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裤子的云 马雅可夫斯基诗选/金色俄罗斯丛书(1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穿裤子的云 马雅可夫斯基诗选/金色俄罗斯丛书(1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5.7 5.3折 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俄罗斯)马雅可夫斯基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20109881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1780669

上书时间2024-06-26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俄)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俄罗斯诗人,剧作家,20世纪世界诗坛上是的诗人之一。

飞白,云南大学外语系教授,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目录
1912——1916年





你能吗?

给你们尝尝!

听我说!

尽管

小提琴有点神经质地

穿裤子的云(四部曲)

法官颂

吃喝颂

我是怎么变做狗的

贪污颂

我对他的态度(尤其似颂)

河畔点滴

小莉莉!(代邮)



月夜即景

致俄罗斯

1917——1921年吃你的波罗蜜

左翼进行曲(给水兵们)

梁赞农民谣

国王与跳蚤的故事(该跳蚤本名邓尼金)

马雅可夫斯基夏日在别墅中的奇遇

肉市大街·婆娘·全俄规模

1922——1924年

我爱

开会迷

青年近卫军

125周年纪念

塔玛拉与恶魔

不准干涉中国!

1925年

登上旅途

魏尔伦和塞尚

咖啡馆

告别

大西洋

梅毒

热带(维拉克鲁斯———墨西哥城途中)

百老汇

姑娘和乌尔沃什大厦

正人君子

布鲁克林大桥

回家去!

1926年

致谢尔盖·叶赛宁

和财务检查员谈诗

致无产阶级诗人

赠耐特同志———船和人

敖德萨港口两艘登陆艇的对话

我这本诗画讲大海和灯塔

1927年

如果我大闹申格力教授的课堂,我在公开审判中的辩护词

最好的诗

奇迹!

好!(十月的诗篇)长诗选段

1928年

喀山

为了好住宅等了又等!希望盖房子又好又省!

我们的国土多么富饶

宁肯薄些,但要好些

舔功

无事生非的人

略论口味不同

从巴黎致函科斯特洛夫谈谈爱情的实质

给塔姬雅娜·雅可夫列娃的信

说的是故事,几乎是真事

1929—1930年

他们和我们

巴黎女人

美人(大歌剧院开幕有感)

苏联护照

记赫列诺夫谈库兹涅茨克工程和库兹涅茨克人

喊出最强音(长诗的序诗)

爱?不爱?我折断我的双手(未完成的诗之一)

你大概躺下了……(未完成的诗之二)

我知道诗的威力(未完成的诗之三)

内容摘要
《穿裤子的云——马雅可夫斯基诗选》收录马雅可夫斯基诗歌70余首。作为20世纪世界诗坛的诗人之一,他恰逢其时,对现代主义文艺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时刻投身其中。以叛逆的姿态、“在场”的资格和高扬的激情,在20世纪来到人间之际录下了时代公共的和个人私密的心跳和脉搏。在创作中,以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未来主义诗人们打破传统词法句法,特别强调词语的音响,主张诗人有任意支配语言、任意造词和派生词的自由,以求把词语从僵化的传统语言和象征主义的神秘意义中解放出来。他在创作中爱新造词汇和派生词,拒用常规的诗语组合,代以出人意表的全新组合。因此,他了别具一格的“楼梯诗”:把每个长行切分为数量不等的几个“梯级”,固然其中仍潜在“扬抑”“抑扬”等音步节奏,但源自谣曲和民歌的“重音诗律”因素更占优势。他的诗歌语言体现开创气概、粗犷力度和敏感的内心抒情,具有鲜明个性风格。
19世纪以降,俄罗斯诞生了一大批重量的文学巨匠,如普希金、赫尔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这些金子般的名字迄今仍在向世人闪烁着独特的光芒。然而,作为一座富矿,俄罗斯文学在我国所显露的仅是冰山一角,大量的宝藏仍在我们有限的视阈之外。“金色俄罗斯丛书”进一步挖掘那些静卧在俄罗斯文化沃土中的金锭,向中国读者展示赫尔岑的人性,丘特切夫的智慧,费特的唯美,苔菲的幽默,什克洛夫斯基的精致,波普拉夫斯基的超现实,哈尔姆斯的怪诞……可以这样说,俄罗斯文学史即一部绝妙的俄国思想史,它所关注的始终是民族、人类的命运和遭际,还有在动荡社会中人类感情的变异和理性的迷失。
“金色俄罗斯丛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名诗人、翻译家汪剑钊主编,遴选普希金、赫尔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大师的经典作品,向中国读者呈现优美而深厚的俄罗斯文学。

主编推荐
◆一位激进的文学革新者,
◆主张自由支配语言,创作别具一格的“楼梯诗”
◆中国读者极熟悉同时也是被误解极深的一位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以他高速的脚步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现代,他还将久久地在某个转折处等待我们。——[俄]茨维塔耶娃

精彩内容
译   序

    符拉季米尔·马雅可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Маяковский,1893 -1930),在20世纪世界诗坛上是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还是艺术多  面手:他画插图、主编刊物、创作戏剧、编导和主演电影(那还是  电影艺术初创、卓别林刚出道之时)。   
   20世纪作为一个空前巨变的世纪载入历史。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发展到20世纪出现惊人的突飞猛进,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活各  个方面,甚至导致了人的异化;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则引发了重  重危机乃至世界大战。在此背景下,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异  军突起,紧接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开始一场空前规模的社会  实验和探索,揭开了世界历史新篇章。而马雅可夫斯基是特别敏感  的诗人,他恰逢其时,对现代主义文艺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时  刻投身其中,以叛逆的姿态、“在场”的资格和高扬的激情,在20  世纪来到人间之际录下了时代公共的和个人私密的心跳和脉搏。  
马雅可夫斯基1893年生于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格鲁吉亚库塔伊西  省巴格达地村一个护林员家庭。十三岁时父亲突然病故,母亲卖光桌椅板凳,带着三个孩子(他和两个姐姐)来到莫斯科,靠给大学生包饭和每月区区十卢布抚恤金艰难度日。马雅可夫斯基上到中学五年级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大学生们影响下,少年马雅可夫斯基读了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著作,十五岁就加入社会民主工党(布  尔什维克)并被选入莫斯科市委,做了一年地下工作。曾先后三次  被捕,最长的一次在单人牢房坐牢十一个月,利用这段时间他倒读了不少文学书,并在狱中创作了整整一本诗集。后来他自认为写得很糟,模仿象征派风格而缺乏创造性,“感谢狱吏们在我出狱时把它没收了”。 
出狱后经认真考虑,马雅可夫斯基选择了脱离党的工作,转而学诗学画。他进实用美术学校(因这里不需要政审就能入学),结识尔柳克、赫列勃尼可夫等朋友,1912年共同发表俄国立体未来主义宣言,出版本未来主义诗集《给社会趣味一个耳光》。1914  年马雅可夫斯基等被逐出学校,几个诗友开始周游各地,到处朗诵诗和演讲,经常挨饿,露宿林荫路上,且不断有诗作发表。1915年结识莉莉亚·布里克和她的丈夫奥西普·布里克,他在奥西普帮助下出版了早期代表作长诗《穿裤子的云》。   
1917年俄国爆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马雅可夫斯基积极投身革  命,并在武装起义指挥部见到过列宁。之后,在列强武装干涉苏维埃俄罗斯与国内战争的最艰苦时期,他参加“罗斯塔”即俄罗斯通讯社工作,日以继夜地绘制数以千计的巨幅宣传诗画,张贴在当时全空(没有商品)的街边橱窗里,称为“罗斯塔之窗”。  
未来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最激进反传统的流派,1909年  发轫于意大利,影响扩散到多国,在俄国取得的成就优选,马雅可夫斯基后来成为俄国未来主义主要代表诗人。1923年马雅可夫斯基  组织领导未来主义文艺社团“左翼艺术阵线”(ЛЕФ,音译“列  夫”),主编《列夫》杂志,参加者有帕斯捷尔纳克等诗人。  
这些年轻的未来主义者偏爱现代科技、速度和力量,标榜离经  叛道,掀起一场诗歌语言革命。之前,主导白银时代诗坛的象征主义把词语看作暗示和导向神秘彼岸世界的象征符号,未来主义对象征主义发动反叛,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联手,致力于恢复“词自身”给人的新鲜感受。他们打破传统词法句法,特别强调词语的音响,主张诗人有任意支配语言、任意造词和派生词的自由,以求把词语从僵化的传统语言和象征主义的神秘意义中解放出来。以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未来主义和以罗曼·雅各布森、 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相配合,通过布拉格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的演绎发展,对现代语言学发生重要影响,最终导致20世纪人文学科的“语言学转向”。  
各国未来主义者的政治倾向不同。意大利未来主义在马利奈蒂  带领下走向法西斯主义,而马雅可夫斯基领军的俄国未来主义左翼  (立体未来主义)则坚决投身社会主义革命,成为未来主义中影响最  大的一支。对于批评者不分青红皂白的批判,马雅可夫斯基辩驳道:  “批评家们混淆了不可混淆的事物,为了一个自称未来派者的罪过而  追究整个流派。为了橙子皮厚而责骂杏子,仅仅因为二者都是果  子。”他认为只有“材料的形式上的加工”是各国未来主义间的共同点。而事实上就连形式也同中有异。  
未来主义诗艺突出强调形式创新,以此体现时代的剧变和突入  未来的精神,所表现的当然不仅仅是形式。天才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的表现手法包括夸张、变形、出人意料的拼接和逆反,令人耳目  一新。他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奇幻荒诞,游走在现实与梦幻的边缘。他和卡夫卡1915年不约而同地发表了《我是怎么变做狗的》和《变形记》这两篇天才作品,都通过变形的隐喻,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人被异化的命运悲剧(由此也能见未来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相通之处)。因作者的性格差异,马雅可夫斯基在《我是怎么变做狗的》中表现对被异化的不甘,而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表现对被异化的逆来顺受,但两篇作品的主人公都同样陷入了人际无法沟通全然孤立的困境。
在词语革新方面,马雅可夫斯基着力清除用俗用滥了的“诗意”词汇,而把大量现代口语、俗语、新词语(如“税率”、“财务检查员”、“苯胺紫”)纳入诗中,他爱新造词汇和派生词,拒用常规的诗  语组合,代以出人意表的全新组合。他的诗歌语言体现开创气概、粗犷力度和敏感的内心抒情,具有鲜明个性风格。但在新造词语方面他不像赫列勃尼可夫走得那么远,赫列勃尼可夫造词往往完全摆脱指称意义而走向非理性,成为不可读解的音响游戏,因强调词语至极端,结果反成“失语”。马雅可夫斯基的词语革新变形有很好的  陌生化效果,却都是可以读解的。  
马雅可夫斯基在格律上突破传统,他的诗气势浩荡,含有剧烈  运动和突然休止,若填入传统诗律的框框,“就挤破了”。因此他独  创了别具一格的“楼梯诗”:把每个长行切分为数量不等的几个“梯级”,固然其中仍潜在“扬抑”“抑扬”等音步节奏,但源自谣曲和民歌的“重音诗律”因素占优势。因采用楼梯诗形式,他诗中波浪化的节奏在视觉上也得到了直观呈现,尤其适合朗诵的需要。
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诗”形式因中译文可以重现,在我国已广为人知且为许多诗人所采用。但是马雅可夫斯基式的押韵,作为其诗艺更鲜明更重要的特色,却难以通过译文重现,因而在我国鲜为人知。所以要着重说明一下,以免抹杀了这位“奇句险韵的制造家”。
未来主义者都特别重视词的音响,而马雅可夫斯基做诗的功夫  则聚焦在韵脚上。他经常心醉神迷,一天到晚嘴里念念有词地寻找  和试验新奇的韵脚。他形容吟诗找韵之难,就像居里夫人提炼镭一  样(从几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为什么如此难呢?原  来他拒绝已被用俗用滥的韵脚,他声称“我所押的韵几乎总是异乎  寻常的,起码是在我之前无人用过,并且在韵书里也没有的”。
世界上真有“无人用过”的韵脚吗?这又需要专门解释了,原来马雅可夫斯基用韵完全超出我们所谓“合辙押韵”的概念。他惯于把最有特色的字眼(如人名地名、外语词等)、最具冲击力的字眼或“诗眼”放在行末(为此往往采用倒装句法),并押上巧妙的韵,即把多音节词或整个词组都押上元音辅音复合谐声的韵。 由于汉语一字一音节的性质,这种“韵”在中译文中几乎无法仿制。碰上  运气好可能模拟一二,如:“加利费———喝咖啡”,“莱蒙托夫———还  真托福”,“布鲁塞尔———加塞儿”,“塞尚———官衔直上”,“大西  洋———不像样”,“yes———也是”等,但巧妙程度总比原文略逊一筹,而要仿照马雅可夫斯基原文那样全面应用,则根本没有可能。马雅可夫斯基自己也说:“译诗是难事,译我的诗尤其难”,“只有融会贯通原文语言才能领悟其妙趣,它像文字游戏一样,几乎是不可  译的。”  
为了寻找巧妙的谐声韵,马雅可夫斯基花费大量劳动,他认为  “最天才的一着是不能在第二盘棋的同样形势下重复的。只有出人意  外的棋才能战胜对手,和诗里出人意外的押韵完全一样”。“为了搜  寻出人意外的韵脚我花去我的全部时间。我每昼夜在它们身上花十  到十八个小时,嘴里几乎永远在念念有词。因为在这方面全神贯注,  诗人总以心不在焉惹人笑话。”“那种我正在捕捉但还没有揪住尾巴  的韵脚弄得我整天不得安生,说话不知其意,吃饭不知其味,睡觉  不能合眼,几乎能看到那个韵脚在眼前飞。”如此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巧妙韵脚,在译文里却只能体现百分之一二,这是译者最感无奈的憾事,也使得译文终究难与原文并肩。  
这样,马雅可夫斯基创造了视觉上、听觉上和风格上都独树一  帜,带个人鲜明标记和冲击力的诗歌语言。他属典型的豪放派,也有豪放和私密(婉约)话语的交融,这一特征在杰出的豪放派诗人如苏轼、辛弃疾、惠特曼身上都可见到。  
在政治方面,俄罗斯白银时代诗人群中,马雅可夫斯基大概是  与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最靠近的一人。革命发生前他自己处于食不  果腹的贫民阶层,加以他未来主义的诗歌理念充满前卫性,与革命  向往非常合拍,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未来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是完全  一致的,如他在《致谢尔盖·叶赛宁》一诗中出色地表达:  
前进吧!让时间/像炮弹/在我们背后爆炸。向旧时代飘的/唯有那/随风飞扬的/头发。
      为了欢乐/我们的星球/装备得还很欠缺。应当/从未来的日子/  夺取欢乐……  
很自然地,马雅可夫斯基把十月革命称作“我的革命”。而且水  兵们攻打冬宫时,唱的也正是马雅可夫斯基作的歌:“吃你的波罗蜜,嚼你的松鸡,你的末日到了,资产阶级!”十月革命后马雅可夫斯基以全副热情投入工作,他为“罗斯塔之窗”创作大量宣传讽刺诗,其中四百首由他自己配画,每幅画如墙面四分之一大小,每首诗要配画十余幅,共绘制了约五千幅,因缺印刷条件,全部要手工绘制并复制。此外他还至少作诗一千首由别人配画。他回忆道:“对于把共和国面临的艰巨任务当作自己任务的诗人来说,不是什么八小时工作日的问题,十六小时、十八小时工作日是家常便饭。我们常常半夜两三点钟才睡,不枕枕头而枕一块木柴,……因为怕睡过了点。”  
在新经济政策的年代里,他一面写史诗性长诗《列宁》和  《好!》,一面也不嫌“屈尊”写诗广告和关心群众生活具体困难的诗。对好事他热情赞扬,对不良现象疾恶如仇,如他在悼念叶赛宁的诗中说的:   
丑恶的东西/目前/消灭得还少。事情太忙,时间/总不够用。先  要/把生活改造,改造了/才好歌颂。  
这段时间/是不大好写,难于下笔。可是你们说说,患精神残疾  的男女,——何时/何地/哪个伟人能选一条路,这条路/踩得一溜  平,走起来很轻易?  
十月革命后,马雅可夫斯基的未来主义也有发展,加强了现实主义成分。未来主义本来只强调形式而鄙视模写现实,但马雅可夫斯基从未走向形式主义,他的诗要贴近群众服务革命、反映现实介入现实,这就使他不同于意大利未来主义或俄国未来主义右翼的自我未来主义。他十月革命后的诗密切关注现实主题,同时仍充分发扬未来主义的诗艺特色,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此时他也纠正了年轻的偏激。他们1915年的激进纲领曾扬言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从现代生活的轮船上扔出去”,成熟的马雅可斯基却写诗向普希金、莱蒙托夫等致敬,强调自己和前辈大师的共同点。  
可见马雅可夫斯基的白银时代诗歌与苏维埃时代诗歌间有密切  的衔接关系,前后血脉相连。但他抒情性的私密话语和公共性的宏  大话语间仍存在一定矛盾。例如他曾忍痛割去《回家去!》一诗的  “抒情尾巴”:“我愿祖国了解我,/但得不到了解,又算得了什么?/  我就乘着斜风,/化一阵飞雨,/在祖国旁边/轻轻飘过。”显示出他有羞于坦露并主观抑制自己抒情性的一面,以服从宏大话语。  
他的这一矛盾,我们要放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政治背景下才  看得明白。原来,当时马雅可夫斯基尽管名声很大,却始终被视为异类,常常遭围攻成为众矢之的。有人骂马雅可夫斯基为无产阶级服务,破坏诗歌传统,另一些人骂他是“超级个人主义者”,表现“资产阶级情调的垂死挣扎”;有人指责他写抒情、爱情的“个人主义题材”,另一些人指责他写政治题材,是“大红布牌粗制滥造的押  韵面条”;有人指责他脱党,另一些人指责他不折不扣地对党忠诚;  一大批人都宣称他才气已尽,“作为诗人他已经死了”,他的作品和照片被抛出图书馆,他的新书被“拉普”机关刊物《在文学岗位上》特别刊登在“不推荐书目”专栏;《红色处女地》的主编宣称“马雅可夫斯基永远不能使人相信他是社会主义革命诗人”;申格力教授出了一部专著叫作《马雅可夫斯基全面观》,评论说“他思想贫乏,眼界狭窄,怀疑病兼神经衰弱症,技巧也很差,他毫无疑问地有愧于时代,时代对他也必将弃若弊屣”;一度与马雅可夫斯基交往密切的  结构派领导人谢里文斯基也说:“马雅可夫斯基是不再能引起宗教情  绪的祷文。”
  马雅可夫斯基在《塔玛拉与恶魔》一诗中曾这样形容他的境况:  “在莫斯科挨打/凶得多,不能比!——从楼上打到楼底,/你算算楼  梯/有多少级?”陷于四面受敌的环境,一方面是由于出头的椽子先  烂,另方面也是他自己标新立异和爱挑衅的性格造成的。年轻气盛  时未来主义者穿黄色上衣,口出狂言,自我标榜为异类,并故意惹怒对方,诗朗诵会上论战是不可或缺的事。成名后他仍喜欢周游各地朗诵诗,他有演员和即兴表演的才能,他浑厚的男低音又具有特别的磁性和表现力,所以马雅可夫斯基朗诵会的海报总能吸引许多青年人顶风冒雪前来参加。朗诵会后回答问题是趣味环节也是一道风景线,马雅可夫斯基积攒的提问条子多达近两万张。有多个亲历者回忆马雅可夫斯基朗诵会的热闹:除诗歌爱好者提问外,有众多反对派用嘲弄和挑衅问题向他进攻,而马雅可夫斯基则以机智的回  答迅速反击,使对手在哄堂大笑中败下阵去:  
“马雅可夫斯基,你的诗不叫人温暖,不令人激荡,根本不感染人!”  
“我的诗不是煤炉,不是大海,也不是鼠疫。”  
“马雅可夫斯基,我的朋友们都说:读你的诗一点都读不懂!”
“奉劝你,应当交聪明的朋友嘛!”
“马雅可夫斯基!你自命为无产阶级诗人,可是你老是写我,我,我!”  
“哦,你向姑娘求爱的时候,一定是说‘我们爱你'咯?姑娘还不得不反问一声你们几个人啊?” 
 “马雅可夫斯基,你在俄国文学圈中自我感觉怎么样?”  
“挺宽敞的,不挤。”  
“马雅可夫斯基,你说你在俄罗斯人之中觉得你是俄罗斯人,在  格鲁吉亚人之中觉得你是格鲁吉亚人。那么你在傻瓜之中觉得你是  个什么呢?”  
“在傻瓜之中我还是次。”  
一个矮胖子激愤地爬上了台:“马雅可夫斯基!我必须提醒你一  句: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这是连拿破仑都懂得的!”
      话音未落,马雅可夫斯基已迈开长腿,一大步跨到了对手跟前:  “倒没错,刚好一步之差。”  
     这是他状态良好时候的写照。马雅可夫斯基年轻气盛时“求异”,年长后他已经试图求同存异,文学界对他却拒不认同,坚持“排异”。马雅可夫斯基个性强而情绪化,易冲动也易受伤。无休无止的攻击最终导致了“金属”疲劳和断裂。   
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在莫斯科的工作间里开枪自杀。  ——由于他平时表现阳刚豪放,消息传出完全出乎公众意料。曾几何时,1925年诗人叶赛宁自杀后他还写过致叶赛宁的诗,以坚韧奋斗的美来抗衡叶赛宁绝命诗中死得轻松的美。他怎么也会走上同一条路呢?这对大家是一个谜。   
1930对马雅可夫斯基可谓流年不利。马雅可夫斯基自命为忠诚的无产阶级作家,但“拉普”(即“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和报刊一直不认他为革命同志,而把他贬为苏维埃政权的“同路人”。20世纪20年代是苏联文艺界的百家争鸣时代,在众多文学社团中“拉普”占强势,但宗派主义严重,排斥打击被视为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作家,马雅可夫斯基是他们的重点打击对象。马雅可夫斯基则不卖“拉普”的账,他组织未来主义文学社团“列夫”(即“左翼艺术阵线”,后改组为“革命艺术阵线”)。马雅可夫斯基的个性本是不通融的,但20年代后期“拉普”在党中央支持下逐步掌握了文学界领导权,马雅可夫斯基为照顾大局而终于妥协,于1930年初退出“列夫”加入“拉普”。但他这一举措没能改变“拉普”领导人对他的敌视态度,却被他的未来主义伙伴视为背叛,结果他反倒落入了众叛亲离的孤立境地。 
马雅可夫斯基的讽刺作品常惹人不快,就连他的“正诗”也总带讽刺性。他说:“我毕生努力的不是写些漂亮东西来取悦人们的耳朵,我的一切所作所为总是和大家过不去。”当时,他批判官僚奉迎、浮夸风的讽刺剧《澡堂》即将上演,但尚在排演中就已被“拉普”理论家否定,“拉普”认为现在应该写的是“反右倾”主题。澡堂》首演遭到失败,观众大喝倒彩,报纸粗暴酷评。  
马雅可夫斯基想要证明自己,便费尽心血筹办“马雅可夫斯基  工作20年展览会”,希望展示自己20年的累累成果以求肯定。他说:“我为什么要办这个展览会呢?其原因是,由于我好干架的性格,给我扣上了那么多的帽子、加上了那么多存在的和不存在的罪状,以致有时我觉得最好能躲到什么地方去蹲上两年,只求听不到辱骂就好了。”  
 20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戏剧、电影和宣传诗画,他朗诵诗、做报告和讲座的足迹遍及苏联各地和欧美多国。虽然展览会收集的材料还零碎不全,但看起来已经像是展出了“整整一个工厂的产品”,很难置信是一个人制造的成果。但“拉普”、“列夫”和有关当局全都冷落他,展览开幕时,“拉普”方面除了法捷耶夫、“列夫”方面除布里克和什克洛夫斯基两个朋友到场外,邀请的文学界名人、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都没有出席。报刊保持沉默,只有“拉普”机关报发了抨击文章且得到《真理报》的转载。《出版与革命》杂志本拟发文庆贺他20年成果的,也突然撤下了已发排的祝贺文章和马雅可夫斯基像。  
接踵而来的打击严重挫伤了马雅可夫斯基的自尊心。他疲劳过  度,情绪低落,眼光无神,喉咙沙哑,看起来完全不像意气昂扬的他自己了。之前,他曾以吟游诗人身份在四年间走遍全国五十多个城市,每天到几个工厂、学校、部队去朗诵加答问,直接与群众打成一片。在遭刊物抵制的情况下这种直接沟通对他尤显重要。因病失掉他自豪的嗓音对他是又一沉重打击。马雅可夫斯基自杀前两天参加最后一次读者见面会,会场发出的无礼叫喊使他心寒。  
马雅可夫斯基看起来像是“金属制成的”,但金属也会疲劳而断  裂,他内心其实孤独而脆弱。诗人叶甫图申科说:“马雅可夫斯基的  巨大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天生的。马雅可夫斯基以他的巨大遮盖了他的无助,致使他的无助罕为人见,尤其是从观众席上看不见。”对社会现状忧心忡忡加上如今自己的孤立无助,原来斗志昂扬的他已无心恋战。他年轻时写《我是怎么变做狗的》那个荒诞幻境,这时竟完全变成了写实。  
对马雅可夫斯基的又一重打击来自婚恋的挫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