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散之书画论稿
  • 林散之书画论稿
  • 林散之书画论稿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林散之书画论稿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5.92 5.7折 98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散之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8612305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1932900

上书时间2024-08-08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林散之师从黄宾虹,其草书被称之为“林体”,与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正因为其出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林散之60岁以后专攻草书,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他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可谓是“功莫大焉”,被誉为“当代草圣”。

目录
林散之自序 6
序言 10
山水类编 23
总论 24
传略 24
宗派 25
山 25
水(附泉瀑) 25
坡石(附径路) 28
林木(附芦竹) 32
点苔 34
人物 34
景象 38
建设 38
临仿 38
经营 38
皴染 41
笔墨 41
傅彩 41
品藻 42
题识 42
明微 42
知本 43
摭余 43
笔谈书法 47
一 谈品格 48
二 谈门径 49
三 谈工具 58
四 谈笔法 60
五 谈墨法 65
六 谈布白 67
七 谈学古、创新 68
八 谈读书、医俗 74
九 谈楷书 77
十 谈隶书 80
十一 谈行、草 85
十二 谈书家 88
十三 谈本人 98
十四 谈印章 103
十五 杂谈 105
论书诗选 107
林散之论书诗选 108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124
各家评论摘录 133
作品欣赏 145
林散之常用印章 166
林散之生平及其艺术活动年表 168"

内容摘要
林散之作为当代书法大师、画家、诗人,在国内外影响广泛,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丰富的艺术贡献,他不仅被誉为当代草圣,对山水画也颇有研究,师从黄宾虹。
本书稿涵盖了林散之的《山水类编》、笔谈书法、论诗书选、其他名家谈林散之四部分内容,具体包含:山、水、坡石、林木、人物等绘画技法总结,谈书法的门径、工具、笔法、墨法以及林散之诗选与常用印章欣赏。

主编推荐
本书由南京博物院研究院、林散之研究专家赵启斌先生主编,书中部分珍贵手稿、作品由南京林散之艺术研究院提供。本书集林散之先生的山水类编、笔谈书法、部分论诗书选与手卷、各名家谈林散之四部分内容,文字通俗易懂,配以相关的作品解析;可供书画爱好与研究者鉴赏研究。

精彩内容
林散之自序
    余浅薄不文,学无成就,书法一道,何敢妄谈。唯自孩时,即喜弄笔。积其岁年,或有所得。缀其经过,贡采览焉。余八岁时,开始学诗,未有师承;十六岁从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书。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弱冠后,复从含山张栗庵先生学诗古文辞,先生贯古今,藏书甚富,与当代马通伯、姚仲实、陈澹然诸先生游,书学晋唐,于褚遂良、米海岳尤精致。尝谓余曰:“学者于三十外,诗文书艺,皆宜明其途径,若驰骛浮名,害人不浅,一再延稽,不可救药,口传手授,是在真师,吾友黄宾虹,海内知名,可师也。”余悚然聆之,遂于翌年负笈沪上,持张先生函求谒之。黄先生不以余为不肖,谓曰:“君之书画,略具才气,不入时畦,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模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并示古人用笔用墨之道:“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曰壁坼纹。用墨有七种,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又曰:“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余闻言,悚然大骇。平时虽知计白当黑和知白守黑之语,视为具文,未明究竟。今闻此语,恍然有悟。即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细心潜玩,都于黑处沉着,白处虚灵,黑白错综,以成其美。始信黄先生之言,不吾欺也。又曰:“用笔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钉头、鼠尾、鹤膝、蜂腰皆病也。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俗病或可去也。古今大家,成就不同,要皆无病,肥瘦异制,各有专美。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能避其所短而不犯,则善学矣,君其勉之。”余复敬听之,遂自海上归,立志远游,挟一册一囊而作万里之行。自河南入,登太室,少室,攀九鼎莲花之奇。转龙门,观伊阙,入潼关,登华山,攀苍龙岭而觇太华三峰,复转终南而入武功,登太白优选峰。下华阳,转城固而至南郑,路阻月余,复经金牛道而入剑门,所谓南栈也。一千四百里而至成都,中经嘉陵江,奇峰耸翠,急浪奔湍,骇目惊心,震人心胆,人间奇境也。居成都两月余,沿岷江而下,至嘉州寓于凌云山之大佛寺,转途峨眉县,六百里而登三峨。三峨以金顶为优选,峨眉正峰也。斯时斜日西照,万山沉沉,怒云四卷。各山所见云海,以此为最奇。留二十余日而返渝州,出三峡,下夔府,觇巫山十二峰,云雨荒唐,欲观奇异。遂出西陵峡而至宜昌,转武汉,趋南康,登匡庐,宿五老峰,转九华,寻黄山而归。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游记若干篇;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
    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唯变者为形质,而不变者为真理。审事物,无不变者。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途,书法之变,尤为显著。由虫篆变而史籀,由史籀变而小篆,由小篆而汉魏,而六朝,而唐、宋、元、明、清。其为篆,为隶,为楷,为行,为草。时代不同,体制即随之而易,面目各殊,精神亦因之而别。其始有法,而终无法,无法即变也。无法而不离于法,又一变也。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颐养之深,酝酿之久,而始成功。由递变而非突变,突变则败矣。书法之演变,亦犹是也。盖日新月异,由古到今,事势必然,勿容惊异。
    居尝论之,学书之道,无它玄秘,贵执笔耳。执笔贵中锋,平腕竖笔,是乃中锋;卧管、侧毫,非中锋也。学既贵专,尤贵于勤。韩子曰:“业精于勤”,岂不信然。又语云:“学然后知不足。”唯有学之,方知其难。盖有学之而未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师《张猛龙》《贾使君》《爨宝子》《嵩高灵庙》《张黑女》《崔敬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颜平原、柳诚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赵氏、明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世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又称北海如金翅劈海,太华奇峰。诸公学之,皆能成就,实南派自王右军后一大宗师也。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语云,一艺之成,良工心苦,岂不然哉。顾念平生,寒灯夜雨,汲汲穷年。所学虽勤,所得甚浅。童年摹习,
白首粗成,略具轨辙,非也敢言书法也。今不计工拙,出其所作,影印以行,深望识者指其瑕疵,以匡不逮。是为序。
一九八五年元月林散之于玄武湖畔"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