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蕴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黄土蕴情

闪电发货·正版保障·假一赔十·电子发票·七天退换无忧

40.07 5.9折 68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无 著作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 主编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2454

出版时间2014-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0985905

上书时间2025-02-14

轻阅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高堡寻梦
乡情浓似酒
乡亲待我最情真
千里寻干妈
一碗杂面
一位老知青的情怀
未了的情无言的爱
年夜饭
乡下来客
宏涛借我5元钱
父母和我一起插队
就恋这一把把黄土
和着时代的节拍
圆梦
和父母一起返乡
依依延水情
灯光?月光
那山?那水?那人
要给大地留片绿
毕生乐与牛相伴
忆当年,春风桃李好年华
情系电力事业的知青夫妇
我们风雨同舟
眷恋的土地
回报
亲人的到来
慈母有情知青有爱
不忘野菜香永做浑朴人
一世亲情
未了情
“只要有我在,你就别害怕”
故乡?家园
黄土情
回首黄土地难忘知青情
一次难忘的返乡之旅
情满圣地
我的“知青基因”
寸草春晖
云河常唱知青歌
一家人结下的亲缘
延育
不老的母爱
好人张德生
难忘故乡情
从插队知青到军史学者
乡音表达出的睿智
一生都在唱延安
返乡的收获
由北京知青到“陕北青年”
黄土地上的真情聆听
乡土的滋养
我爱陕北方言
志丹县少年足球队诞生记
我的文化下乡
后记

内容摘要
作为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的第二卷,姚靖江主编的《黄土蕴情(我的精神家园)》里所讲述的乡情、亲情和友情,发乎于心,真挚感人。这种结缘于插队岁月、经受了生活考验、跨越时空且历久弥坚的人间真情,通过知青与延安父老的倾心相诉,便有一种“相思难表,梦魂无据,唯有归来是”的人生况味。书中所展现出的乡土场景和蕴涵着人性温暖的情感表达,意味隽永,真切感人,不仅写出了知青对陕北黄土地的深情眷恋,而且还原了历史的现场,是一部能引发人对土地和岁月的真切记忆、对精神家园进行回望的感人之作。

精彩内容
    高堡寻梦
    孙广山
    一
    45年前,我们五位男同学和六位女同学,一起来到延安市宜川县云岩公社高堡生产队插队落户。1971年过完春节,我到梅七线铁路工地当民工,同年9月正好赶上招工,我被推荐到梅七线铁路建设指挥部汽车队工作,成为一名国企铁路工人。
    插队三年,我对高堡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2010年退休临近,经过几番酝酿和准备,我趁自己的身体和精力尚且可以,决定自驾车回一趟高堡村。6月初的一个清晨,我开车一路奔向黄河岸边的壶口。看到对岸陕西境内起伏的山峦,看到绿树掩映下的窑洞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黄河上已经见不到浮筏和船夫的身影,一座宏伟的钢梁大桥把两岸连接在一起。汽车驶过黄河,中午时分,我来到宜川县城,这时,感觉肚子有些饿了,我把车停在一家标有“陕北风味宜川特色”的饭馆前。这是一家夫妻店。老板拿过菜单,我随口点了大烩菜、白豆炖鸡和南瓜饼。店铺不大,但挺干净。吃饭的人不多,我喝着热茶,到后厨与老板闲聊起来。老板问我:“你是**次来宜川?”我说:“不是,我是宜川人。”“你不像。”老板愕然地望着我。我说:“我是在这里插过队的北京知青,离开宜川40多年了,回来看一看。”几句闲聊,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说话间,老板娘已经麻利地把饭菜摆上了桌。回到宜川吃的**顿饭,是地道的宜川饭。水足饭饱后,该结账上路了,可老板死活不肯收钱。他说:“你离开宜川40多年,还记着这地方,这顿饭我请了。”我说:“这哪能。你们靠开饭馆生活呢。”推辞再三,老板见推辞不过,便说:“我看你带着相机,饭钱我不要,咱们照张合影相吧,把照片发给我,算个纪念。”见时间不早了,我只好同意。于是,老板夫妇和我坐在了一起,拍下了一张难忘的照片,也收获了40年后的一种重逢。上了汽车,从车窗中,我麻利地塞给老板一张钞票,脚踏油门,又重新上路。从倒车镜里看到,年轻老板逐渐远去。可亲可敬的宜川人,我心里好一阵感慨。
    二
    离云岩镇越来越近。云岩河从南塬流到川里。过去,过河要踩着石头,现在,这里建了一座水泥大桥,桥两头是商铺旅店。镇里的老街正在拆建,过去的景象已无处寻觅。我在打听好回高堡的路线之后,一路驶去。途经云许村时,只见一座铁塔拔地而起,顶部喷着蓝色火焰。铁塔下的活动板房上有“新疆石化勘探”的标记。一直听说宜川也发现了油气田,这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了。到了刘家桌村口时,只见路旁立着一块标有村名的石碑。当年,我是这里的常客,因为这里是去云岩赶集的必经之地,所以,在这里的几位知青都成了我们常来常往的朋友。
    过了刘家桌村向北望去,北塬比当年绿了很多,这大概是退耕还林的成果。不远处,是一处红砖砌成的平房村落,大概有几十户人家,十分规整。我们停下车来问一位正在农用车边挑选蔬菜的中年汉子:“这里是不是高堡村?”“就是。你找谁?”我说:“我找李刘祥和丑娃。我曾经在这里插过队,我叫孙广山。”那人端详了我一会,突然一把拉住我喊道:“广山,你认不得我了。我是棒娃呀。”这时,我也想起来了:我们插队时,棒娃是一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小后生。如今,他头上已谢顶,黑红的脸膛,强健的体魄,成熟里透着几分机敏。见了我,他连菜也不买了,热情地带我去找丑娃。来到新村的中央,棒娃向院里喊着:“当家的,快看谁来了?”不一会,一位中年男子走了出来。他把我打量一番,摇摇头说:“想不起了。”可我却从对方的眉宇间认出,这就是当年那个犟小伙儿丑娃。他名字叫“丑娃”,人却不丑,是高堡村的美男子。小时候,他五官端正,浓眉大眼,身强体壮,干农活是一个好把式。丑娃后来到兰州当了几年兵,是见过世面的人。复员后回村继续务农。40年过去了,岁月的沧桑写在他的脸上,人也变得谦逊随和了。在大门口,我把我的名字给他一报,他一下子想起了我,紧握着我的手,把我领进屋里。沏茶,拿出苹果、大枣和花生。问候的话语一句跟着一句。瞬间,久别的热情温暖了我。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