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封建论”研究978751613070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明清“封建论”研究978751613070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6.43 4.5折 59 全新

库存17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田勤耘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30704

出版时间2013-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8134319

上书时间2024-09-13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周秦之际,政制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士侯士卿之贵族世袭则变为中央任免的流官制,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基本终结。但此后,历代政治家、史学家大都看重封建与郡县之别,认定这是前后两种不同的政制,围绕封建及相关问题的争论,自秦至明清始终不断。明清时期,相关论议尤为繁多,且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而在形式上呈现相应变化。《明清封建论研究》(作者田勤耘)笔者认为明清封建论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儒家“道统”与“政统”之间的尖锐对立。封建论因其承载了儒家“公天下”的政治理想,而与代表法家政治理想实践的郡县制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和冲突,封建论也因此成为以“道统”自居的士大夫阶层以知识权力对抗政治权力的思想武器。

作者简介
田勤耘,男,土家族,1975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建始县,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史学月刊》、《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参著《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一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

内容摘要
 周秦之际乃天下一大变局,政制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士侯士卿之贵族世袭则变为中央任免的流官制,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基本终结。但自秦汉以来,历代政治家、史学家大都看重封建与郡县之区别,认定这是前后两种不同的政制,围绕封建及相关问题的争论,即《明清封建论研究》(作者田勤耘)所说的封建论,自秦至清始终不断。
封建原本只是实行于周代的一种政治制度,为什
么到了明清时期,当时的学者、思想家依然热衷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他们通常从什么角度来谈论此一问题?他们提出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他们封建论的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现实关怀?这些正是本书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明清封建论研究》由绪论、六章和结语八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探讨“封建”、“郡县”的概念及封建与郡县之争的由来,同时梳理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第一章追溯了明清以前的封建论。其中又分为宋代以前的封建论及宋代封建论。检视这一时期封建论的发展轨迹,可见封建论由先前的体制之争逐渐转变为郡县制下“道统”对于“政统”的一种思想批判武器。秦汉以降及至隋唐,封建制相对于郡县制虽已式微,但时有反复,尤其是汉初及魏晋时期,因此,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的封建论更多的是一种体制之论,即从“治道”角度分析封建与郡县两种体制哪种更加有利于维护君主统治。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理学家为重建人间秩序而推崇“三代之治”,封建因之成为“三代圣人”治天下之大器。理学家往往以“道统”的承继者自任,从而展开对以君主为核心的“政统”的批判。
第二章探讨明代初期的封建论。明初封建论基本上是一种支持与反对封建的现实政策之论。明初朱元璋迫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为防范北元势力和西北边患及巩固全国的统治,分封诸子为王,并给予诸王行政与军事大权。然而朱元璋死后不久即爆发了“靖难之役”及汉王朱高煦叛乱等几起藩王反叛事件。明初封建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为巩固新生政权,有论者主张封建,以为封建内可笃亲亲之道,外可抵御北方强敌侵扰,方可成磐石之固。而与此同时亦有论者反对封
建,以为封建易成尾大不掉之势,反而不利于朱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第三章探讨明代中叶的封建论。明中叶封建论以揭露和批判君主专制为鹄的。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面废丞相,设三司,一面实行分封制,大量分封藩王以“藩屏帝室”。朱棣夺取政权后继续推行削藩,藩王军事上尾大不掉之势基本解除,但到了明代中后期却导致一
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诸如庞大的宗禄问题、诸王宗室广占良田、宗室内部的叛乱倾轧及为害乡里等等。检视此时的封建论,尽管论者对待封建或支持,或反对,但他们无疑都围绕着明代君主专制,尤其是宗藩问题给社会所带来的无穷祸患而生发。这些论议多带理想政治色彩,唯其如此,其对此时君主专制的揭露和批判更显深刻。
第四章探讨明末清初的封建论。以明末清初为一
个时段来进行考察,这时的封建论有两个主题,一是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士大夫阶层中地方意识逐渐增长,从而导致基于对区域利益的认同及地方分权所生发之封建论;二是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及清王朝的兴起,大批明遗老遗少借助封
建论,或从郡县制的本质,或从郡县制的制度设计层
面对明亡清兴进行反思与检讨。由于上述经济的及政治的重大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既是历史上讨论封建问题相对较为频繁,同时也是最为全面和深刻的时期。包括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陆世仪及颜元在内的一大批思想家都参与其中。
第五章探讨清代中叶的封建论。清中叶的封建论更多的是对封建基于道义的同情与肯定。从顺治到康熙,已过去近八十年(1644—1722年),对明王朝的依恋渐渐被淡忘,人们的空间认同与种族认同,已经由汉族文明为中心的“大明帝国”扩展到了满、蒙、汉共同体的“大清帝国”。随着清王朝思想专制的日渐强化,整个知识阶层自己所
拥有的独立空间已越来越小,于是在清中叶,尽管封建论者依旧在沿着宋以来士大夫阶层以知识权力对抗政治权力的路数在日渐狭窄的空间继续着
自己的封建论,但这样的封建论多数显得比较隐晦,多是基于道义上的同情与肯定,如袁枚、
刘鸿翱等,只有陆生楠、曾静等极少数论者敢于大胆直接倡言封建以对抗君主专制。
第六章探讨清代晚期的封建论。晚清时期,中国历史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受此影响,此时的封建论带有明显的近代意识,更多地着眼
于地方分权与地方自治。面对晚清内忧外患的局势,尽管有论者着眼于封
建“寓兵于农”的精意,主张封建以御外侮,但由于晚清日益深重的衰世症候及随之而来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得地方乡绅重新活跃起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督抚势力又得到膨胀,随之督抚专权,在活跃的地方乡绅支撑下,演出了地方主义的活剧,清末新政在西方地方自治思潮影响下又给登上政治舞台的乡绅们的活动披上了现代性的外衣。所有这一切都为这时的封建论打上了地方分权和自治的烙印。
结语部分就明清封建论的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深层次的关联作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明清封建论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儒家“道统”与“政统”之间的尖锐对立,封建论因其承载了儒家“公天下”的政治理想,而与代表法家政治理想实践的郡县制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和冲突,封建论也因此成为以“道统”自居的士大夫阶层以知识权力对抗政治权力的思想武器。同时,君主专制制度之下绵延赓续的封建论对于郡县制种种弊端的揭露和批判对于我们现今社会仍然具有某种启迪和现实参考价值,例如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社会治理中如何加强伦理道德建设,如何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等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