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理论与实践978756816342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深度学习:理论与实践978756816342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9.07 2.0折 45 全新

库存15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敏著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163422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11734049

上书时间2024-09-22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敏,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论博士,200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就职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兼职编委,兼任深圳市多所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专家,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主讲专家。本人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区级课题近20项,在中文核心期刊《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发展研究》《基础教育》《当代教育与文化》《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月刊》《新作文》《中学语文》《语文天地》《语文知识》《名作欣赏》《新课程》《广东教育》《特区教育》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有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或索引转载。参与“深圳中小学课程形态变革研究”项目研究,该项目荣获广东省2018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2018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近年来,本人主持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重点课题“语文深度学习研究”和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重点课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提升研究”,主编或参与编著多部,课题团队成员来自深圳市10个区60余人,其中有4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教坛新秀4人。



目录

第一章学习第一节“学习”的词源考察

第二节 学习的历史视野

第三节 学习的学术视野

第四节学习的生命视野

第二章深度学习

第一节深度学习的缘起与研究进展

第二节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深度学习的过程模型

第五节深度学习的评价模式第三章语文深度学习

第一节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

第二节 语文深度学习的意义

第三节语文深度学习的特征

第四章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第一节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前置条件

第二节 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实施

第三节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评价设计

第五章语文微整合阅读课程案例

第一节叙事性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探析(小学)

第二节 亲情主题叙事性作品的表现手法探析(初中)

第三节 小说人物塑造方法探究(初中)

第四节 古代诗文用典手法的作用探析(高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节“学习”的词源考察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概念是狭义的,主要指学校的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为对象展开的学习。这是在印刷时代学校教育中最为普遍、最为广泛的学习活动,但这种借助语言文字等符号体系获取间接经验的学习并不等于学习的全部,而且很容易掩盖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甚至导致学习的异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学习”的理解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因此,认真系统地梳理、考察中西方“学习”的词源及其相关含义,清晰地呈现不同时空背景下人类学习活动和学习观念的演变发展,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学习”的内涵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一、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学习”(一)“学”的词源考察在中国古代,“学”和“习”最初是各自独立的,代表着各自不同的意义。就“学”字而言,在中国古代汉语类词书中,有两种不太一致的解释。一是《辞源》中指出,“学”就是“仿效”。二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认为:“,觉悟也。从臼从爻从一从子,以臼、爻、~、子结构,寓意上面(前人)对变化(规律)的磋磨(沉淀),孩子在下面稳定的建筑物里得到学习与成长。”演变到后来,“学”更多用于表达“获取经验,提高认识”的含义,与“知”的意思接近,主要指各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获得,有时还兼有“思”的含义。《辞源》中指出,“学”就是“仿效”。从字面意思来看,“仿效”一词所指向的对象性内容往往是指某种专业技能、行为方式和具体做法。可见,“仿效”意味着学习的对象性内容是直接经验而不是间接经验,即主要是动作技能。这不难理解,因为古代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尚处于大自然的支配和控制之下。原始人主要通过互相学习,彼此模仿,不断交流生活和生产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发展情况和劳动创造的成果,从而提升生产力以达到更好地对抗和利用自然,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目的。①大约在4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氏族公社开始建立,生产活动主要包括捕鱼、狩猎、采集等,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角器和渔具等。到了母系氏族时期,开始出现以农业劳动为主、其他为辅的生产方式。古代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由于文字和印刷尚未出现与普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直接经验,如狩猎技能等,无法以间接经验(书面知识)的方式进行传递,只能靠亲身示范和口耳相传的方式加以传授。因此,“学”在最初的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年轻的氏族成员向老一辈仿效农业种植、狩猎、捕鱼、采摘、畜牧养殖、制陶制衣以及人际交往等动作性技能,获取更多的食物,求得自我生存和部落壮大,实现人类种族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认为,“学”即“觉悟也”。与“仿效”不同,“觉悟”更多地体现了人的内心对客观自然规律以及人伦礼仪的认知与体悟。从字面意思上看,“觉”一般指人类身体器官的各种知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即官能觉知。“悟”是指在人的身体官能觉知基础上,内心对于“事”与“物”的联系及其规律的认知与体悟。“觉悟”,主要是指对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和人伦礼仪规范)进行主动的、联系性的思考和反刍,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进而内化为个体经验。可见,“觉悟”意味着学习的对象性内容主要指向的是间接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不仅仅是表层的感知,还具有“思”与“悟”的深层内涵。这样一种对于“学”的诠释变化,实际上深层地映射出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变迁。自西周起,竹简开始用于记录。西汉初已经用麻纸代替了竹简,后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用树皮纤维制成的皮纸。生产力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系统化书面知识的产生与繁荣。因此,溯源历史可以推断,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文化媒介的不断革新,学习对象性内容也随之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历史性转折,从原始刀耕火种时代的农业种植、狩猎、捕鱼、采摘、畜牧养殖、制陶制衣以及人际交往等直接经验,转向以书本为载体的间接经验,而且逐渐开始形成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趋势。(二)“习”的词源考察就“习”字而言,在中国古代汉语类词书中,几种解释基本相近。一是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认为“习”就是“训练也”“娴熟也”;二是《辞……



精彩内容

本书作者基于生成论的理论立场和关系思维、生成性思维、整体思维有机整合的深度思维方式,对深度学习的理论问题做了思考,并基于这些思考进而在语文教学领域踏踏实实地展开实践探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