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一个诗学语词的理论批评)978752037117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味(一个诗学语词的理论批评)978752037117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05.37 6.3折 16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金耀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71179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10668687

上书时间2024-09-18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金耀民,男,吉林大安人。现为哈师大文学院教师,副教授,文艺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8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文艺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诗学与文论。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上发表《〈韶〉乐形制考》,在《北方论丛》上发表《怨与清:钟嵘“滋味”论诗的文学史意义》等学术论文。先后主持黑龙江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1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诗味”论的儒道渊源
  第一节  “声亦如味”:“味”论与“审乐知政”
    一  “阴阳五行”:“声亦如味”说的哲学基础
    二  “审乐知政”的批评传统与“声亦如味”的本质
  第二节  三月不知肉味:“孔子闻韶”的诗学意义
    一  “三桓作乱”与“孔子适齐”
    二  “尽善”“尽美”:韶乐的内容与形式
    三  “孔子闻韶”的诗学意义
  第三节  “味无味”:道家的“味”论
    一  老子的“无味”论与庄子的“恬淡”观
    二  道家“味”论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兴味:诗性生命的感发
  第一节  文化之“兴”、经学之“兴”与文学之“兴”
    一  文化之“兴”
    二  经学之“兴”
    三  文学之“兴”
  第二节  兴寄与兴象
    一  兴寄
    二  兴象
  第三节  感兴:兴味生发的途径与基本形式
    一  感兴的历史传承
    二  感兴:兴味的生发途径
    三  兴味生发的基本形式
第三章  滋味:文学自觉时代的诗味论
  第一节  “滋味”论提出的历史机缘
    一  大一统专制皇权的式微与士族的崛起
        二  儒学的衰微、道家的复活及佛教道教的传布
    三  人性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四  齐梁之际以“滋味”论诗的机缘
  第二节  从《文赋》到《文心雕龙》:“滋味”论产生的先导一
    一  汉代的以“味”论“言”论“文”
    二  陆机《文赋》:以“遗味”论诗
    三  《文心雕龙》——以“味”论文——“滋味”说的先导一
  第三节  钟嵘“滋味”说的内涵与理论意义
    一  “滋味”:诗歌本体的美感特征
    二  “直寻”:“滋味”美感的创造之途
    三  “怨”与“清”:钟嵘《诗品》五言诗的独特“滋味”
    四  钟嵘《诗品》“滋味”说的诗学价值及影响
第四章  韵味:中国诗学中的艺术哲学
  第一节  道心:“韵味”说的哲学美学思想基础
    一  三风鼓荡:“儒”“释”“道”影响下艰难悲慨的隐逸人生
    二  “自然之道”:诗歌的本体
    三  自然的诗化与人化的诗境:诗人的主体
  第二节  “四外”:“韵味”说的哲理思致
    一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韵味”的美学特征
    二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味”诗美的生成
  第三节  澄淡精致,趣味澄复: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
    一  “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理论意义
    二  “澄淡精致,趣味澄复”的审美趣味
第五章  淡味:淡远深邃的诗歌美学
  第一节  理学:宋代诗学的精神底色
    一  理学的兴起
    二  理学与宋代诗学
  第二节  淡味:宋代诗学的基调
    一  梅尧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二  苏轼的“淡味”观
    三  黄庭坚:平淡而山高水深
  第三节  “淡味”论的诗学意义
    一  诗分唐宋
    二  “崇陶”与“尊杜”的意义
第六章  禅味:中国诗学中的释家精神
  第一节  禅
    一  “拈花微笑”:从印度禅学到中国禅宗
    二  为什么是禅宗
    三  禅风熏染下的士人心态
  第二节  以禅入诗
    一  以诗寓禅
    二  以禅入诗:“象”与“境”
  第三节  以禅喻诗
    一  禅何以能够喻诗
    二  禅如何喻诗
    三  以禅喻诗的意义
第七章  趣味:诗人诗性生命的呈现
  第一节  “趣”范畴的历史演进与诗学思想的流变
    一  “趣”范畴的历史演进
    二  诗学思想的流变:“趣”范畴历史演进之因
  第二节  明清流派诗学观下的“趣味”论
    一  明代文学“复古”思潮与“趣味”论
    二  “童心”说、“性灵”说与“趣味”
    三  袁枚“性灵说”与“趣味”
  第三节  “理趣”与“天趣”:“趣味”的两种形态
    一  理趣
    二  天趣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在探讨“诗味”论的儒道渊源基础上,从先秦至明清的各个历史时期,选取“兴味”“滋味”“韵味”“淡味”“禅味”“趣味”等诗味范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理论内涵进行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诗味”的不同形态产生的原因予以阐释,尤其分析“诗味”不同形态所体现的文学思潮流变过程。本书采用纵向历史综论和横向“味”类交织的研究方法,将“诗味”论向纵深和平阔两个方向进行拓展。在纵向的“味”论史和横向的“味”观念两方面皆有详细梳理,尤其注重观念的发生、演进的文化及诗学成因,使作为诗学概念的“味”得到多方面的样态呈现与内涵深解。

精彩内容
“味”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既是中国诗歌的审美形态,也是中国诗学的审美范型和批评标准。以“味”论诗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批评形态与批评体系。它是中国生命文化、诗性思维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表征。以“味”论诗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结晶,从多方面体现着古代诗学思潮演变的进程。一方面,它是整个时代社会文化思潮和文学内部规律演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诗味论往往和哲学、美学范畴互相交叉和渗透,形成其意义的统一性和丰富性。本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先秦至明清整个发展的历史时期,在探讨“诗味”论的儒道渊源基础上,选取“兴味”“滋味”“韵味”“淡味”“禅味”“趣味”等诗味范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理论内涵进行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诗味”的不同形态产生的原因予以阐扬,尤其分析“诗味”不同形态所体现的文学思潮流变过程。本书采用纵向历史综论和横向“味”类交织的研究方法,将“诗味”论向纵深和平阔两个方向进行拓展。在纵向的“味”论史和横向的“味”观念两方面皆有详细梳理,尤其注重观念的发生、演进的文化及诗学成因,以期对作为诗学概念的“味”得到全方位的样态呈现与内涵深解。

媒体评论
作者在写作中沿着中国古典诗学的理论术语,见微知著,循循道来,从“兴味”出发,沿着“滋味”“韵味”“淡味”“禅味”“趣味”的理论线索,建构起中国古典“诗味”思想的理论体系。人们常说要抓住“诗家三昧”,而作者这里抓住的不是“三昧”,而是“三味”,即诗歌创作的兴味,诗歌艺术的滋味,诗歌鉴赏的韵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