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洋战争图文史:通往东京的胜利之路:彩印精装典藏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太平洋战争图文史:通往东京的胜利之路:彩印精装典藏版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19.86 6.7折 17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澳]罗伯特·奥尼尔(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8794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78元

货号1201919590

上书时间2024-07-10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章 珍珠港 

 

战役肇始

 

双方指挥官

 

日军计划

 

偷袭珍珠港

 

结局与影响

 

 

 

第二章 珊瑚海 

 

战役肇始

 

双方指挥官

 

双方舰队

 

双方计划

 

珊瑚海之战

 

结局与影响

 

 

 

第三章 中途岛 

 

战役肇始

 

双方指挥官

 

双方部队

 

双方计划

 

中途岛战役

 

结局与影响

 

 

 

第四章 瓜达尔卡纳尔岛 

 

战役肇始

 

双方计划

 

双方指挥官

 

双方部队

 

登陆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陆军接手

 

结局与影响

 

 

 

第五章 塔拉瓦 

 

战役肇始

 

双方指挥官

 

双方部队

 

双方计划

 

塔拉瓦战役

 

结局与影响

 

 

 

第六章 马绍尔群岛 

 

战役肇始

 

双方计划

 

双方指挥官

 

双方部队

 

 “燧发枪行动”

 

结局与影响

 

 

 

第七章 佩莱利乌岛 

 

战役肇始

 

双方计划

 

双方指挥官

 

双方部队

 

佩莱利乌突击

 

结局与影响

 

 

 

第八章 莱特湾

 

战役肇始

 

双方指挥官

 

双方部队

 

双方计划

 

你来我往

 

结局与影响

 

 

 

第九章 硫磺岛

 

战役肇始

 

双方指挥官

 

双方计划

 

开战

 

D 1至D 5日:“重创敌人”

 

D 6至D 11日:“绞肉机”

 

D 12至D 19日:“死锁”

 

结局与影响

 

 

 

第十章 冲绳岛

 

战役肇始

 

双方计划

 

双方指挥官

 

双方部队

 

初期行动

 

攻势延续

 

海上行动

 

攻占冲绳南部

 

结局与影响

 

 

 

英汉词语对照表  

 

1941年12月8日夜,我和父母紧挨着坐在收音机前,收听关于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波报道。那年我只有5岁,但这些消息带来的影响之大,使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虽然我们当时身处澳大利亚墨尔本,与美国的这场变故相隔遥远,但挡在我们与来势汹汹的日本帝国军队之间的,仅有势单力薄的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部队。2天后,“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在马来亚沿岸沉没的消息,使我们震动不已。这两艘战舰是地区海域中仅有的英国主力舰。我们开始在后花园里修筑防空洞,考虑要不要疏散到乡下去。父亲是空袭防卫队的巡防员(此处注释见原书),负责在夜间巡逻街道,对房屋和户外照明实施灯火管制,使日本轰炸机无从寻觅瞄准标记。 对美国及其友国和盟国而言,这场灾祸为何来得如此迅疾?日军的推进之势能否受到阻遏?要将日军逐回本土,迫其投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对于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这本生逢其时的作品做出了深刻的解答,但请让我通过回答*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我想在此感谢我的祖父。1900至1901年,他曾在中国与义和团运动的拳民交战。一战期间,他曾与日本人以盟友身份联手作战。他拥有40年的海军经验(1888到1928年),并敏锐地观察着太平洋战场的战略问题。因此,在我十几岁时,他就帮助我培养了对这些问题的兴趣。 19世纪80年代,日本看到了现代海军力量的潜力。通过英国海军的指导,以及购买英国战舰,日本很快拥有了一支由称职军官率领的强大舰队。在1894年(鸭绿江[此处注释见原书])和1895年(威海卫)的两场重大战役中,日本击败了中国海军,证明了自己是东北亚的头号海军强国。日本一直在培养一名非凡人物的专业能力,此人就是后来有着“东方纳尔逊”之名的东乡平八郎大将,日本将他送往英国接受了7年的培训和深造。1902年,英国甚至与日本建立了正式的同盟关系——一战期间,这一同盟关系对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抵抗德国的压力尤有助益。有了更具威力的英制战舰,以及东乡平八郎的领导,日本人得以在1905年的对马海战中击败俄国遣至远东的强大舰队。此战之后,日本一跃成为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强国。 在海军航空力量的发展上,日本花费的时间相当之短。1914年9月,在青岛战役中,日本海军飞机成功袭击了德国军队,首开舰载机空袭之先河。(此处注释见原书)对野心勃勃的日本海军领导层而言,德国海军被逐出西太平洋水域后,美国海军便成了*的潜在对手。而自日本1905年战胜俄国以来,美国就一直密切关注着日军动向。1906年,为维护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挫败日本海军未来对此构成的任何威胁,美国开始制订作战计划。1924年,美国当局正式采纳了这项计划的*终版本,即“橙色计划”。不过,该计划的来源可追溯至雷蒙德•罗杰斯(Raymond P. Rodgers)少将在1911年的构想。根据“橙色计划”的设想,战争爆发时,日本将首先向菲律宾及美国的太平洋小岛基地发动攻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动员集结,美国将予以回应,夺回己方的岛屿基地,并将日本人逐出他们的岛屿基地。与此同时,美国海军部队将前去解救菲律宾。随后,美军舰队将与日本帝国海军交锋,一战定胜负。在此之后,日本将受到海上封锁,就此屈服。 对日本人而言,他们准确评估了此项美国作战计划的本质,并制订了自己的计划。根据计划,日军将允许一支美国舰队抵达菲律宾,但在其行进期间动用日本海航和潜艇部队予以袭击,制造损失。在随后的大海战中,这支实力削弱的舰队将被日军歼灭。美国的“橙色计划”也设想了一场类似的大海战。 因此,美、日舰队打击力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发展,对太平洋战争的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掌握的另一项有利因素在于:它从国际联盟(此处注释见原书)获得了一些位于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托管地,包括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马绍尔群岛。这些托管地的所属岛屿实质上施行的是日本法律。不过,与所有托管国一样,日本也并未获准在托管岛屿上修筑防御工事。但日本恰恰这么做了,由此构筑了一道战略屏障。在日后的战争中,美军若想解救菲律宾,就得从这道屏障中杀出一条路来。 
 一战后不久,日本成为美国的外交施压对象。美国人欲终止英日同盟,并遏制日益壮大的日本海军力量。在1921至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这两个目标均告实现。日本人对此次会议的结果感到羞辱和愤怒,这种心态加剧了太平洋区域的紧张局势,*终引发了战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日本对美移民受到了严重限制,并被迫退出德国在华前殖民地。加之贸易上的限制,日本人的怒火进一步升级。凡此种种,都被日本军事和政治领导人加以操控。他们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实力,在太平洋和中国建立起国际新秩序。 与此同时,美、日两国均在持续推进全通甲板(此处注释见原书)航空母舰的计划和研制工作。因此,到20世纪30年代,美、日海军均拥有了强大的航空力量。尽管日本和美国存有诸多分歧和敌意,但双方还是付出了断断续续的努力,尝试以和平手段解决分歧。事实证明,这些努力是失败的,日本*终在1941年决定使用武力。反之,英国却弱化了其在太平洋的存在,不再是该区域的*海军强国。英国在新加坡开建大型海军基地的做法,也导致了日本的疏远。到1941年,英国已深陷欧洲、北非和中东战场,几乎无力抽兵他顾。当日本人决定发起进攻时,心头之患唯有美国。因此,日本得以实施大胆而复杂的计划,攻击珍珠港基地内的美国海军部队。 本书审视了珍珠港事件前的一系列复杂事件,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本身,以及随之而至的血腥后果。我想请读者对以下各章呈现的专家观点进行研究和评价,并思考一个问题:在21世纪中,这样的大灾难是否会降临到太平洋地区的某个大国身上? 

 罗伯特•奥尼尔(Robert O’Neill)教授 2011年6月 

【书摘与插画】

 
 
 
 

商品简介

 

 1941年12月7日6时45分,日本偷袭珍珠港;1945年9月2日9时03分,日本在东京湾签署投降书。从爆发到落幕,二战的太平洋战争历时3年零8个月。

 

 本书精选了太平洋战争中的10场经典战役,讲述了各自的起因、双方指挥官、攻守对抗、经过、结局等等,包括:

 

★ 珍珠港1941:令美国蒙羞的突袭;

 

★ 珊瑚海1942:*次航母大对决;

 

★ 中途岛1942:*富戏剧性的一战;

 

★ 瓜岛1942:盟军战略大反攻;

 

★ 塔拉瓦环礁1943:跳岛战术的首秀;

 

★ 马绍尔群岛1944:夺取前进基地;

 

★ 佩莱利乌岛1944:炼狱之战;

 

★ 莱特湾1944:史上规模*的海战;

 

★ 硫磺岛1945:星条旗在折钵山升起;

 

★ 冲绳岛1945:*后的搏杀。

 

 全书由7位世界知名二战史学家共同撰稿,澳大利亚社科院院士、牛津大学战争史教授担纲主编,图片丰富,文字翔实,堪称一部立体全景式太平洋 战争史。

 

作者简介

罗伯特•奥尼尔(Robert O’Neill),牛津大学博士,史学家,战略家,澳大利亚社科院(ASSA)院士,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AIIA)研究员。曾任牛津大学战争史教授、英联邦帝国战争博物馆(IWM)理事会主席、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理事会主席等多种职务。其关注的领域包括军事史、国际研究、防务问题、战略研究等。

目录

前言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