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与城镇化 协同演化的视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与城镇化 协同演化的视角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3.59 7.3折 46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雁,张海丰,李会成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1818161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6元

货号1202198577

上书时间2024-06-19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文献综述

历史篇

章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

一、制度和产权的定义及功能

二、路径依赖理论的源起

三、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四、超越锁定与路径创造

第二章 中国土地制度形成及其演化路径

一、1949年以前的中国土地制度概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农地制度

三、中国土地制度变迁依赖路径形成机理分析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轨迹

二、土地流转与土地市场培育

三、土地制度变迁及产权的强化

第四章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础与方向

一、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现实基础:巩固家庭经营制度

二、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原则:强化农地产权

三、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向

……

现实篇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有关土地制度的研究,无论中外,历来都是制度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交叉领域极为重要的内容,学界累积的研究成果丰硕,无论是历目前还是现在,都对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经济史的视角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经济成就,都与土地制度变迁密切相关,而将农地制度变迁与城镇化问题结合起来,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议题。

在史学界,对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问题的研究,被称为史学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研究,是理解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一把钥匙。农村土地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制度体系的基石,其变迁方向的选择直接关乎经济绩效,对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从历史的视角审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制度实践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与城市经济体制的创新相比,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在内的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也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新时代改革的新征程能否顺利推进,同样与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息息相关。

通过系统梳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化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秘诀在于:在农地两权分离、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制度框架下适时地进行渐进式的制度创新,从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维度上将自身蕴含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并为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基础动力和核心要素。近些年来,以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农业生产波动、农村社会落后为特征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短板,主要原因在于农地制度创新速度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也即农地制度变迁相对滞后。

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核心投入要素,因此,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乃至中国的整体改革都依赖于农地制度这一制度杠杆。如果农地制度变迁滞后或者创新相对迟滞,那么不仅不能撬动其他领域的改革,而且有可能影响中国的整体改革进程。概言之,农地制度创新,不仅可以为中国的整体改革奠定制度基础,而且可以为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制度红利和溢出效应,助力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与新型城镇化步调相匹配。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未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问题、农地制度变迁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三者之间协同演化机制问题等都是中国学术界无法回避的理论难题。在新时代,农地制度变迁、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能否形成匹配效应,其中农地制度起着杠杆作用,也即农地制度创新对中国的整体经济改革具有系统效应,为中国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动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