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与探索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9.17 6.2折 96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寒旭,罗梦思,韦文求 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464034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6元

货号1203098971

上书时间2024-06-20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寒旭,女,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区域创新规划、科技服务业、科技创新政策和企业转型升级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国家、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为各地市、高新区、创新型园区开展研究规划和咨询项目20余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和出版专著4部。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创新生态系统.3

1.1.1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3

1.1.2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4

1.1.3创新生态系统的分类.5

1.2创新资源的配置.6

1.2.1创新资源的特征.7

1.2.2创新资源配置的目标及原则.7

1.2.3创新资源的配置模式.8

1.3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8

1.3.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8

1.3.2科技创新“双循环”.9

1.3.3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的定义.9

1.4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研究.10

第2章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的构建理论分析.13

2.1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模型.14

2.1.1创新主体.14

2.1.2创新组织.18

2.1.3创新资源.21

2.1.4创新环境.22

2.1.5创新集群.23

2.1.6产业集群.23

2.1.7“双循环”生态系统.24

2.2构建机理分析.26

2.2.1科技创新国内循环生态系统的构建机理.26

2.2.2科技创新国际循环生态系统的构建机理.28

2.2.3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动力机理.29

第3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SWOT分析.35

3.1发展机遇.36

3.1.1肩负探索更高开放与合作水平的新使命.36

3.1.2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促进创新生态优化.36

3.1.3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37

3.1.4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持续发展.38

3.2面临挑战.39

3.2.1外向型经济发展韧性不足.39

3.2.2区域一体化制度存在梗阻.40

3.2.3城市本位化制约协同发展.41

3.2.4协同创新发展通道不畅通.42

3.3核心优势.43

3.3.1粤港澳三地创新主体高度聚集,推动创新链条日趋完善.43

3.3.2优选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引领,产业链条向高端化发展.44

3.3.3国际和港澳创新资源有效聚集,开放创新优势逐渐显著.45

3.3.4资金链和人才链形成有力支撑,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46

3.4突出短板.48

3.4.1基础研究能力有待提升.48

3.4.2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49

3.4.3产业发展尚未有效协同.50

3.4.4创新资源循环有待畅通.51

第4章国外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经验借鉴.53

4.1旧金山湾区.54

4.1.1构建区域协调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功能分区.54

4.1.2推动主体良性互动,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流动配置.55

4.1.3建立风险投资体系,形成强力支撑的科技金融生态.56

4.1.4激活创新冒险基因,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57

4.2纽约湾区.58

4.2.1政府主动减税降费,优化企业创新环境.58

4.2.2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完善协同创新体系.60

4.2.3依托金融科技力量,构建金融创新生态.60

4.2.4打造宜居宜业环境,集聚高素质劳动力.61

4.3东京湾区.62

4.3.1实施工业分散战略,引导湾区产业合理布局.62

4.3.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集聚全球科技人才资源.63

4.3.3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创新生态链条.63

4.3.4构建创业孵化体系,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64

4.4经验启示.65

4.4.1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65

4.4.2积极培育产业创新链条.66

4.4.3推动完善科技金融体系.67

4.4.4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68

第5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的建设路径.69

5.1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轴的科技创新国内循环系统.70

5.1.1粤港澳创新资源的现状分析.70

5.1.2对策建议.91

5.2构建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国际循环系统.103

5.2.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资源与科技合作需求分析.103

5.2.2对策建议.116

第6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的建设保障机制.125

6.1构建多元、长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126

6.1.1完善多元、稳定的科技资金投入机制.126

6.1.2构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融通机制.126

6.1.3探索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评价机制.127

6.2构建企业主导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127

6.2.1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127

6.2.2优化市场导向的创新组织机制.128

6.3构建更加灵活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129

6.3.1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129

6.3.2建设开放联动的技术要素市场.130

6.3.3加大金融工具的支持力度和强度.131

6.4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131

6.4.1完善人才流动机制.131

6.4.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133

6.4.3完善人才评价机制.134

6.4.4完善人才激励机制.135

6.5构建公平开放的创新环境保障机制.136

6.5.1完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136

6.5.2构建开放创新的协同合作机制.137

6.5.3优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机制.137

6.5.4完善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机制.138

参考文献.140

内容摘要
在新发展格局下,本书以创新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为切入点,阐述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理。本书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深入探索构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的现实基础与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世界三大湾区创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轴的科技创新国内循环系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构建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国际循环系统,形成高水平的开放创新格局;从构建多元、长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企业主导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更加灵活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公平、开放的创新环境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实现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动力机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