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瓷器(上、下)
¥
138
4.6折
¥
300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郑建明 编著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8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9-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郑建明 编著
-
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8
-
版次
1
-
ISBN
9787513162029
-
定价
30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770页
-
字数
774.000千字
- 【内容简介】
-
书稿以陶瓷文化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按照历史时期的顺序依次展开。按照历史时期的断代和瓷器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分为27个篇章,历史时代涵盖先秦原始瓷、夏商周、秦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截至隋唐,是中国原始瓷起源、初步初步成熟发展的时期;下卷为宋金、元、明时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大发展和全面辉煌时期并在宋代陶瓷全面辉煌之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具体内容上,一是介绍了陶瓷的起源及各个历史时期陶瓷发展的情况,包括原始瓷的发现,瓷器的种类、特点、生产、各种用途、地域特征、不同形制等,以及其所反映的精神文化内涵。二是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瓷器发展的特征、成就和影响,这在内容的安排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如夏商周时期主要是陶器的起源和发展;两汉以后瓷器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两晋南北朝时期重点介绍了江南瓷器及其生产;隋唐五代重在瓷器品种、形制、装饰的多彩多样,并结合隋唐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特征介绍了隋唐瓷器的外销;宋金时期将定窑、耀州窑、汝窑等各个地区的瓷器分别介绍,讨论了各地官窑的发展,逐一析明了各窑陶瓷的不同特色;元明以后陶瓷的新发展即彩瓷和白瓷的大发展,以及受外来影响以后瓷器产品的更加丰富多彩。
- 【作者简介】
-
郑建明,复旦大学教授、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长期从事野外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过越窑、龙泉窑、婺州窑、瓯窑、德清窑及原始瓷窑址的调查与发掘工作。近几年主要承担国家文物局越窑考古工作规划的实施与指南针计划“瓷之源”课题研究,重点探索中国瓷器起源问题,先后发现多个节点性窑址,将中国瓷器的烧造历史上溯至夏代,同时初步建立从夏商至秦汉时期中国瓷器起源的完整发展过程。已出版多部大型考古发掘报告和专著。
彭晓云,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馆员,从事古代瓷器的征集鉴定与研究工作。发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两件元代钧窑双耳连座瓶的再认识》《元代景德镇窑模印瓷器初探》《宋金时期莲花形瓷炉刍议》等文章,独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陶烟五色中国瓷》一书,参与《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系列、《海宇会同——元代瓷器文化展》《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等图录、书籍的编写撰稿。
张米,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从事古代瓷器、玉器、杂项、印章等藏品的保管、研究工作。曾参与“馆藏古代瓷器艺术展”等40余个展览的文物筹备、39万余件古代文物清点移库、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南海出水瓷片文物整理等工作。主要论著:《“大明万历乙卯年”漳窑瓷雕铭文新释》《元代瓷质酒具的创新及其历史根源探究》《元代宫廷用瓷之管见》《繁盛和谐 吉祥有鱼:考古出土的龙泉窑双鱼纹赏析》等,参与多部图录撰稿。
- 【目录】
-
上册
绪论古代陶瓷器研究的目标与层次/〇〇一
章原始瓷相关问题概述/〇〇五
一、先秦原始瓷的发现史/〇〇五
二、原始瓷名称的争议/〇一三
三、原始瓷分期与编年的确立/〇一四
四、科学测试与原始瓷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研究/〇一六
五、先秦时期原始瓷出土概况/〇一八
六、浙江先秦时期原始瓷出土概况/〇二〇
七、先秦原始瓷窑址古新进展/〇二四
第二章夏代原始瓷/〇三一
一、北方地区夏代“原始瓷”材料/〇三一
二、东苕溪流域夏代原始瓷材料/〇三二
三、东苕溪流域原始瓷起源的探索/〇五九
第三章商代原始瓷/〇六二
节商代原始瓷出土情况/〇六二
一、东南地区/〇六二
二、北方地区/〇六八
第二节商代原始瓷分期/〇七九
一、东南地区商代原始瓷分期/〇七九
二、北方地区商代原始瓷分期/〇八二
第三节商代原始瓷的烧造/〇八四
一、浙江东苕溪流域商代原始瓷窑址群/〇八四
二、江西商代窑址/〇八六
三、福建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址/〇八七
第四节商代原始瓷的技术成/〇八八
一、商代原始瓷胎土的选择/〇八八
二、商代人工釉的出现/〇八九
三、商代原始瓷成型技术/〇九〇
四、商代原始瓷装饰工艺/〇九二
五、商代原始瓷烧成工艺/〇九五
第四章两周时期原始瓷/一〇一
节两周原始瓷概况/一〇一
一、北方地区出土两周原始瓷/一〇二
二、东南地区出土两周原始瓷/一〇九
三、其他地区出土的两周原始瓷/一一九
第二节两周原始瓷分期/一二〇
一、西周原始瓷的分期/一二〇
二、春秋原始瓷分期/一二四
三、战国原始瓷分期/一三〇
第五章社会复杂化与夏商原始瓷起源/一三六
第六章两周原始瓷发展的政治背景/一四七
节西周的政治架构/一四七
一、西周德礼秩序的迁贸/一四八
二、中原对南方族群的陶染/一五〇
第二节东周的政权下移/一五二
一、儒学兴起/一五二
二、礼器泛滥与商业发展/一五三
第三节南方对礼乐制度的接受/一五五
一、楚对中原礼制的接受/一五五
二、南方接受的礼乐制度/一五六
第七章秦汉原始瓷/一五九
一、关于瓷器概念的讨论/一五九
二、秦汉原始瓷的分期与特征/一六〇
三、秦汉原始瓷的技术来源/一六五
四、秦汉原始瓷与成熟青瓷的起源/一六七
五、秦汉原始瓷的烧造/一六八
第八章汉六朝时期的早期越窑/一七〇
一、成熟瓷器的出现及汉代青瓷/一七〇
二、成熟青瓷的个高峰——三国西晋青瓷/一七六
三、生产的停滞与越窑的次衰落——东晋南朝时期/一七九
四、上虞曹娥江流域的古代窑业/一八〇
五、大尖顶山片区/一八九
第九章成熟青瓷的起源/一九二
节上虞地区东汉窑址类型划分与瓷器起源过程/一九二
一、上虞地区东汉窑址类型/一九二
二、上虞地区东汉瓷器起源过程/一九四
第二节瓷器起源过程中的外来因素/一九四
第三节从绍兴地区纪年墓材料看窑业的发展过程/一九六
一、纪年墓材料所反映的曹娥江流域在汉六朝时期的突出地位/一九六
二、纪年墓材料所反映的成熟青瓷起源过程/一九六
三、纪年墓材料所反映的中国成熟瓷器发展个高峰/一九七
四、墓葬材料所反映的早期成熟青瓷产品的等级与流向/一九八
第四节成熟青瓷起源的背景/一九九
一、南方的全面开发/一九九
二、经济发展促进进步/二〇三
三、南方器物风尚/二〇八
四、早期越窑的衰落/二一〇
第十章隋唐五代时期的越窑/二一三
节隋唐五代时期越窑的基本特征/二一三
一、隋—唐代早中期的越窑/二一三
二、唐代中晚期的越窑/二一五
三、五代时期的越窑/二一八
第二节上林湖主要古历程/二二〇
一、陈万里先生的努力/二二〇
二、浙江瓷窑址古拉开帷幕/二二〇
三、上林湖地区主要古工作/二二一
第三节后司岙与秘瓷/二二六
一、后司岙窑址/二二六
二、秘瓷/二三三
第四节唐代越窑兴起的原因/二三五
第十一章汉唐时期的其他窑场/二三八
节德清窑/二三八
一、德清窑发现历程/二三八
二、德清窑历代产品基本特征/二四〇
三、德清与余杭两地区东晋南朝时期窑址产品的比较/二四二
四、德清窑的主要特点/二四三
五、德清窑的兴衰及其特征形成的原因/二四四
第二节瓯窑/二四六
第三节婺州窑/二四九
第四节南方地区其他窑址/二五〇
一、丰城窑/二五〇
二、湘阴窑/二五二
三、邛窑/二五二
四、宜兴与宣城窑址/二五三
第五节北方地区其他窑址/二五五
一、相州窑/二五五
二、曹村窑址/二五五
三、贾壁窑址/二五六
四、白河窑址/二五七
五、寨里窑址/二五七
第十二章汉唐时期窑业的时空特征/二五九
下册
第十三章宋金时期的窑系与名窑/二
节定窑与定窑系/二
第二节磁州窑与磁州窑系/二六七
第三节耀州窑与耀州窑系/二六九
第四节钧窑系与“官钧”/二七一
一、“民钧”与钧窑系/二七二
二、“官钧”/二七四
第五节越窑与越窑系/二七五
第六节龙泉窑与龙泉窑系/二七八
第七节景德镇窑与青白瓷窑系/二八〇
第八节建窑与建窑系/二八三
小结/二八五
第十三章宋金时期的窑系与名窑/二
节定窑与定窑系/二
第二节磁州窑与磁州窑系/二六七
第三节耀州窑与耀州窑系/二六九
第四节钧窑系与“官钧”/二七一
一、“民钧”与钧窑系/二七二
二、“官钧”/二七四
第五节越窑与越窑系/二七五
第六节龙泉窑与龙泉窑系/二七八
第七节景德镇窑与青白瓷窑系/二八〇
第八节建窑与建窑系/二八三
小结/二八五
第十四章宋金时期宫廷介入瓷器生产与官窑的出现/二八七
节从瓷器铭记看皇帝集权的加强和礼制的建设/二八八
一、镌刻铭文的宫廷用瓷/二八八
二、礼制建设与官窑的出现/二九四
第二节大汝窑时代/二九八
一、汝窑的概念/二九八
二、汝窑的古发掘及产品类别/二九九
三、汝窑的发展成熟与官窑的形成/三〇一
四、汝窑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三〇四
第十五章宋金时期瓷器监管与税收/三〇九
节北宋早期的“贡瓷”制度/三一〇
第二节北宋中晚期瓷税的“科率制”“抽税”及“市易”/三一三
第三节南宋的瓷税概况/三一五
第四节宋代的瓷器生产税和商税/三一八
第五节瓷税官的设置/三一九
第十六章宋金时期瓷业技术交流与瓷器新品种的出现/三二二
节青白瓷的出现/三二三
一、白瓷在南方的流行/三二三
二、南北瓷业技术的整合/三二四
三、两宋青白瓷的发展/三二六
第二节越窑、龙泉窑与北方窑场的交流互动/三二八
一、越窑的转型/三二八
二、龙泉窑风格的形成/三三二
第十七章宋金时期茶、香的普及与对瓷器生产的影响/三三五
节“点茶”的兴起及瓷质茶具的演变/三三五
一、贮存器/三三七
二、研磨器/
三、烹茶器/三四一
四、饮具/三四三
五、洁具/三四七
第二节宋金香事及瓷质香具/三四八
一、储香器/三四九
二、焚香具/三五一
第十八章宋金时期陶瓷造像艺术的发展/三六〇
节宗教造像与社会信仰/三六〇
一、陶瓷塑像/三六〇
二、道教与其他民间宗教陶瓷塑像/三六六
第二节从墓葬出土陶瓷造像看宋金墓仪制度/三六八
一、镇墓神煞俑/三六九
二、生活场景类陶瓷模型/三七一
三、谷仓瓶的寓意/三七二
第三节玩具、文房类瓷塑与民间生活俗/三七四
第四节瓷枕上的雕塑、绘画艺术/三七六
一、几何形瓷枕/三七七
二、诗画瓷枕/三七九
三、仿生形瓷枕/三七九
第十九章宋金时期对外贸易输出对瓷器生产格局的影响/三八二
节北宋时期瓷器产品外销的主要窑场/三八二
一、越窑与景德镇湖田窑/三八三
二、广东地区的瓷窑场/三八四
第二节北宋中晚期至南宋瓷器产品外销的主要窑场/三八八
一、龙泉窑与景德镇窑/三八九
二、福建地区的瓷窑场/三九〇
第二十章宋金时期瓷器中外交流概况/三九八
节宋金时期瓷器输出概况/三九八
一、本/三九九
二、朝鲜半岛/四〇一
三、东南亚诸国/四〇一
四、南亚、西亚及北非/四〇三
第二节外来产品对宋金陶瓷的影响/四〇五
第三节陶瓷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外传/四〇八
第四节陶瓷之路初步形成/四一〇
第二十一章蒙古统一与对瓷器生产的影响/四一三
节不断发展的元代制瓷技术/四一三
一、釉胎技术的进步/四一四
二、装饰和成型工艺的创新/四一六
三、窑炉形态和装烧方式的发展/四一九
第二节元代瓷器的器类和造型/四二〇
一、元代瓷器造型的突出特征/四二一
二、器类和造型的变化/四二三
第三节呈现多元特征的元代瓷器纹样/四二七
第四节元代瓷器市场的世界/四二九
第二十二章中国各地窑场概貌/四三二
节南北窑场的差异/四三三
一、北方窑场/四三三
二、南方窑场/四三七
第二节传统透明青瓷的衰落/四四二
第二十三章元青花和釉里红/四四五
节元青花/四四五
第二节釉里红/四四九
第二十四章元代宫廷与汗国用瓷/四五二
节定制、垄断的窑业管理制度/四五三
第二节皇室御用的装饰、铭文规制/四五五
第三节宫廷祭祀/四六〇
第四节宫廷和民间的关系/四六三
第二十五章浮梁磁局、官府窑场与官匠/四六七
节浮梁磁局/四六七
第二节官府窑场/四六九
第三节官匠/四七一
第四节官府用瓷/四七四
第二十六章元代的酒茶和祭供雅玩之风/四七七
节元代酒茶/四七七
第二节祭供与雅玩——元代香花器具的两种样态和陈设组合/四八四
第二十七章元代瓷器输出和中外双向互动/四八八
节元代瓷器输出路线/四八八
一、主要的瓷器运输路线/四八八
二、瓷器输出路线/四九〇
第二节以输出为主导的交流/四九三
第三节琉璃、翠蓝釉和珐华瓷器/四九八
一、琉璃/四九八
二、翠蓝釉和珐华瓷器/五〇〇
参书目/五〇三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