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带数字接收机技术978712142494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宽带数字接收机技术978712142494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04.25 7.5折 139 全新

库存3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James Tsui,[美]郑纪豪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424946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39元

货号11367522

上书时间2024-12-16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崔宝砚(James Tsui),博士是电子战接收机技术领域的泰斗,已获选为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 Fellow和IEEE会士。他在电子战接收机技术领域内的创始性工作已令其拥有50多项申请获准专利。在他著作的90种出版物中,七本是与接收机有关的:两本与电子战模拟接收机有关,三本与电子战数字接收机有关,两本与软件GPS接收机有关。针对包括电子战、雷达、通信和导航等系统在内的各种传感应用进行高级接收机技术研发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普遍将James Tsui博士的这些专著用作主要参考资料,这些专著也已成为大学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基础用书。

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宽带系统 1
1.2  数字方法 1
1.3  电子战接收机研发的难点 2
1.4  本书的结构安排 3
1.5  特别说明 4
参考文献 4
第2章  电子战接收机的要求和特性 5
2.1  引言 5
2.2  电子战简介 5
2.3  侦察接收机和通信接收机的     区别 6
2.4  电子战接收机面临的信号环境 7
2.5  电子战接收机的要求 9
2.6  电子战接收机测量的信号参数 9
2.7  频率信息 10
2.8  到达角信息 12
2.9  电子战接收机的输出 12
2.10 模拟接收机概述 13
2.11 瞬时测频接收机 14
2.12 信道化接收机 15
2.13 布拉格盒接收机 16
2.14 压缩(微扫)接收机 17
2.15 数字接收机 17
2.16 电子战接收机的特性和性能 19
2.16.1  单信号 19
2.16.2  两个同时到达信号 20
2.17 电子战接收机的发展趋势 20
2.17.1  理论问题的解决方案 20
2.17.2  排队接收机 21
2.17.3  用于到达角测量的压缩接收机 21
2.17.4  信道化IFM接收机 21
2.17.5  数字接收机 21
2.18 电子战处理机 22
2.18.1  信号分选 22
2.18.2  脉冲重复间隔的产生 23
2.18.3  雷达识别 24
2.18.4  跟踪 24
2.18.5  重访问 24
2.19 电子战接收机设计目标 24
2.20 小结 25
参考文献 25
第3章  傅里叶变换 28
3.1  引言 28
3.2  傅里叶级数和连续傅里叶变换 28
3.3  常用函数 29
3.3.1  矩形函数 29
3.3.2  冲激函数 30
3.3.3  梳状函数 31
3.4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3
3.4.1  线性 33
3.4.2  奇偶性 34
3.4.3  对偶性 34
3.4.4  共轭及共轭对称性 34
3.4.5  尺度变换特性 35
3.4.6  时移特性 35
3.4.7  频移特性 35
3.4.8  微分特性 35
3.4.9  积分特性 36
3.4.10 卷积特性 36
3.4.11 帕斯瓦尔定理 37
3.5  举例 39
3.6  离散傅里叶变换 45
3.7  信号的数字化 45
3.8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推导 46
3.8.1  图形描述 46
3.8.2  解析方法 48
3.9  关于DFT的进一步讨论 50
3.9.1  频带限制 50
3.9.2  不匹配的时间间隔 51
3.9.3  混叠效应对实值数据的影响 51
3.9.4  循环卷积和线性卷积 52
3.10 窗函数 55
3.10.1  矩形窗 56
3.10.2  高斯窗 57
3.10.3  a阶升余弦窗 58
3.10.4  广义汉明窗 58
3.11 快速傅里叶变换 59
3.11.1  推导 59
3.11.2  使用复数FFT运算符计算实值输入 62
3.12 接收机使用DFT的潜在优势 63
3.12.1  初始数据积累 63
3.12.2  滑动DFT 64
3.13 小结 64
参考文献 65
第4章  与傅里叶变换相关的运算 67
4.1  引言 67
4.2  周期图 67
4.2.1  平均周期图 67
4.3  补零技术 69
4.4  加窗后的峰值位置估计 71
4.4.1  加矩形窗后的峰值位置估计 71
4.4.2  加汉宁窗后的峰值位置估计 73
4.5  通过迭代运算进行峰值位置估计 74
4.6  通过FFT确定实际频率 76
4.7  自相关 77
4.8  自相关(Blackman-Tukey)谱估计 78
4.9  FFT在自相关谱估计中的应用 79
4.10 奈奎斯特欠采样的基本思想 81
4.11 奈奎斯特欠采样系统中的相位关系 84
4.12 奈奎斯特欠采样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86
4.13 通过抽取技术实现DFT 88
4.14 抽取技术在电子战接收机中的应用 89
4.15 简化的抽取技术 91
参考文献 92
第5章  模数转换器、放大器及其接口 94
5.1  引言 94
5.2  关键器件的选择 94
5.3  模拟接收机和数字接收机的灵敏度比较 95
5.4  基本的采样保持电路 95
5.5  基本的模数转换器性能和输入带宽 96
5.6  模数转换器的最大输入信号和最小输入信号 98
5.7  理想模数转换器的量化噪声 99
5.8  由处理带宽决定的噪声电平和颤动效应 100
5.9  寄生响应 101
5.10 寄生响应幅度的分析 102
5.11 寄生响应幅度的进一步讨论 105
5.12 噪声对模数转换器的影响 108
5.13 采样窗口抖动的影响 110
5.14 对模数转换器的要求 112
5.15 符号 112
5.16 噪声系数和三阶截点 113
5.17 级联放大器的特性 115
5.18 模数转换器 118
5.19 放大器和模数转换器组合的噪声系数 119
5.20 放大器和模数转换器间的接口 120
5.21  M和M 的意义 121
5.22 计算机程序和运行结果 121
5.23 设计实例 123
5.24 实验结果 124
5.24.1  噪声系数测量 124
5.24.2  动态范围测试 125
参考文献 128
第6章  下变频器 134
6.1  引言 134
6.2  基带接收机的频率选择 134
6.3  频率变换 135
6.4  同相(I)和正交(Q)信道变换 137
6.5  I/Q信道的幅相不平衡 138
6.6  模拟I/Q下变频器 141
6.7  产生I/Q信道的数字方法 143
6.8  希尔伯特变换 143
6.9  离散希尔伯特变换 145
6.10 离散希尔伯特变换实例 148
6.11 采用特殊采样方案的窄带I/Q信道 149
6.12 采用特殊采样方案的宽带I/Q信道 150
6.13 实现宽带数字I/Q信道的滤波器硬件设计 152
6.14  I/Q信道不平衡的数字校正 153
6.15  I/Q信道间不平衡的宽带数字校正 155
参考文献 158
第7章  灵敏度与信号检测 160
7.1  引言 160
7.2  电子战接收机的检测方法 160
7.3  数字电子战接收机潜在的检测优势 161
7.3.1  频域检测 161
7.3.2  时域检测 162
7.4  单个采样的虚警时间和虚警概率 163
7.5  单个采样的阈值设定 163
7.6  单个采样检测的检测概率 164
7.7  基于多个采样的检测 165
7.8  多个采样的检测方案(L|N法) 165
7.9  概率密度函数和特征函数 166
7.10 使用平方律检波器时采样之和的概率密度函数 167
7.11 基于求和结果的多采样检测 168
7.12 单个采样检测示例 169
7.13 多采样(L|N法)检测示例 171
7.14 阈值电平的选择 173
7.15 阈值选择优化 175
7.16  N个采样检测示例(求和法) 176
7.17 频域检测介绍 176
7.18 频域检测方法 178
7.19 频域中的虚警概率 178
7.20 频域检测的输入信号的情况 179
7.21 频域检测概率 180
7.22 频域检测示例 182
7.23 频域检测小结 183
参考文献 183
第8章  相位测量法与过零检测法 190
8.1  引言 190
8.2  数字相位测量 191
8.3  角分辨率和量化电平 192
8.4  相位测量法和FFT法的结果比较 193
8.5  相位测量法的应用 193
8.6  两个同时到达信号的情况分析 194
8.7  两个信号的频率测量 196
8.8  使用过零法测量单频 198
8.9  单信号过零检测中的病态情况与解决方法 200
8.10 简化的单信号过零点计算 200
8.11 单频过零法的实验结果 202
8.12 在相干多普勒雷达频率测量中的应用 203
8.13 用于一般频率测量的过零法 204
8.14 过零检测谱分析的基本定义 205
8.15 产生实过零点 206
8.16 计算过零检测谱分析的系数 207
8.17 过零检测谱分析器的可用配置 209
参考文献 210
第9章  单比特接收机 212
9.1  引言 212
9.2  单比特接收机的原创理念 212
9.3  单比特接收机思想 213
9.4  设计标准 214
9.5  接收机的组成 215
9.6  射频链、模数转换器和分路器 216
9.7  基本的FFT芯片设计 218
9.8  频率编码器设计 219
9.9  阈值的选择 220
9.10  单比特接收机的初步性能 222
9.11  可行的改进方法 223
9.12  芯片设计 224
参考文献 225
第10章  频率信道化及后续处理 226
10.1  引言 226
10.2  滤波器组 226
10.3  FFT运算中的输入数据重叠 228
10.4  FFT运算的输出数据速率 230
10.5  抽取和内插 231
10.6  抽取和内插对DFT的影响 233
10.7  滤波器组的设计方法 235
10.8  频域抽取 235
10.9  利用加权函数展宽输出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特性 238
10.10 利用多相滤波器实现信道化 240
10.11 信道化之后的处理 243
10.12 信道化方法的基本考虑 243
10.13 滤波器频率响应特性的选择 244
10.14 后接相位比较器的模拟滤波器 247
10.15 后接相位比较器的单比特接收机 249
10.16 后接相位比较器的数字滤波器 250
10.17 后接相位比较器的模拟滤波器 251
10.18 数字滤波器后接单比特接收机时的考虑事项 255
10.19 倍增输出采样速率 255
10.20 后接单比特接收机的数字滤波器 257
10.21 后接单比特接收机和相位比较器的数字滤波器组 258
10.22 后接另一个FFT的数字滤波器组 258
参考文献 259
第11章  高分辨率谱估计 260
11.1  引言 260
11.2  自回归法 260
11.3  Yule-Walker方程 262
11.4  Levinson-Durbin迭代算法 264
11.5  输入数据处理 266
11.5.1  协方差法 267
11.5.2  自相关法 267
11.6  后向预测和修正协方差法 268
11.7  Burg法 270
11.8  阶数的选择 272
11.9  Prony法 273
11.10 使用最小二乘方法的Prony法 276
11.11 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277
11.12  MUSIC法 279
11.13  ESPRIT法 281
11.14 最小范数法 283
11.15 使用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最小范数法 285
11.16  自适应谱估计 286
参考文献 290
第12章  BPSK信号的检测 300
12.1  引言 300
12.2  巴克码的基本性质 300
12.3  射频与码元长度同步的BPSK信号生成 301
12.4  11位和13位巴克码在频域中的比较 303
12.5  阈值和检测概率 305
12.6  利用长帧FFT检测BPSK信号 306
12.7  利用特征值区分BPSK信号和连续波信号 309
12.8  利用帧输出辨别连续波和BPSK信号:FFT法和特征值法 311
12.9  用于相变检测的信号生成 314
12.10 检测相变的方法 316
12.11 输入一帧数据的FFT法 316
12.12 特征值法检测相变及其与FFT法的比较 318
12.13 使用两帧数据确定相变的特征值法 320
12.14 定位相变的比相法 322
12.15 联合使用一帧特征值法和比相法 325
12.16 在相邻帧内存在两次相变的输入数据 325
12.17 小结 327
参考文献 327
第13章  调频信号的检测 330
13.1  引言 330
13.2  调频信号检测的潜在问题 331
13.3  比幅法和比相法 332
13.3.1  比幅法 332
13.3.2  比相法 332
13.4  三种测频方法 334
13.5  幅度辅助比相法 338
13.6  使用幅相比较法检测线性调频信号 341
13.7  确定被测信号的调频速率 343
13.8  检测弱的长信号的四种方法 344
13.9  幅度求和法与最大幅度求和法的阈值设定 345
13.10  L|N检测法的阈值 347
13.11 特征值法的阈值及对阈值的总结 350
13.12 对所有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研究 351
13.13 关于灵敏度的小结 353
13.14 穷举法 355
13.15 使用特征值法检测线性调频信号 356
13.16 小结 358
参考文献 358
第14章  模拟-信息转换 360
14.1  引言 360
14.2  数据采集 360
14.3  频率计算 362
14.4  虚警概率和检测概率 363
14.5  测量频率的准确度 365
14.6  幅度测量 367
14.7  双信号频率测量的研究 369
14.8  检测双信号的两帧法 371
14.9  无噪声时双信号幅度不同的情况 373
14.10 两帧法的阈值生成问题 375
14.11 两帧法中二次检测的灵敏度与误检 376
14.12 根据第一个信号获取第二个阈值 378
14.13 检测第二个信号的灵敏度与瞬时动态范围 380
14.14 小结 381
参考文献 382
第15章  到达角的测量 383
15.1  引言 383
15.2  排队接收机 384
15.3  来自线阵天线的数字化数据 385
15.4  圆形天线阵列的输出 386
15.5  二元相控阵天线 388
15.6  使用过零法测量到达角 390
15.7  多天线到达角测量系统的相位检测 391
15.8  空域的傅里叶变换 391
15.9  二维傅里叶变换 394
15.10 频率分选后的到达角测量 396
15.11 最小天线间隔 397
15.12 孙子定理 398
15.13 孙子定理在到达角测量中的应用 399
15.14 关于孙子定理的几点思考 401
15.15 数字到达角测量系统的硬件考虑 401
参考文献 403
第16章  时间反转技术研究 404
16.1  目的 404
16.2  在到达角测量中的应用 404
16.3  冲激响应的测量 405
16.4  线性调频信号产生的冲激响应的质量 407
16.5  输入数据长度的影响 407
16.6  输入调频信号对冲激响应的影响 408
16.7  从输出信号恢复输入信号 410
16.8  恢复信号的结果 410
16.9  分数时延 413
16.10 相位调整 414
16.11 引入相位角的另一种方法 414
16.12 将延迟从输入信号转换至本振信号 416
16.13 从一组输入测量值产生输入数据 417
16.14 小结 417
参考文献 418
第17章  多帧长FFT电子战接收机 419
17.1  引言 419
17.2  电子战接收机示意图 419
17.3  编码器说明 420
17.4  脉冲描述字合并器 421
17.4.1  脉冲描述字关联 422
17.4.2  脉冲描述字合并 422
17.5  仿真结果与讨论 425
17.6  小结 429
参考文献 429
第18章  接收机测试 430
18.1  引言 430
18.2  接收机测试的类型 430
18.3  实验室接收机测试的预备知识 432
18.4  接收机的软件仿真测试 433
18.5  实验室测试配置 434
18.6  暗室测试配置 436
18.7  初步测试 436
18.8  单信号频率测试 437
18.8.1  频率准确度测试 437
18.8.2  频率精度测试 437
18.9  虚警测试 438
18.10 灵敏度与单信号动态范围 439
18.11 脉幅和脉宽的测量 440
18.12 到达角准确度测试 441
18.13 到达时间测试 441
18.14 保护时间、吞吐率和等待时间测试 442
18.15 双信号频率分辨率测试 442
18.16 双信号无寄生动态范围测试 443
18.17 瞬时动态范围测试 444
18.18 暗室测试 444
18.19 到达角分辨率测试 445
18.20 仿真测试 445
18.21 外场测试 446
参考文献 447

内容摘要
在电子战接收机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本书是认可度较高的参考书。本书为当今各种复杂接收机系统的数字处理实践提供了从基础概念和设计步骤,到数字接收机近期新技术发展的全方位设计指南,给出了模拟并实现电子战接收机的详细指导,讨论了如何有效地实现模数转换、深入分析了用于电子战中的接收机,介绍了过零点技术。全书在前版基础上新增4章,并补充了许多近年来的新概念,为读者提供了解决宽带接收机关键技术问题的实用性方案,可帮助读者设计出时下优选的电子战接收机。本书主要适合电子战和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作为工作指南,也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参考阅读。

主编推荐
在电子战接收机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本书是认可度较高的参考书。本书为当今各种复杂接收机系统的数字处理实践提供了从基础概念和设计步骤,到数字接收机近期新技术发展的全方位设计指南,给出了模拟并实现电子战接收机的详细指导,讨论了如何有效地实现模数转换、深入分析了用于电子战中的接收机,介绍了过零点技术,并给出了可使用的代码。

精彩内容
在电子战接收机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本书是认可度较高的参考书。本书为当今各种复杂接收机系统的数字处理实践提供了从基础概念和设计步骤,到数字接收机近期新技术发展的全方位设计指南,给出了模拟并实现电子战接收机的详细指导,讨论了如何有效地实现模数转换、深入分析了用于电子战中的接收机,介绍了过零点技术。全书在前版基础上新增4章,并补充了许多近年来的新概念,为读者提供了解决宽带接收机关键技术问题的实用性方案,可帮助读者设计出时下优选的电子战接收机。本书主要适合电子战和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作为工作指南,也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参考阅读。

媒体评论
宽带数字接收机技术(第三版)在电子战接收机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本书是认可度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