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1 / 1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25 九品

仅1件

甘肃兰州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10.0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继龄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09

评价341好评率 99.97%

  • 包装仔细 78
  • 发货速度快 77
  • 品相不错 72
  • 物流很快 61
  • 非常满意 61
  • 价格实惠 56
  • 值得信赖 52
  • 服务态度好 48
  • 物超所值 45
  • 品相超预期 40
查看全部评价

欣晨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何继龄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5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57305
  • 定价 2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9页
  • 字数 258千字
【内容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就存在着一个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指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民族的表现形式,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对此表明过他的态度,即“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过程中,“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其次,“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绝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不能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和个别论断,而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具体地研穷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另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结合新的实践,推进理论创造。而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上,要不断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使之理论化,从而得到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没有的新结论、新观点、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推向新的理论高度。
【目录】
总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二)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化

  (四)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的同一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点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锐意创新

  (二)紧扣时代主题,破解时代难题

  (三)强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一)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实事求是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

  (四)大力弘扬与时俱进

  (五)正确开展党内斗争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三)必须强调实践的作用,努力体现理论创新的精神

  (四)必须以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研究马克思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

  (一)理论联系实际

  (二)现实联系未来

  (三)世界联系中国

上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条件分析

  (一)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引发的现实需要

  (二)新文化运动催生的民主科学思想

  (三)人类生存方式的趋同与关注点的一致

  (四)“以俄为师”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二)科学界定毛泽东思想

  (三)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

  (三)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四)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四、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

  (一)率先垂范

  (二)首创基业

  (三)探索途径

 五、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

  (一)内在的统一性

  (二)共同的理论特征

  (三)差异之比较分析

  (四)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分析

  (一)特色背景:“文化大革命” 

  (二)时代根据:“和平与发展” 

  (三)社会条件:“认清中国的国情” 

  (四)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五)主观条件:“高超的政治智慧” 

 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二)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三)从时代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邓小平理论

  (四)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特色

 三、邓小平与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明确基本前提

  (二)延伸基本原则

  (三)昭示基本途径

  (四)凸显时代特点

 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

  (一)捍卫旗帜

  (二)弘扬精髓

  (三)创新理论

  (四)承上启下

  (五)指明方向

 五、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四)善于总结和提升经验教训

  (五)求实态度和创新精神

 六、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时代主题的延续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二)理论主题上的坚持与深化

  (三)理论课题上的继承与创新

  (四)理论观点上丰富与发展

  (五)科学体系上的继承与发展

下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历史地位

  (一)形成条件之分析

  (二)形成过程之透视

  (三)历史地位之界定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继承

  (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原理的继承与发展

  (三)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先进文化引导原理的坚持与弘扬

  (四)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原理的创新

  (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理论形态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三)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探索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发展

  (一)回答了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在党的建设上的必然要求

  (三)是“三大规律”在党的建设上的集中反映和高度概括

  (四)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建设上的集中体现

  (五)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创新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特征

  (一)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特征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三)保持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

  (四)坚持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六、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比较分析

  (一)三大历史任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二)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不同点

  (三)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相同点

结束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无止境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

运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