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
  • 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4.36 6.8折 65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05430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1201893470

上书时间2024-05-16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 锋
前沿科技趋势领域研究专家、计算机博士、2008年受聘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人工智能学家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交叉领域。
2005年,刘锋博士提出互联网知识共享与交易的“威客”模式,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数百家媒体报道,引领近百家企业进入该领域,由此推动数家独角兽企业的产生。2007年通过深入研究互联网结构的重大变化,提出并建立了“互联网大脑模型”,对包括城市大脑、行业大脑、前沿科技涌现和相互关系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在人工智能领域,2014年建立标准智能模型,形成AI与人类通用智商测试方法,成果受到美国CBNC、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日本每日新闻、印度排名的英文媒体Indiatoday等世界主流媒体的报道。

目录
部分  趋势与产业
引言  “大脑”爆发:21 世纪科技的新现象与新问题/ 3
新科技涌现,互联网是否已死/ 3
互联网,从巨网向大脑的进化/ 5
互联网大脑为什么是21 世纪非常重要的智能结构/ 9
章  互联网大脑发育,前沿科技如何不断涌现/ 12
人类大脑与互联网大脑发育的异同/ 13
从1701 年开始,互联网诞生前268 年的孕育/ 16
1969 年互联网诞生,联网计算机实现“世界语”交流/ 18
1989 年万维网推出,人类的知识海洋出现/ 21
2004 年社交网络产生,互联网类脑神经元网络发育/ 25
2006 年云计算兴起,互联网大脑中枢神经开始成熟/ 27
2008 年光纤、移动通信发展,神经纤维开始加速发育/ 30
2009 年物联网启动,类脑感觉神经系统出现萌芽/ 35
2012 年工业4. 0 和工业互联网被提出,运动神经系统开始发育/ 39
2013 年大数据爆发,形成互联网大脑的智能基础/ 42
2015 年人工智能重新兴起,激活互联网大脑的运转/ 45
2018 年阿里巴巴、360、腾讯、华为大脑涌现,互联网大脑初见雏形/ 49
2019 年之后,智慧社会、混合智能和云反射弧将成为热点/ 53
无穷时间点之后,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脑或成为发育终点/ 56
外传:区块链,一次古老神经系统结构的反抗/ 58
第二章  10 条规则: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企业的命运/ 67
“看不见的手”与10 条规则的总结/ 67
规则1:是否顺应互联网大脑的发育趋势,决定科技企业的兴衰/ 69
规则2:占据互联网类脑神经元网络才能获得优选的竞争优势/ 72
规则3:保持互联网左右大脑平衡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74
规则4:互联网大脑运动和感觉神经企业应解决单一生态问题/ 78
规则5:云群体智能在互联网大脑中蕴含巨大价值/ 81
规则6:互联网大数据企业需要解决数据瓶颈问题/ 84
规则7:挖掘互联网大脑的情感特征将获得超额回报/ 88
规则8:神经纤维公司通过连接各神经系统获得关键地位/ 92
规则9:互联网大脑梦境的构建带来产业升级/ 95
规则10:云反射弧公司应把确保反射成功放到首位/ 98
第三章  城市大脑:互联网大脑架构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103
城市的智能化发展简史/ 103
什么是智慧城市/ 105
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三个问题/ 106
城市大脑,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的智慧城市建设/ 108
建设城市大脑的三个关键点/ 111
城市大脑的应用范例:上海城市大脑/ 114
城市大脑有多聪明/ 115
第二部分  哲学与科学
第四章  世界和脑的哲学认知,一脉相承的千年思考/ 123
思想家的共同认知:社会是一个大脑/ 123
卡普的器官投影理论:技术与器官的关联/ 125
传媒学科创始人麦克卢汉的社会神经网络/ 126
英国哲学家彼德·罗素的地球脑(全球脑) / 127
第五章  两个世纪的类比:原子与太阳系,互联网与大脑/ 130
类比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价值/ 131
2000 年的探索,通过类比发现原子的秘密/ 132
用大脑类比互联网面临的两个困难/ 137
两个世纪的重要科学模型的研究对比/ 139
第六章  超级智能的运行机制:互联网大脑的结构/ 141
互联网的原有架构:连接计算机的世界之网/ 141
人成为互联网定义中新的重要元素/ 144
传感器的加入使互联网产生感觉神经系统/ 146
云机器人和智能设备构成互联网的运动神经系统/ 148
大数据是互联网大脑记忆和智力发育的重要基础/ 149
人工智能广泛分布在互联网大脑中并驱动运转/ 151
云群体智能:连接数十亿人的互联网右大脑/ 153
云机器智能:数百亿联网设备构建的互联网左大脑/ 155
类脑神经元网络:构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大社交/ 157
互联网大脑的五种神经元模式/ 160
云反射弧:互联网大脑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制/ 167
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的Ω 超级智能诞生/ 172
第三部分  探索与未来
第七章  AI 能否超越人类,互联网大脑能否变成天网/ 177
天网引发的恐慌/ 177
“机器(AI)能否超越人类”的争议和面临的难点/ 179
人类智商与机器智商的研究简史/ 185
建立标准智能模型,统一描述人类与机器的特征/ 192
两次智商测试,评估机器能否超越人类/ 199
机器是人类的朋友、敌人还是仆人/ 202
互联网能否进化成天网,风险在哪里/ 208
互联网大脑的智商能达到多少/ 213
第八章  镜像作用:互联网大脑模型对脑科学的启发/ 214
人类最后的科学疆域——脑科学/ 神经科学/ 214
互为镜像的互联网与大脑功能结构/ 216
大脑中类思科和华为的路由系统机制/ 220
大脑中类谷歌和百度的搜索引擎机制/ 221
大脑中的类腾讯和脸书的社交网络特征/ 224
大脑中的类维基百科机制/ 225
互联网神经学:脑科学、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结合/ 227
第九章  进化启示录:从生命起源到智慧宇宙/ 233
生命进化有无方向之争:英国与法国两大阵营的对抗/ 233
大脑的进化方向:十亿年生物大脑发展历程/ 242
“上帝”公式与智能的7 个等级/ 246
智慧宇宙形成的10 张示意图/ 251
全知全能:生命进化的方向和目标/ 257
生存还是死亡,判断人类和人工智能伦理的标准/ 267
后记
互联网大脑进化简史/ 271
互联网大脑模型的起源/ 276
2008—2018 年5 个版本的互联网大脑模型/ 279
献给人类进化未来与终点的诗/ 283

内容摘要
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4.0、云机器人、区块链、城市大脑等新技术不断冲击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这些前沿科技的爆发是巧合还是必然,背后蕴含了怎样的规律?2005年以来,刘锋博士带领科学院团队对前沿科技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次在世界上提出互联网正在从“网状结构”发展成为“大脑模型”,由此产生的互联网大脑将数十亿人类的群体智慧和数百亿设备的机器智能链接在一起,形成大自然靠前的不错智能。
 本书深入解析了“互联网大脑”的形成与发育过程,详细阐述了不错智能的崛起对行业产业、城市建设、人工智能、脑科学、生物进化、科技哲学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前瞻性地预测了21世纪前沿科技的发展趋势,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行业产业与前沿科技结合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企业和个人在科技大潮中将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人类的未来在新科技的影响下会有怎样的命运。

主编推荐
1. 深度挖掘科技领域“看不见手”的秘密,阐述以互联网大脑为代表的不错智能是如何影响21世纪科技巨头与科技产业的兴衰命运,对人类社会的未来产生了哪些风险与机遇,帮助科技企业和个人应对科技浪潮带来的挑战。
2. 抢先发售在世界上建立重要的基础科学模型“互联网大脑”,深刻解读了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4.0、云机器人、区块链、城市大脑等前沿科技概念涌现的原因及其之间的关系,为读者掌握前沿科技发展趋势提供了可靠的武器。
3. 张亚勤、刘慈欣、周鸿祎、王飞跃、约翰·翰兹推荐!石勇、吕本富、吕乃基作序!

精彩内容
序言
序言一  吕乃基  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科技哲学研究专家 
初次接触刘锋及其提出的互联网大脑是在2008 年。刘锋对以往相关技术领域的抽象提炼, 以及在宏观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 给我以深刻印象。看了刘锋的这部书稿方知, 刘锋关于互联网大脑的灵感次出现在2005 年。2008 年, 刘锋发表篇论文, 其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三年后, 刘锋的儿子呱呱坠地, 其研究也不断取得新进展。
十年来, 刘锋的研究与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步, 由于其创建的互联网大脑框架, 刘锋在全景视野中可以关注许多技术细节, 又以技术细节完善充实全景视野。一步一个脚印地, 刘锋关注互联网大脑的进化, 既关注这一过程, 也关注隐含的进化线索。十年间, 外在的互联网、人工智能(AI) 等相关技术的发展, 与刘锋自身关于互联网大脑的思考, 逐渐接近, 日益吻合。
在两者日益吻合之际, 刘锋顺理成章地对未来进行预测, 特别提出“10 条规则: 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企业的命运”。理论的先进性不仅在于总结以往, 而且在于预测未来。某一理论的预测功能结束之时, 就是该理论的生命停止之时。10 条规则显示了互联网大脑强大的预测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 刘锋不仅在外部审视技术的发展, 还带领团队参与其中, 以学术成果推进互联网大脑的进化, 以相关的学术活动验证自己的设想。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就是测试互联网大脑、城市大脑等的智商。由此提出的各项指标, 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不乏启迪意义。比如, AI 价值智商对于科技型企业的价值, 或许不亚于“10 条规则”。
回顾2005 年灵光乍现的“分岔” 和十多年的历程, 看得出刘锋对类比方法深有体会。类比方法在科学史上应用的典型案例, 当数卢瑟福(Rutherford) 因与太阳系类比而提出原子模型。类比, 无疑是科研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是由已知通往未知的桥梁。
关于认识过程, 马克思提出著名的“两条道路”: “在条道路上, 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 在第二条道路上, 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在科研中, 条道路上的方法是抽象、分析、比较、分类和归纳等; 第二条道路上的方法主要是综合与演绎。两条道路转折点上的方法是类比、模型、直觉、顿悟和假说, 类比位于两条道路的转折点上。经类比, 卢瑟福由已知的太阳系打开了未知的原子结构的大门。卢瑟福总结了已有的实验资料, 排除了错误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指明了下一步探索的方向。
就类比方法而言, 刘锋提出的互联网大脑与行星式原子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互联网大脑总结了往日的相关成果, 使林林总总的线索变得清晰, 这是条道路; 为未来的发展提出可能的方向, 把“看不见的手” 变为看得见的路, 使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 这是第二条道路。
除了方法论上的相似外, 互联网大脑与行星式原子模型都注重存在, 注重本体论, 本体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类比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 刘锋的互联网大脑研究的核心是技术哲学。正是有了坚实的本体论“地基”, 刘锋及其团队才得以“开疆拓土”, 扩展到产业哲学、伦理学和价值论领域, 比如下文论及的石勇教授的灼见。
两个类比有两点不同之处。
其一, 互联网大脑的实践性。行星式原子模型旨在认识已经存在的自然界, 揭示自然界的未知之谜, 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 互联网大脑旨在认识人类的实践过程, 两者的认识对象不同。不仅如此, 互联网大脑本身具有实践性。如石勇教授提出, “如果互联网正在形成与大脑高度相似的复杂巨系统, 那么如何评判这个‘大脑’的智能发展水平, 也就是互联网大脑的智商, 将是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这就是对本体论的扩展。刘锋的团队沿此思路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二, 由太阳系到行星式原子模型的类比是单向的, 后者并未反过来影响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然而, 互联网与大脑功能结构互为镜像, 我们可以经由逆仿生学, 反过来认识大脑的功能结构。刘锋进而提出“互联网神经学” 这一新的学科, 将对大脑的科学认识与互联网大脑的技术实践, 即“知” 与“行” 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书中还涉及该领域前沿科技的若干重大关系。
其一, 互联网大脑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一部自然史存在以下一组组关系: 宇宙起源和基本粒子生成, 恒星演变与各种核素生成, 地球(太阳系) 演变与生命起源。地球(太阳系) 是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温床和摇篮; 反之,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又在地球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进而改变了地球, 典型事例就是地球由还原性大气转变为氧化性大气。
上述各个环节中, 前者类似于舞台, 后者则类似于舞台上的演员。舞台与演员, 在相互作用中协同演变。
随着自然界的演化, 在演员与舞台的关系上, 演员的地位与作用愈加凸显, 具有越来越强的能动性; 与此同时, 演员与舞台彼此逐渐融合, 不可分割。
历经跌宕起伏, 人工智能强势回归。哪里是人工智能的舞台或用武之地呢?
就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关系而言, 一方面, “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大规模结合之前, 互联网大脑还处于半休眠和肢体局部瘫痪的状态, 人工智能激活了互联网大脑的各个节点和各神经系统, 使得互联网大脑作为一个完整的神经系统开始运转起来”。另一方面, 互联网赋予人工智能以用武之地, 或许更确切地说, 互联网赋予人工智能的舞台以特定的形式——网络, 以此协调人工智能各分支的关系: 感官, 如视觉、听觉、触觉的关系, 由社交网络等形成的群体智能, 反射弧所连接的决策与行动, 特别是左右脑, 也就是人机之间的关系,以及上述所有关系的关系。
其二, 互联网大脑与区块链的关系。
在更大层面上的问题是, 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
回顾互联网的“初心”, 阿帕网(ARPAnet) 的意图是, “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 这些分散的指挥系统彼此间平权。“所有计算机生来都是平等的,” 此言令人想到人生而平等。
人脑拥有中枢神经系统, 同样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 云计算及其集中化趋势也验证了这一点。书中提到区块链则“对应一种(在进化史上) 古老的神经系统试图反抗互联网的神经中枢化趋势”,“区块链也只能作为互联网云计算架构的一种补充而无法成为主流”。
“互联网形成了两大类型的应用架构, 中心化的B/ S 架构和无中心的P2P (对等网络) 架构。” 在技术上, 分散, 每一个点都要存储和计算海量的数据, 需要付出能耗, 自行升级, 实际上这难以做到; 集中, 则有信息传输时滞和失真等问题。中心化还伴随着权力的集中和隐私被侵犯。
刘锋认为, 对于“中心” 这样“同时具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身份的问题, 将来可以通过商业的方式、政治的方式逐渐解决”。分散与集中, 去中心化与中心化, 发散与收敛, 某种程度上还有上文述及的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关系, 会是互联网大脑和超级智能未来发展中的某种张力, 既是发展的动力, 又将影响演化的方向。
其三, 刘锋及其团队提出并测算了包括互联网大脑等在内的一系列智商, 开拓了对认识与实践均有重大价值的领域。我以为, 由此可以提炼出相应的规则, 取代刘锋提出的10 条规则中的某项规则, 或者至少作为其中之一。
实际上, 该书已经突破“智商” 的本来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进入“情商” 的范畴, 例如AI 价值智商中的价值。10 条规则中的“规则7: 挖掘互联网大脑的情感特征将获得超额回报”, 还有沃民高科建立的沃德社会气象台等, 实际上关系到人的意向性。
就人工智能界所区分的强、弱人工智能而言, 书中所述大多是弱人工智能, 由此最终形成统一的互联网大脑, 以及超级智能, 在这样的叙述中, 刘锋没有专门述及强人工智能。不过, 既然实际上关系到意向性, 那么也就涉及刘锋未直接提及的强人工智能。
从根本上说, 无论智商还是情商, 都是基于人类的水准和需求,这一点在目前阶段合理且可行, 问题在于今后。刘锋认同互联网大脑所拥有的超级智能是一种“涌现”。互联网大脑的智商能一直以人类的智商和情商标准来衡量吗?
其四, 也是最重要的, 即互联网大脑左右脑的关系。十年来, 刘锋思想的一大飞跃, 是将人类的智能——群体智能引入互联网大脑。人成为互联网大脑新的重要元素, 从外在到内置, 从高高在上引领, 到人机平等相待。
刘锋翱翔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 在灵光闪现之时提炼出互联网大脑模型。在互联网大脑的视野下, 科技前沿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展有了头绪,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未来的趋势也有了眉目, 新的可能也将不断涌现。刘锋对互联网大脑的研究不会止步, 必将伴随科技大潮继续前行。
刘锋在书中写道, “上帝” 不能“创新”, 因此“上帝” 的f (C) =0, 这是非常奇特的结论。
感谢刘锋, 让我先睹为快, 以及受其大作的激发而写出上述文字。
是为序。
序言二    石勇  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参事、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这本《崛起的超级智能: 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是我的学生刘锋的力作,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工作者。在这本书中, 他阐述了互联网在过去50 年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并提出了互联网大脑模型。通过对互联网大脑模型发育的研究, 刘锋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脑科学等前沿技术以及其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2005 年秋季, 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信息管理系统的课程, 在课前, 刘锋对我说他有一个新的方向, 希望把科学院教授和博士们的知识变成商品在网上进行出售, 希望听取我对这个方向的看法。我当时答复他, 易贝(ebay) 上的商品条码标注的商品是有形产品, 把知识作为无形产品进行交易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此后, 刘锋根据互联网技术的演化和知识价值化的观点, 提出知识交易将成为互联网的一种新商业模式, 并将这种模式命名为“威客模式”, 这项研究在2006 年掀起了以威客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热潮。
许多互联网知识的创造者, 包括后来成立猪八戒网的年轻人, 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2006 年11 月, 中央电视台对威客模式及其经济现象进行了报道, 数百家网站认同并进入这一领域, 2007 年6 月威客被选为中国高考试题。
其实, 刘锋的真正兴趣是研究这本书描述的互联网大脑的起因和发展, 从2007 年开始, 刘锋从威客模式延伸出去, 并受当时不断涌现的社交网络、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启发, 提出互联网可能不仅是网状结构, 而是向类脑结构不断进化的复杂系统。刘锋不断和我对这个观点进行探讨, 我当时的回复是,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但面临巨大困难的课题, 可能会产生非常多的子课题, 甚至需要许多人共同参与。
在刘锋的博士开题报告中, 他提及希望研究互联网大脑模型中的类神经反射现象。当时, 博士开题会的专家都认为, 由于互联网还处于高速发展且非常不稳定的状态, 研究互联网类神经反射现象在当时几乎是一个博士无法完成的任务。
我告诉刘锋可以先找到学术突破点, 博士论文应该以点带面。若能找到一个科研关键问题为切入点, 那么争取获得成果, 再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我建议刘锋考虑把互联网类脑架构的智能水平作为突破方向, 用衡量人脑智力程度的方式, 去建立衡量互联网智商的科学方法。
在刘锋的博士论文开题会上, 专家们都认同这样的研究思路, 建议他通过量化评估互联网大脑模型的智力水平开展博士论文的工作,2014 年刘锋和我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二届国际信息技术与量化管理大会上, 宣读了篇有关互联网智商的文章, 我的一位俄罗斯教授朋友告诉我, 仅从这篇文章题目看就感觉它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后来, 我们又与我的学生汪波及同事刘颖教授分别于2015 年和2017 年发表两篇较深入的期刊文章, 将互联网智商研究进一步扩展为人工智能系统的通用智商评估研究, 2017 年10 月, 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 报道了我们的科研成果, 称其为新的人工智能智商测试, 随即全球30 余个网站参与讨论此项科研项目, 许多读者发表正面的鼓励意见。2018 年11 月, 英国著名科学作家, 《宇宙简史: 从宇宙诞生到人类文明(COSMOSAPIENS: Human Evolution from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的作者约翰?翰兹(John Hands), 把我们的人工智能智商测试放入他正在写的新作之中。
刘锋在此书中主要描述了互联网大脑产生的背景、机理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状态和前景, 当我们了解了互联网大脑, 一定会把它与人脑相联系, 因此我们关于互联网大脑智商的测试就成为互联网大脑的基本量化标准, 在此后进一步发展出人工智能的通用智商、服务智商、价值智商等人工智能评测方法, 随后大到智慧城市, 小到智能手机的智商评测也将应运而生, 刘锋和我正致力于这样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其中有些问题具有很高的挑战性。
总之, 我真诚地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 体会到计算机、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深刻变化, 并期望读者从这些新理念中获得新的启迪, 丰富自己的人生, 为社会和人类做出积极的贡献。
序言三  吕本富  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经济和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在过去的20 年中, 互联网企业潮起潮落, 从国内的发展历史看:先有三大门户率先崛起, 后有BAT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简称)称王称霸, 再有TMD (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的简称) 发力追赶,又有PKQ (拼多多、快手、趣头条的简称) “闹场”。这些明星企业的兴起, 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是有很强的规律性, 我的学生刘锋所著的《崛起的超级智能: 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正好能够解释这些现象。
这本书内容丰富, 对读者来说, 阅读该书可能是一个很烧脑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互联网进化的若干规律, 如不断增加人脑与互联网连接时间的连接规律; 互联网的计算机、通信线路甚至连接的人类大脑, 运算速度不断增强的加速定律; 不断从分裂的商业形态走向产业整合的统一定律; 进入互联网虚拟世界时不断提升身份验证水平的信用定律; 互联网覆盖范围从实验室到整个地球甚至太空的膨胀定律等。正是这些进化规律, 使整个互联网在进化中体现出类脑特征, 包括核心的数据存储系统、左右半脑(云机器智能和云群体智能)、神经元网络以及连接的听觉系统、视觉系统、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等。这是通过深入类比对新科学领域进行的挖掘, 是一个巨大的发现。
我对书中的第二章《10 条规则: 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企业的命运》情有独钟。虽然这10 条规则未必是完善的, 但确实部分地揭示了这些科技企业的兴衰规律。
从过去50 年的发展历史看, 如果一家互联网企业能在互联网大脑模型中占据有利位置, 那么其就能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 而那些处于过渡阶段或不利位置的企业就更有可能被淘汰。这就是本书揭示的一条规则: 是否顺应互联网大脑的发育趋势, 决定科技企业的兴衰。其余的9 条规则都是对这条规则进行的诠释。
需要强调的是, 类比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其结论需要接受更为严格、充分的检验。关于类比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本书在第五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总体来看, 这本书非常值得互联网从业者认真研读。
前言
2005 年6 月的一个夜晚, 北京的初夏还很凉爽, 我独自坐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宿舍里, 外面是灯火辉煌的研究生大楼, 数千名科学院的硕士和博士正在那里学习。而我正在做一个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