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5.64 6.9折 52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邵晨霞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218996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1201952059

上书时间2024-01-30

亿临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邵晨霞,女,江苏常州人,1972年生。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德国梅泽堡大学访问学者。1996年任教以来,一直从事服装设计教学与服饰文化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又研究“非遗”文化与保护。在CSSCI来源等重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在德国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主持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1项,主持江苏省教育厅课题1项,主持常州I市社科联课题1项,参与教育部职成教司课题1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主编高校教材1部,副主编全国通用中职教材1部;专著《中国编结服饰艺术研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出版资助”及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三等奖、常州I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三等奖、校很好科研成果一等奖,论文获得常州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三等奖和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二等奖;主持校级重点课程1项,主持校级教改课题1项,主持校级科研课题多项,获得校教学很好~等奖;设计的中式系列成衣男装获得14项国家。

目录
第一章  竹与竹刻艺术
  一、中国竹文化
    (一)竹简写载的竹文化史
    (二)古代竹痴何其多
    (三)竹刻器皿与文人生活
    (四)文人审美取向对竹刻艺术的影响
  二、竹子上的雕刻艺术
    (一)竹刻的早期发展历程
    (二)明中后期至清晚期竹刻艺术的发展
第二章  留青竹刻的发展脉络
  一、留青竹刻的定义
  二、留青竹刻的发展历程
    (一)最早具有“留青”特征的唐“尺八
    (二)明末张希黄对留青竹刻的引领作用
    (三)清代留青竹人的承前启后
    (四)近代海派竹人的先后致力
第三章  留青竹刻的当代传承
  一、常州地区留青竹刻的发展
    (一)白士风、徐秉方对常州留青竹刻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王世襄对常州留青竹刻的推动作用
    (三)叶义将留青竹刻推向海外,从而孕育了竹刻市场
    (四)刻稿画家丁竹的无私奉献
  二、无锡“双契轩”的家族传承
  三、南京地区留青竹刻的发展
  四、其他地区留青竹刻的发展
第四章  留青竹刻的创新创意发展
  一、30年前,王世襄提出了关于竹刻恢复与发展的建议
  二、传统题材的变革创新运用
  三、留青竹刻创新产品与当代生活
  四、留青竹刻的防裂、防蛀与保养问题
    (一)竹刻的防裂问题
    (二)防毒、杀虫问题
    (三)留青竹刻的保养问题
  五、留青竹刻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合作创作之路
    (二)多种雕刻形式相结合
    (三)人品与艺品相结合
第五章  留青竹刻传承人才的培养
   一、非遗实行“现代学徒制”的困境分析
    (一)缺乏对口的在职职业岗位
    (二)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缺乏资金的投入与支持
  二、传统手工艺实现“现代学徒制”的构想
    (一)建立工艺美术研究所等事业性机构
    (二)培育“原创”作品,提高设计能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考核机制
后记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以中国传统工艺留青竹刻为研究对象。作者历史性地梳理并综述了留青竹刻工艺的起源、传承与发展,并走访竹刻艺人,以大量图片反映留青竹刻工艺,并结合历史与现状,提出了留青竹刻等传统工艺的创新之道。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