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89.56 6.5折 13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树功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59324

出版时间2016-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38元

货号1201296859

上书时间2024-05-15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赵树功,1968年生,河北黄骅巿人。2000年就读于河北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间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供职于《河北日报》社,从事文学作品、文艺评论版编辑工作十余年。现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负责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及文艺美学的教学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尺牍文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闲意悠长:中国文人闲情审美观念演生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论寄》(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气与中国文学理论体系构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古代文学习用批评范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浙东文学理论史要X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主编有《不能没有诗人的声音》、《文学概论》。系浙江省"151"人才丁程靠前层次培养人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序编
章  才从哲学、人伦识鉴范畴向文艺范畴的转型
节  先秦才义辨识
第二节  三才论:才作为主体核心素养的确立依据与才文关系的奠基
第三节  禀气论:从三才之中人假天尊到主体自证其尊的转关
第四节  两汉以才论文的滥觞
第五节  汉魏才性之辨对才的强化及才作为文艺范畴定型的意义
第二章  文才的美学定位
节  才:心智结构系统与学力的统一
第二节  文才本体性质的美学确认:诗有别才
第三节  文才的独到性情:归依于敏感的多情与深情
第四节  文才的独到性能:归依于创造的灵思与妙笔
第五节  文才的虚灵性
编  普遍语境下的文才认知立场:尊奉与约束统
章  文才尊奉:可变者人不能者天
节  天道之尊:文才“天赋”
第二节  人道之尊:才情――才的审美之维
第三节  才子崇尚:才与情合斯之谓文人
第四节  神授论:文才尊奉的灵异演绎
第二章  才德关系建构:文才的规讽
节  才德关系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第二节  才的高张与德从性情风标到节  义尺度的转化
第三节  社会伦理道德对文才的约束: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四节  儒家人格理想对文才的示范:德才兼备
第五节  儒家用世思想对文才的规讽:先器识后文艺
第三章  文艺审美对文才的自省:才子气创作批判
节  才气不称而气浮
第二节  才情不称而情靡
第三节  才法学识不称纵逸而炫耀
第二编  主体素养系统建构对文才的要求:天人统一
第四章  才与学:天人相须――诗不由学又不可无学
节  才学关系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第二节  诗有“别学”:学的自得与气化
第三节  以学济才
第四节  才学相须才为盟主
第五节  才学关系论在批评实践中的展开――以李杜优劣论为观照
第五章  才与法:天人相成――文成于法其妙不在于法
节  才法关系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第二节  法的获得:拟议以成变化
第三节  居文有体、敛才人法与敛才就格
第四节  才法相参与不以法挠才
第六章  才与识:天人相济――以才为“主”以识为“先”
节  才识关系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第二节  文艺之识的天人身份辨析
第三节  才学识:才识相济学识相助
第四节  才胆识:才胆相援胆识相辅
第五节  以才为“主”  以识为“先”
第三编  文才活力的葆有策略:发抒与涵养统一
第七章  由才至思:文才的发抒路径
节  才思论的形成与才思内蕴
第二节  才生文思与如有神助
第三节  覃思济才
第四节  从苦吟到“苦吟破的”
第八章    由才思至体调:文才的显象
节  才体关系论的形成
第二节  才调关系论的形成及调在六朝以后的美学意义定型
第三节  体调:才气大略表里相符
第四节  体缘才限与极才尽变
第九章  文才的涵养
节  文才与年寿:“才尽”之忧与才思的保鲜
第二节  临文之道:才华蓄养
第三节  文才涵养的机制:气盛化神气全才放
余编  文人才士对现实际遇的感慨:天人多违
第十章  文才与命运
节  才命论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第二节  文才与知音论
第三节  文才与时运:人天交争与从乎时运
第四节  文才宿命论:诗穷而后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以才为核心的范畴体系搭建起了传统文艺主体素养论的框架,并拓展成为一个关涉完整、对立统一的文才思想体系。但学术界对此的关注明显不足。本书稿采取内外两条研究路径并行的方法:在文才的认知立场、主体素养构成、文才的运使原则对立统一思想的显性论述之下,又从内部展示了以才为核心审美主体素养体系的潜在建构。选题高屋建瓴,置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于民族精神、文化思想的观照之下,既拓展了古代文学的研究思路,又总揽全局,升华了研究的层次,学术视野开阔且凝聚。书稿中所论多为学界尚未涉及或尚未系统探讨的问题,且考释结合,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清晰。尤其资料的运用,既多一手原始文献梳理,又有如异梦、神助现象等熟见事典的新意解读,多能透过一般文化及批评表象,厘析出本质。本书稿是对文才以及文才思想迄今为止很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体系的建构方式,不仅对古代文学、文学理论批评研究有着重要的积累价值,也具有很好的方法论意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