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学习
正版图书 真实库存欢迎选购 可开电子发票 有需要联系客服!
¥
45.68
4.6折
¥
99.9
全新
库存286件
作者[美]艾莉森·高普尼克
出版社浙江科技
ISBN9787573905963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9.9元
货号31747610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Gopnik)●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第①位从儿童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人比她更了解。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经典的“白板说”,还是心理理论创始人之一,第①位受邀就这一主题在美国心理学会开设讲座。
●TED演讲点击量过300万,写有大量科学文章和评论,散见于《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媒体。
安德鲁?梅尔佐夫(AndrewN.Meltzoff)●国际知名名儿童发展专家,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联合主任。他在婴儿模仿能力上的研究改写了人们对婴幼儿认知、人格与大脑发展的认识。
帕特里夏?库尔(PatriciaK.Kuhl)●世界知名言语发展专家,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联合主任,听力与言语科学系教授。她在儿童早期接触语言的经验如何改变大脑功能的研究上,激发了人们对孩子大脑学习机制的新认识。
目录
前言 摇篮里的科学家
01 古老的问题与年轻的科学
三个古老而深刻的哲学难题
神奇的宝宝0.0
苏格拉底的反直觉观点
认知大链条存在吗
发展科学的第一次复兴
新时代的解答
02 孩子如何理解他人
孩子生来就会做的事
真正永恒的三角关系
可怕的两岁,爸妈成了小白鼠
3岁,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鉴证成长的对话实录
千万不要相信幼儿的证词
孩童的歌剧:爱与欺骗
学校教育的前提:知道自己不知道
让奇迹发生的三个途径
03 孩子如何认知事物
孩子生来就知道的事
理解物体消失:毛巾下的钥匙去哪儿了
追寻因果关系:事物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探索事物分类:透过表面审视内在
让奇迹发生的三个途径
04 孩子如何学习语言
计算机破译不了的声音编码
语言如何建构意义
学校里学不到的语法
孩子生来就是“世界公民”
里程碑时刻:首次发声
首先说出的可不只有“爸爸”“妈妈”
从外星语言到连词成句
让奇迹发生的三个途径
05 孩子的心智如何运行
进化赋予的超级运行程序
致力于破解程序的认知科学家
基础:强大的初始程序
学习:为自己重新编程
他人:天然的学习助手
06 孩子的大脑如何工作
成人大脑的工作原理
依据经验不断重新布线
让神经元充分连接:收到请回答
突触修剪:大脑擅长断舍离
关键期神话是否存在
环境和他人对学习的巨大影响
乘着尤利西斯之船前行
07 科学给出的答案
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
天边一朵荣耀之云
内容摘要
出生42分钟的婴儿就会模仿大人的脸部表情;6个月的宝宝就能区分各种语言的不同;3岁的孩子能在两分钟内测试5个科学假设……人们一向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被动的,是需要被教的。但科学证明,学习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世界上再先进的电脑算法,也比不上孩子大脑的运行方式。
●在《孩子如何学习》中,3位世界知名儿童发展专家,首度揭示了孩子学习的奥秘,用丰富而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将孩子超越成人的学习天赋细致入微地展现在你面前,从理解他人、认知事物和学习语言3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孩子大脑的学习机制,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不仅让我们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学的,还告诉我们孩子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孩子如何学习》提出孩子的学习方式与科学家如出一辙,这种被大多数成人遗忘的学习方式,正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神奇利器。作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这本书能让你发现孩子身上令人惊讶的学习能力、为你解读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刷新你的教育观,懂得如何才是孩子天然的发展之道;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本书能启发你对人脑学习机制的深度思考,让你在孩子身上看到梦寐以求的学习之道。
精彩内容
前言:摇篮里的科学家科学家和婴儿床有什么关系?没错,我们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科学家、婴儿床以及婴儿床里的孩子是紧密相连的。在过去的30年中,许许多多科学家和我们一样,一直将目光投注在婴儿床、游戏围栏、托儿所和幼儿园里。成百上千的严谨科学研究揭示了婴儿和幼儿是如何思考与学习的。这些研究颠覆了我们对婴幼儿的认识,也颠覆了我们对人类心智和大脑本质的认识,并帮助我们解答了一些古老而又深刻的哲学问题。我们从婴儿床和托儿所里学到的东西,跟透过培养皿和望远镜学到的一样多。从某种程度上讲,前者教会我们的东西更多:我们学到了生而为人的意义。
在这本书里,我们要讲述关于儿童心智这一新兴科学的故事。对于所有对心智与大脑感兴趣的人来说,这个故事都可谓意义非凡,因为它是认知科学这门新学科的核心组成部分。认知科学融合了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与神经科学。新的科学见解往往产生于未曾预料甚至毫不起眼的地方,而认知科学中一些十分重要的见解便来源于婴儿床和托儿所。理解孩子让我们得以用全新的方式理解自身。
科学家与孩子紧密相连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新的研究表明,婴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会思考、得出结论、做出预测、寻求解释甚至进行实验。婴幼儿和科学家一样,都是宇宙间优秀的学习者。这意味着普通成人同样拥有超出我们自身预期的更加强大的学习能力。毕竟,成人曾经都是孩子,都是潜在的科学家。
我们还希望通过本书向读者展示科学家和孩子之间关联的其他方面。父母通常对孩子抱有深沉甚至狂热的兴趣,至少对自己的孩子如此。但是父母们发现,他们对孩子的兴趣与对科学的兴趣是被区别对待的。科学书籍的作者假定其读者是严肃、见多识广、聪明而又成熟的成年人,认为这些人纯粹是想要对自己关注的事物建立认知;而有关婴幼儿的读物则无一例外,全是建议类书籍,也就是指导手册。这就好比你只能通过犬类繁殖手册来了解生物进化,而不是通过斯蒂芬·古尔德(StephenJayGould)的著作;又好比对于不了解史蒂芬·霍金见解的门外汉来说,关于宇宙的知识不外乎“如何识别星座”。指导手册并非没有用处,但是它们不应当成为父母了解如孩子这般重要的事物的仅有渠道。
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儿童心智科学应当能够强烈地吸引那些与婴幼儿朝夕相处的人。由此呈现出来的孩子形象既令人惊讶地熟悉,又出人意料地陌生。相信父母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熟悉的触动,也能感受到新奇的震撼。
科学家与孩子息息相关还有另外一个理由。每个人都应当对儿童感兴趣,因为世界的未来实实在在取决于我们的孩子。近年来,人们对这一点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然而要想正确确立有关儿童的公共政策,需要准确理解科学研究的结果。公民和选民想要做出有关儿童的正确决策,不能单靠那些被不可避免地简化了的政治言论摘录和报纸专栏文章,而是需要了解科学告诉了我们什么,以及没有告诉我们什么。
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科学家在试图解释其科学研究时面临的普遍问题。科学是优雅而有序的,但它又是凌乱、嘈杂且复杂的,总是被卷入无尽的争议和辩论中。因此我们努力向读者呈现我们认为有趣的实验、结论、观点和猜想,但是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展现出这一领域的纷繁复杂性。我们会努力向读者指明,我们何时是在谈论自己的观点,何时是在谈论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同时也会指出众多尚未解答的问题。
01古老的问题与年轻的科学上楼,轻轻推开房门,朝婴儿床里看一眼。你看见了什么?绝大多数人看到的是纯真与无助,或者说是一张白纸。但事实上,你在婴儿床里看到的,可是亘古以来了不起的心智,是全宇宙强大的学习机器。那小小的手指和嘴巴是探索周围陌生世界的探测装置,其精密程度远超任何火星车;那皱巴巴的小耳朵能将捕捉到的那些令人费解的声响完美地转换成有意义的语言;那瞪大的眼睛有时似乎能够窥视你的灵魂深处,没错,他的确在破译你隐藏的情感。那个长着柔软毛发的小脑袋里,新的神经连接正在以每天几百万个的速度形成。至少过去30年的科学研究是这么说的。
这是一本关于这些研究的书。那些被我们唤作“孩子”的如此熟悉而又陌生的生物,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当然,人类自古以来就对自己的孩子感到好奇,大家不断思考甚至痛苦煎熬。但是大多时候,人们提出的问题都相当务实。一些问题十分迫切,诸如怎样让孩子多吃饭、少哭闹;一些问题则是长期的,比如如何培养他们成长为优秀的人。这些问题对于任何人类文明、任何父母的生存来说都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不会就这些问题谈论太多。这本书不会告诉你如何让孩子更听话、更聪明或更乖巧,如何哄孩子睡觉或者如何把孩子送进哈佛。专门教这些的书多的是,至少它们声称自己的确有用。这些书就在你家附近书店的烹饪类书架和房屋修缮类书架之间的架子上摆着呢。和这些务实的问题比起来,我们的问题更困难,也更简单。我们想要理解孩子,而不是改变他们。
尽管那些声称能够回答所谓务实性问题的书充斥着大街小巷,但是所有与婴幼儿一起生活过或是仅仅看过他们一眼的人,都会禁不住提出更加深刻的疑问。我们之所以选择从事发展心理学来研究孩子,是因为在没有火星人的情况下,我们所能找到的接近真正外星智慧的就是这些小身材、大脑袋的聪明生物,尽管我们偶尔也会怀疑他们是不是一心想要把我们变成他们的奴隶。
婴儿令人着迷,他们是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思议。好好观察,一个3个月大的婴儿看到了购物袋上的条纹,在爸爸拎着购物袋四处走动的时候,他总能目不转睛地盯着条纹看,都快变成斗鸡眼了。一个一岁大的孩子来到动物园,兴奋地指着一头大象,万分确定地说道:“狗狗!”一个“不可理喻”的两岁小孩来到三令五申禁止触碰的计算机键盘旁边,一边看着妈妈,一边不慌不忙地把妈妈一整天在计算机上做的工作删了个精光。不管是谁,在给孩子换尿布、擦鼻涕的当口儿都不禁要惊呼:“他那小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又是从哪里学到的这些本事?”发展心理学家有幸能够系统地探究这些问题,甚至还找到了答案。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逐渐理解他们的小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以及到底是从哪里学到的那些本事了。
研究婴儿这件事本身已经足够让人着迷,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同时还有助于解答另外一个更加广泛、深刻而古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孩子,更关乎我们自身。人类的身体不过由几十公斤的蛋白质和水构成,然而人类却在逐步揭示宇宙起源的奥秘和生命的本质,甚至对人类自身也有了相当的了解。没有任何其他动物的知识能够与人类相提并论,甚至发达的计算机也不行。然而我们每个人一开始都是躺在婴儿床里的无助生物。这个生物只是零星地接收到了外界的信息,比如若干光子触碰到了视网膜、些许声波引起了鼓膜的震动,仅此而已。可是,我们也 竟能尽知天下事。我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是如何实现从彼到此的?
有关婴儿的前沿研究也包含了这些问题的答案。结果证明,那种让我们能够知晓世间万物的能力的源头就潜藏在婴儿时期。
我们天生拥有参透宇宙奥秘和解开心灵密码的能力,以及为之探索和实验的动力,解不开这些谜题就不会停歇。科学并非仅仅是某个曲高和寡的精英团体的专属领地,科学所做之事与我们每个人幼年时的学习成长如出一辙。
努力解读人性是人性的一部分。发展科学家和他们所研究的孩子一样,两者从事的是相同的事业,使用的是相同的认知工具。当一名科学家向婴儿床里窥视,寻找有关人类心智、世界和语言运作规律这些深刻的问题的答案时,他正好看到婴儿床里的小小科学家也在向外窥视。后者做的事情与前者八九不离十,难怪双方会相视一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