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牧与栖居——交互时代的文学叙事
  • 游牧与栖居——交互时代的文学叙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游牧与栖居——交互时代的文学叙事

正版图书 真实库存欢迎选购 可开电子发票 有需要联系客服!

20.91 4.4折 48 全新

库存2件

天津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永涛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7711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31417101

上书时间2024-12-17

润田图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永涛,笔名肖涛,文学博士,评论家。现任教于浙江丽水学院民族学院中文系“新媒体与创意写作中心”。著有《南方的神话写作:苏童论》《魔力之源:1890年代的上海地理与消费空间》《另一个大后方: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丽水(1937-1945)》《从“西湖”到“瓯江”:浙江山水诗作家群研究》以及小说集《糠市街》《雨城之恋》《猫眼葡萄》等。获2020年度“傅雷杯”全国文学评论奖和2020“钱潮杯·首届青年创意家”网络文学评论奖。

目录
目 录

001  自序

辑一
交相呼应:照亮人生的现代文学大师

003  《美国》及卡夫卡的交互叙事
007  陷入莫比乌斯环的安部公房
012  普鲁斯特:追忆与交互
016  詹姆斯·乔伊斯的色与味
021  马尔克斯与人工嗅觉
025  百感交集博尔赫斯
030  你“会看”科塔萨尔吗?
034  卡尔维诺:沉浸式直播
038  《蜘蛛女之吻》:交互进行曲
041  乔治·佩雷克的褶子
046  诺曼·梅勒:裸裎者的力与美
051  布尔加科夫的绦虫
056  江户歌舞伎:一个巴洛克视角的赏析
063  《小团圆》:散居文学的惊诧之美
071  萧红《手》的反讽叙事

辑二
游牧宁沪:“当代性”的叙事流变

079  现实主义的流变
092  《启蒙时代》光影叙事
103  《唐镇三部曲》
114  颓丧者的故事:李西闽中短篇小说论
121  《东岸纪事》:浦东浮世绘的文学重构
127  “后先锋”之魅
143  苏童《米》的重复叙事
150  黄梵二论
155  顾前二论

辑三
诗画浙丽:从西湖到瓯江

167  次生林写作:大陆当下纯文学生态之一瞥
175  网络文学讲述的中国故事,何以风行海外
178  刀剑玫瑰,情义江湖:蒋胜男小说论
190  柳营《阁楼》及其印象
192  简评胡晓君《树上的螃蟹》
194  刘小波《楚汉大梦》:以梦为马,周游世界
197  《丽水诗典》:清辞丽句丽人行
201  迎向灵光永驻的丽水
205  《东街》:莫子易及其龙泉的城市肖像学
209  “一”意孤行笑尘埃
212  乔国永:骨头之光,照亮词语深渊中的灰烬
216  陈丽文:石头影子里的默思者
221  大喜诗歌的发生学

辑四
外省诗学:地域性写作的多面体察

227  落叶归根者的尴尬悲剧
236  瓜魔与黑孩
244  秦娥追忆秦楼月
248  赵兰振《溺水者》:麦田挽歌与记忆捕捞
251  徐则臣二论
258  王方晨四论
267  叙述的可能:刘照如小说论
275  刘玉栋二论
286  李云雷小说简论
288  陈家桥二论
292  李师江《巩生与彩霞》
294  一种现象学式的品读
299  唐棣:变形与转型
311  陆源《祖先的爱情》:奇迹年代的奇葩爱情
315  卢鑫《爬山虎骑士》:游牧者的通灵叙写
318  抵抗黑暗的可能

辑五
她们视域:从“70后”到“80后”

323  味蕾上的乡愁
326  “后青春期文学”的决绝断乳
329  虚构之刀
343  《寂静岭》:周嘉宁的一帧灰白底片
345  超时空记忆
348  任晓雯小说二论
354  方如小说简论
358  张漫青三论

内容摘要
小说孕交往,叙事含交互。本书为作者多年京漂、沪漂、浙漂期间发表于各种文学期刊上的小说评论,从国外现代派文学至当代汉语小说乃至网络文学,不一而足。由纸媒到论坛,乃至“二微一博”,媒介样式的频仍变更,增进了人际共情互动的交往伦理与文心相交的精神生活。可谓众声喧哗归一处,万物静默为一听。

精彩内容
《美国》及卡夫卡的交互叙事卡夫卡的小说代入感很强,即便第三人称亦如同你自己,大概寓言体小说文本蕴含的隽永魅力即在于此。卡夫卡的主人公喜欢大段自辩,滔滔不绝却感觉无的放矢,如同拳击在棉花垛,一种以头撞墙的荒诞况味。而读者又默认了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其自省意识非常明确,其智商、情商乃至演讲水准一贯高屋建瓴,唯独其受众却不知所云,由此形成了绝妙的情境反讽。
在有些无引号的心理描写中,卡夫卡却使用了第一人称,比如《诉讼》:“K一声不吭地看着她又开始干活。当我提起这事时她似乎很惊讶,K想,好像我不该谈。可越是这样,我就越应该弄清楚,这样的事只有跟一位老太太才好谈。”这种描写手段与巴赫金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一样,声音溢出文本框而增强了沉浸感,并磕碰出了绵延回音。确实,卡夫卡尤为注重“现在”这一时间标识,由此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体验。
卡夫卡没去过美国,反倒写了《失踪者》(《美国》)这样的作品。至若卡夫卡为何写这个故事,或者说卡夫卡葆有怎样的“美国梦”?在此不论。单看文本构型及其故事本身,则无异于一个虚拟现实。是的,《美国》俨然承继了卡夫卡最为拿手的梦魇般的异域想象。他设想了一个十六岁的被父母驱逐的卡尔,直接进入美国纽约。与《海上钢琴师》主人公的孤岛漂移的悲惨境遇相比,卡尔在轮船上的遭遇仅是一个楔子,真正的故事则发生于美国大陆。
本为伊甸园的“美国梦”,却反转成了“反乌托邦”,卡尔的流浪遭际本身也表征了某种犹太性的家园诉求乃至悖谬命运。但我以为卡尔的遭遇与约瑟夫·K们并无多大区别,即透过卡夫卡小说的交互叙事文本所流露出来的一个20世纪现代文学才有的“陌生人境遇”。卡尔在陌生的船上首先迷失了,最终误打误撞进入一扇小门。这是交互叙事最奇特的旅行。
偶然中他遇到了司炉,由此二人对话,继而进入另一个空间。空间中位相和景深相异的三位先生,其中有一个是其舅舅。小说情节线时而碎裂,时而聚集。当卡尔滔滔不绝为司炉辩护的时候,我们又仿佛听到了约瑟夫·K在法庭上的大段阐述,这种天真和激情或来自卡夫卡固有的自言自语习性,又来自寓言体文本中主人公被人为设置成了先知式的“圣愚”。如果将两段并置而互文观赏,会发现它们实质源于卡夫卡人格面具下的真实一面。一种潜意识阈限下浮现出来的幽灵声线从此衍生滋长。
读卡夫卡的小说,会不期然发现自己被带入了既往去不了的地方。无论是主人公的意识还是记忆中,抑或所处的仄逼幽暗空间,莫不令人产生虚拟现实世界才有的基本原则和潜在暗示。而这由“生”到“熟”过程,既是一种适应,又是进化和升级,好像我们在VR主题公园里,主人公诉求及其行动将会影响接下来的事件进展,却又不知如何做出选择。这也意味着存在即故事,境遇即交互。与之相应的那些情绪与感受,本然成了故事肌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此生成逼真迷人的临场感。这一方面诱发了恐惧和共鸣,比如《城堡》中的乡村酒吧,抑或《诉讼》中处于贫民窟中的法院,乃至《美国》中卡尔做电梯工时的大酒店。主人公总是被一大群人包围着而产生幽闭恐惧,而身体临场感犹如小说中的卡尔穿过克拉克家的别墅长廊抑或远洋轮船甲板时的诡奇效果。当《诉讼》里的约瑟夫·K与弗丽达在酒吧台桌子下面的地板上做爱时,他的感知又在读者心目中唤起了某种云端里行走的虚拟体验。而这种虚拟体验又在互文性的超语际旅行中,与《百年孤独》中阿卡迪奥与占卜女人特尔内拉的初次私通形成交互。
临场感是卡夫卡小说叙事的主要手段,是连接冲突、人物和细节并使之统一和明晰的秘密武器。如果传统小说属于电影画面,那么卡夫卡总能让身为观众的我们经常看到“屏幕”以外的东西,比如“窗子”。《变形记》格里高尔第一次看到的是“灰暗的天气”,第二次看到的是“晨雾”。两次极简的分形视景,凝集成了第三次的详尽描述,“这时屋里屋外已经明亮得多了,街道对面,立着无穷无尽的,灰黑色的房子的一部分——那是一座医院——这一部分房子上有规则地排列着坚实的、已经打开了的窗户,雨还在下,下得很大。每一个雨点,很明显的,是一滴一滴地落到地上”。是主人公在看,其实也是观众参与制造新的“视窗”。
从叙事学来讲,这仍属于传统的视线转换或叙述声音引导。要么直接征引一幅画。《变形记》的这幅画,也成了卡夫卡一以贯之的嵌套:“房间里静静的,四周是熟悉的墙壁,桌上摊开着收集得来的织物样品,往上看挂着一幅画,那是他不久前从画报上剪下来的。镶嵌在一个美丽的镀金的相框里,这是一幅夫人的画像。画上的夫人头戴毛帽,颈脖套着狭长的毛围巾,一副端坐的姿态。胳膊的下部隐藏在毛暖筒里。这幅画高高在上,对来访者显示出一种俯临人世的气派。”如果顺着这幅画走,会发现它在小说中至少出现两次,形成了重复修辞。而且这幅画走出了这个小说,并进入其他文本空间,比如《诉讼》和《城堡》乃至卡夫卡其他作品。有时声音是一个异质空间要素,比如《变形记》开始格里高尔看窗子时听到的雨滴,由此令人“观看”到了窗外的场景,并将叙事方向分裂了开来。阅读成了一个自由选择的冒险故事,而这种选择又看似是不经意的。没有暂停,也无人干扰读者的选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观看文本,追随喜欢的人物或要素。某个微妙的元素,会将读者带到未曾想到的地方。这种互文性写作策略,其实又是跨媒介叙事的典型样板。
当然,认同机制在这里根深蒂固地发生作用,而且由外到内、由远及近,从司炉到舅舅,关系在分形、触接与扭曲、断裂中构成了卡夫卡生成事件的动力源。关系交互与错位,即意味着卡夫卡的主人公成了网络中的离散分子。他们的命运像虫子一样,注定坎坷陆离,在挣扎与休歇中成为祭品。
总体而言,卡夫卡的小说,本然是交互叙事文本。交互叙事中,故事展开并不是线性的或固定的,而会根据观众对叙事系统的输入而发生变化,如此在传达故事主旨的同时,也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卡夫卡的小说即如此,甚至我以为这是表现主义建筑、电影、绘画和文学戏剧共有的特点。比如表现主义前身的哥特式建筑,其尖顶入云,仿佛你的视线和灵魂乃至气脉,随之也被收紧并吸附于此。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