第二天清晨,刚刚吃过早饭,杨水才就站在小广场的草垛上开始发言。
“乡亲们,昨天经过杨书记和我的测试,已经找到水源了!找到了水源我们离好日子就不远了!现在,为了我们的好日子,大家有力出力,和我一起去村头东南方向挖池塘吧!池塘挖完,我们村就不再是穷村了!”
乡亲们听见了这消息十分欣喜,一一响应,都跟着杨水才去挖池塘。
要挖的地方是三队的几亩好地,三队个别干部不肯让挖。杨清明等人建议多给他们几亩好地置换。他们说,给再多也不如他们这几亩地好。还有一些思想保守的人说指望挖池塘浇地,根本不行。
杨水才建议党支部召开会议,进行树立整体观念的思想教育。他领头忆苦思甜,把新旧社会进行对比,大家泪流满面。接着,他又领着大家学习“老三篇”,讲“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讲得大家心里透亮。
大家说:“我们只看到自己的那几亩地,看不到全大队两千多亩地,看不到全国几亿人口,眼光真是太窄了!”
一个干部接着说:“对,我们要学愚公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这样做,咱们水道杨的穷根不会拔掉。”
杨水才一看大家已经有了劲头,手里挥舞着著作,大声说:“好,大家说得太好了,咱新时代的农民,种地不靠天,龙王不来咱去牵!”
他的这一声吆喝让大家更是热情高涨。群众连春节也不过了,天天来到工地。但正如杨清明所说,就算找到了水源,池塘也不好挖。在施工过程中,杨水才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也为了起带头作用,他没日没夜地干,无时无刻不在挖!
休息时,他也常用愚公精神鼓励大家:“愚公面前两座山,带领儿孙把山搬;咱们面前两座山,土地冲刷缺水源;立下愚公移山志,挖塘治岗破难关。”
有时身体支撑不住,甚至累得肺结核病发作,时常吐血,大伙劝他休息。他笑着说:“愚公那么大岁数还挖山不止,我比他年轻,这点病不算啥!”说完就擦擦嘴继续干,不给自己一点休息的时间。
这一天,杨水才正推着小车运土,突然大口吐血,一下子摔倒在坑塘半坡,几名群众连忙把他扶起来,劝他回去休息。他却毫不在意地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干。”说完,把嘴上的鲜血一擦,又接着干起来。
杨母带着饭来看过他好几次,可每一次杨水才匆匆吃一点饭就继续干活。干活的杨水才像一个假人,一个不会累不会停歇的假人!村民们怕遇到下雨天,因为下雨时缺口会向下漏水,而一到下雨天,杨水才为了不影响施工,时时会跳进齐胸深的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来把缺口堵住。
杨水才带病挖塘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鼓舞着全村群众,大家的干劲更足了!但是,即使杨水才这样努力,挖池塘还是到了瓶颈期。池塘已经挖了15米左右深,但看到的还是干旱的黄土,根本没有一点水的踪迹。找不到水,很多乡亲都泄了气。
杨水才看见乡亲们一张张失望的脸,终决定召开诸葛亮会,他要在会上分析原因,寻找办法。小车不倒只管推
杨水才说:“乡亲们,请不要失望!我们挖的地方一定会有水!只是水太深了!只要大家不放弃,我们一定可以挖到的!”
大家还是有点不相信,杨水才接着说:“乡亲们放心!我已经向公社申请了!公社已经调来了打井用的铁锥!我们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看见水了!”
乡亲们看着带病坚持挖塘的杨水才,又被增强了信心,一个一个互相鼓劲,比之前更加有冲劲了!
村里的深夜,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沉静。杨水才一个人站在院内,思考下面的工作该如何做,如果明天再挖不出水,又该怎么办。
杨母披着外衣走了过来,手里还端着一杯白开水。她把水递给儿子,心疼地说:“喝一点水吧!这天都快亮了,你也该去休息了!”
杨水才一口气喝完母亲端来的白开水,他似乎感到体内有了一种柔软而深厚的支撑,一种谋划未来的灵感,霎时充溢心胸。
他一手拿着茶杯,一手搀扶着母亲说:“娘,走吧,我们回去休息!”
第二天,杨水才果然带来了打井用的铁锥。继续往下打,果然不出所料,铁锥砸破坚硬的石层后,泉水像鱼吐泡泡一样冒了出来。乡亲们说这不是泉水,而是水道杨村的希望!
因为杨水才的坚持与奉献,水道杨村终于解决了缺水的问题。
村民们祖祖辈辈哪曾见过高岗地能用水浇?池塘挖好之后,邻村的人都来参观。先前说“指望挖池塘浇地根本不行”的几个保守的人也不舍得离开池塘一步,蹲在抽水机旁给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挖塘的经历,其中一人感叹地说:“水才真是了不起,他按照指引的路子走,走对了。天旱成这样,庄稼还绿油油的,这是我们几辈子都没见到过的事情啊!”
杨水才不负众望,水道杨村也真正拔掉了几百年来一直没有拔掉的穷根子!
是的,杨水才做到了!
杨水才设计了“挖塘引水工程”,带领水道杨群众在岗上打了42眼土井,挖了5个蓄水塘。涝天蓄水,旱天浇地。实现了“群井归一、五龙上岗”的创举!解决了经常出现的干旱问题,使千亩高岗旱地变成了水浇田,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张小莉,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许昌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近年来在各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理论文章及新闻作品二百余篇,其中多篇获奖。出版有《曹操传》《轩辕黄帝》《人生不能重来》《醉颜红尘》《爱之殇》《大风起兮》等八部长篇小说,主编一部许昌历代廉吏故事集《千秋廉吏》。其中长篇小说《醉颜红尘》《人生不能重来》分别被改编为二十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和同名电影,《轩辕黄帝》获河南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创作了《托起明天的太阳》《金手铐》《代价》《画皮》《畸变》等多部电影剧本。其中《托起明天的太阳》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全国百部优秀农村影片,廉政题材电影《人生不能重来》在河南、湖南、云南、青海等多省党员领导干部中引起较大反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