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识读大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识读大学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0.43 4.6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运超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7200309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203118964

上书时间2024-05-24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运超,教育学博士,现任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在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40余年,对大学、大学生、大学发展与变革有持续的观察、切身的实践,对致力于高等教育的理性研究有长期的兴趣。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治理及其国际比较、大学校长治校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发展策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有较连续的研究与较深度的思考,经常并乐于为考生及家长、大学生、大学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提供有关大学历史与现实、未来与发展方面的咨询、讲座和交流。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担负多项课题研究、有《朱九思口述史》等著述。

目录
第一篇识大学

大学003

什么是好大学?007

变化中的大学013

大学之标配019

变革中的大学图书馆022

第二篇读大学

开启大学之旅029

未来既来,改变即始034

读大学需要学习神“聊”037

读大学从图书馆开始039

识读自我044

时代大势050

改变自己,别说不可以!053

适应恰如发掘宝藏057

明天再说吧?062

自主时间如何自主?066

有趣的“猫”“鼠”现象070

再出发076

最重要的心理准备079

不会学习?083

这样读大学难怪没啥用!087

什么是合格的大学生?092

怎样成为合格的大学生?096

人生是否规划?100

什么专业好?104

未必专业?107

降“唯”打击111

该养成的好习惯116

最该立刻补上的课118

最难迈过的那道坎121

人生蜕变的实现126

最该经常做的事情130

体之育135

“读”大学正在变成“看”大学139

最不容易做好的事146

面对考试152

最不该拒绝的事157

最该学会的事儿161

最想做又最容易乱做的事儿164

不想读大学了?168

能带走什么?173

文凭的符号意义177

读大学的模式选择183

假期怎么玩儿?188

假期的模式194

假期作业197

摆脱假期后的慵懒200

在线学习能把学生改造成什么样子?202

谁是大赢家?207

第三篇出大学

当大学生变成了普通劳动者213

劳动变奏曲216

无劳动阶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呈现219

创业的可能223

毕业前夕228

毕业:开启了没有脚本的人生直播232

就业之困236

就业难在哪里?241

就业的现实策略247

择业之方252

就业姿态259

为什么用人单位不买账?262

怎么能是一锤子买卖?269

入职273

规避职场雷区277

如何尽快适应社会?282

第四篇思大学

乔布斯的非典型教育289

一所叛逆型大学298

校园可有新形态307

信息化的绑架313

“第三物种”317

快学332

学快336

碎学341

“元宇宙”的教育模样347

“双师时代”351

课堂的空间变换355

课堂的资源扩展359

课堂的秩序生变363

后记367

内容摘要
本书从解读大学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未来趋向,为便于读者阅读,采取以专题的方式、通俗的文字,从理性分析和问题梳理的视角,分别对大学特质、大学形态、大学生特点、大学学习、大学生活、大学课堂、大学假期、大学考试、大学实践、大学未来等诸方面逐一展开剖析,以便为大学生、大学工作者更正确地识别大学在历史长河与现实发展中的独特性提供帮助,拨开大学被社会特别是考生及其家长误读的迷雾,进而认识大学、适应大学、创新大学,为大学生识读大学提供更有效的策略,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办好大学、开展育人改革提供前瞻性的思路。

主编推荐
好大学,该是什么样子?回答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因为大学的职能、众人的口味早已随时日而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且,这些巨变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以至于就连大学自身都快忘记了出发时的初心,更不用说“吃瓜群众”经常被商业排行误导,时常被各类专家忽悠了。因此,真正到了要对大学进行判断并做出选择时,往往是一头雾水,似乎只能听信“谗言”,偏听偏信。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作为学生,到大学去的“宗”是什么? 不就是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安心学习吗?! 显然,只需抓住这一点即可,即这所学校是不是在认认真真地教导学生、培养学生! 大学是否通过自身所散发出来的育人魅力来吸引并留住学生,而非通过自身对文凭的垄断,更非天马行空的学术鼓吹。自然,好大学首要的是受学生青睐的大学、受毕业生爱戴的大学。那,该怎样判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判定大学好坏、强弱一定不是那些五花八门排行榜上的名次,也绝不只是标榜各种“帽子”、影响因子、奖项数量等硬邦邦的显性数字! 而更多的是难以用数字、指标予以表达的学习氛围,难以用名次、数字排队的精神气场。这似乎更玄,因为这些更难判断。也许用学生的脚投票更靠谱———用招生市场上一所大学所具有的号召力、竞争力来说话,即学生能否在悦、远来!在悦,在学的学生能否获得悦服的教育体验、能否获得悦服的健康成长,绝不会因为读这所大学而感到懊悔,更没有退学、转校的念想。0 08远来,不在学的学生能否踊跃申请、纷至沓来。毕业生能否继续诚服于当初所选择的那所大学的教育,即使毕业多年,校友们仍深深眷念、时时想念。具 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重视学生成长的大学作为育人机构,很显然也天经地义,重视学生、重视学生成长乃大学的生存之道、头等大事! 可是,环顾现实,大学的种种表现却总有些牵强,很难得出如此结论! 反倒与学生越来越无关的那些活动似乎更加轰轰烈烈,被大学置于更优先的位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毫不讳言,我们大学在最近几十年临摹的优选标本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美国。在这场声势浩荡的拜师学艺过程中,我们过度地追逐美国的模板,尤以美国所谓头部大学为光辉的典范,死心塌地地效仿美国本来类型众多的大学中的那一个品种———研究型大学。我们的每一所大学似乎都一心一意地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模样为范式,刻舟求剑地追逐所谓世界一流的研究型模式,洋洋得意地以研究型大学而自居。随之,在这些带头“大哥”理所当然的带动与主导之下,有了各种认证、评估、比赛、排行,甚至是规格、标准也变本加厉地强化着这种范式之无穷魔力,把几乎所有的、有无条件都要办一流的大学,一窝蜂地拽上了这艘拥挤不堪、鱼龙混杂的“研究型”大学的大船,在一股飓风驱赶下向着“研究型”的方向比拼式地摇晃。总得显出个高低贵贱、分出个三六九等吧! 最让人服气的等次、贵贱又是什么呢? 显然,就是最便于比较、排列的各种量化指标了。似乎,也只有这些醒目的数字才有利于冲入到各种排行榜的更高位次,也只有这些硬指标能够立马拿出来与西方大学叫板、与其他大学拉开档次! 可谓是赚足了眼球、戴上了帽子、赢得了谬赞,一举多得!既然目标明确,大家就朝着同一个方向往前冲吧! 哪怕是身心疲惫、成效低微的严重内卷,也得轰轰烈烈! 于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围绕着论文、项目、奖项、经费、帽子、专利等显性的、硬邦邦的数字、比例、级别、数量而拼着老命、挖空心思。硬生生地,把本该实实在在地办教育演变成了浮什么是好大学?0 09光掠影地凑数字! 反倒,各种高度标准化、数字化、帽子化的所谓研究性学术活动变成了大学真心实意的“头等大事”! 原本作为育人机构的大学,其存在的教育本源就越来越远离育人的初心。大学及其教师的资源、精力与学生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成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疏离,甚至越来越无关,变成了活脱脱的两张皮。作为学生,读大学不就是冲着那几颗以当红、明星教授为代表所组成的教师队伍而去的吗? 可是等到了大学才发现,不要说那些学术明星,就是那些稍带点儿“流量”的普通教授往往成了多点执业的“空中飞人” “社会活动家”“流量网红”“当红主播”了。结果呢? 等到了大学毕业,常常是难得见着这些招牌教师们长什么样、也不知身影在哪里。如此这样,传说中的大小教授、所谓的高端学术又与学生、与学生的成长有何关联! 明明看到大学公布有数亿、数十亿、数百亿的办学经费,可是相比花在打造明星、购买版面、营造轰动等大场面上的费用,用于学生培养、用于教与学过程中的投入就少之又少,十分吝啬。因为花在学生身上的投入见效很慢,甚至短期根本就见不着什么效果! 渐渐地,大学纷纷深陷于“失去灵魂的很好”① 之困境,难以自己、不能自拔! 如此的大学繁荣,除泡沫翻天的轰动之外,能够受到学生爱戴、社会认可吗? 遭遇学生不时的责难、社会不断的责问,自然就理所当然!事实上,即使是我们趋之若鹜的样板美国,那些长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型文理学院反倒备受学生追捧,这样的大学比那些所谓的研究型大学在育人质量上更具社会认可度、竞争力! 这是值得深思的。想想看,作为学生,读这样的“指标型”大学除了满足一下面子上的短暂虚荣,还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成长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