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与创新:东南亚铜鼓文化调查与研究978710020728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传播与创新:东南亚铜鼓文化调查与研究978710020728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57.92 6.7折 235 全新

库存6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富强,李珍,卫彦雄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207287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35元

货号11544846

上书时间2024-12-18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富强,男,1965年1月生,人类学博士。现任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民族学博士生导师。系“八桂学者”、广西高层次人才、广西很好专家 、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首席专家)。兼任广西民族工作顾问专家、广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副理事长、广西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民族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第一章 铜鼓研究再出发:重返东南亚

第一节 铜鼓研究历史回顾:东南亚是初始原点

第二节铜鼓研究新方略:重返东南亚再出发

第二章 老挝铜鼓文化:源远而流长

第一节老挝铜鼓的类型

第二节老挝铜鼓的历史与族属

第三节老挝铜鼓文化的现代流传

第三章越南铜鼓文化:后起而勃发

第一节 越南铜鼓研究回顾

第二节越南铜鼓的类型

第三节越南铜鼓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后起而勃发

第四节越南铜鼓文化的现状:保护与传承在继续

第四章泰国铜鼓文化:王权象征犹在

第一节泰国铜鼓研究回顾

第二节泰国铜鼓的类型

第三节泰国铜鼓的历史与族属

第四节泰国铜鼓文化现状:国之重器今仍是

第五章束埔寨铜鼓文化:在高棉文明中闪过

第一节 柬埔寨铜鼓研究回顾

第二节柬埔寨铜鼓的类型

第三节柬埔寨铜鼓的历史与族属

第四节柬埔寨铜鼓文化之现状:已成追忆

第六章缅甸铜鼓文化:源于滇越的播化

第一节缅甸铜鼓研究回顾

第二节缅甸铜鼓的类型

第三节缅甸铜鼓源于滇越

第四节缅甸铜鼓传承于克伦和克耶

第七章印度尼西亚铜鼓文化:舶来品与本土化

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铜鼓研究回顾

第二节印度尼西亚铜鼓的数量和分布

第三节印度尼西亚铜鼓的类型

第四节舶来品与本土化:印尼铜鼓的源流与主人

第五节神圣与世俗:印度尼西亚铜鼓文化的现状

第八章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第一节从中国西南到东南亚: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互鉴而丰富:中国-东南亚铜鼓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第三节互鉴而不息:中国一东南亚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
第一节铜鼓研究历史回顾:东南亚是初始原点

中国是世界上铸造和使用铜鼓历史最长、保存铜鼓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有关铜鼓记载最早、拥有铜鼓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唐宋以来,就有学人把铜鼓写入诗文。清乾隆十四年(1749)编纂大型文物图集《西清古鉴》时,将14面铜鼓收进图集。乾隆五十八年(1793)编纂《西清续鉴》,又收进铜鼓9面。清嘉庆年间,广西巡抚谢启昆在编修《广西通志》时,作《铜鼓考》,搜集了大量铜鼓文献,进行考据研究。道光年间,罗士琳著《晋义熙铜鼓考》,对有义熙铭文的一面铜鼓进行考释。自此之后,各地编纂的地方志也常有铜鼓的记载。而西方人却晚至1880年代才开始接触铜鼓。1880年,奥地利的汉斯·威尔切克伯爵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古董商手中买下一面铜鼓。1883年,伯爵把这面铜鼓送到奥地利艺术与工业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厅展览,人们对这面铜鼓的来历众说纷纭,有的考古学家说它来自中亚,也有人说来自西亚,还有人说来自墨西哥;人们也不知道其为何物,有人认为是锅,有人认为是特殊形状的桌子

但是,真正严格意义上对铜鼓的科学研究却是由西方人在19世纪末从研究东南亚铜鼓开启的。1884年,德国德累斯顿枢密官迈尔(A.B.Meyer)博士在莱比锡出版的《东印度群岛的古代文物》一书,将巴达维亚铜鼓的图片和留存欧洲的铜鼓一起发表,为欧洲的铜鼓研究拉开了序幕1898年,迈尔和夫瓦(W.Foy)合著的《东南亚的青铜鼓》一书在德累斯顿问世。嗣后,德国汉学家夏德(Friedrich Hirth)与荷兰汉学家狄葛乐(De Groot)就铜鼓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后者广泛征引中国古代文献,证明铜鼓是中国南部少数民族的作品,而且是权力的象征。1902年,德国学者弗朗茨·黑格尔(Franz Heger)的《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用德文在莱比锡出版。黑格尔运用丰富的器物类型学知识,把当时所知的165面铜鼓,按形制、纹饰的演化,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和三个过渡类型,分别探讨了它们的分布地区、铸造年代和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该书是20世纪初西方学者研究铜鼓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此后近一个世纪以来,不少学者研究铜鼓都遵循他的观点,并用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不断充实和阐发他的观点。

从此开始,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铜鼓研究的主导权和中心在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属越南在河内设立远东博古学院,逐渐成为世界研究铜鼓的重要基地。1918年,法国学者巴门特(H.Parmentier)在《法国远东博古学院集刊》发表《古代青铜鼓》,于黑格尔著作之外,追加漏载的铜鼓23面;1930年代初期前后,法国学者戈露波(V.Goloubew)发表《北圻和北中圻的铜器时代》和《金属鼓的起源及传播》等论文,根据越南东山遗址出土的汉代遗物,对铜鼓铸造的年代和铸造工艺的来源作出新的解释。1932年,奥地利学者海涅-革尔登(Rodert Heine-Geldern)发表了《印度支那最古金属鼓的由来及意义》,认为铜鼓是东南亚各民族普遍存在的宝物之一,其用途不仅限于葬礼和祭祀祖先,唯因其贵重,才被用来给死者随葬。此后,巴门特、高本汉(B.Karlgren)、盖埃勒(U.Gueler)、莱维(Paul Levy)等人,又发表了不少研究铜鼓的文章,但铜鼓的源流问题依然莫衷一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土崩瓦解,西方铜鼓研究热逐渐冷落下来,铜鼓研究的主导权和中心东移,越南、日本和中国的铜鼓研究活跃起来。

……




主编推荐
铜鼓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华南、西南和东南亚国家的带有神圣、神秘色彩的青铜器,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被一些研究者视为“利器”,本书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和印尼的铜鼓的起源、造型、纹饰及其本土化历程。本书的研究成果证明,铜鼓文化的靠前性与地域性特征,是中国-东南亚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典型个案。

精彩内容

本书是一部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研究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各国铜鼓文化的原创性成果。通过东南亚铜鼓文化的调查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东南亚铜鼓文化源于中国西南,通过交流与互相借鉴,在东南亚发展了“新型铜鼓”。交流与互鉴贯穿于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并保护、传承和发展了铜鼓文化。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