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93.55 7.2折 268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文华 等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3941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68元

货号1201348159

上书时间2025-01-06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文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61年在苏联科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靠前欧亚科学院院士。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中国生态学会顾问,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曾任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靠前协调理事会,南亚10国小流域治理首席顾问,靠前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靠前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理事,靠前科联(ICSU)环境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长期从事森林生态、自然保护、生态农业与农林复合经营、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上世纪80年代,组织领导了横断山和西南四省(区)资源开发项目,为西南资源开发和国家建设重心的西部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筹建了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试验站,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生态工程研究,为江西山江湖工程树立了样板,被称为生态建设的“千烟洲模式”;领导开展了“CERP生态学研究计划”等一系列重大靠前合作项目、国家攀登计划课题“青藏高原农牧复合优化模式”、国家重点基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国合会项目“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等,对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展了系统研究;担任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等的科学顾问或科技委员,参与指导了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工作。
单独和合作出版论著与论文集20余部,单独和合作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先后获得13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在靠前外获得多项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授予“为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

目录
章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指导原则
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由来和形成背景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建设
第二节  生态文明观
一、生态文明观的由来和形成背景
二、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和意义
三、用生态文明观指导生态建设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观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理论基础
节  生态系统服务
一、概念
二、特征
三、分类
四、评估方法
第二节  生态承载力
一、生态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
二、中国生态承载力的时间变化
三、中国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  循环经济
一、研究背景
二、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三、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共生网络的建设
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四节  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三、低碳经济评价方法
四、国外低碳经济启示
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状况
节  森林生态系统状况
一、森林生态系统区域分布特征明显,类型多样
二、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三、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完整,物种丰富
四、森林资源绝对量高,人均水平低
五、森林资源质量有所改善,总体质量不高
六、森林生态系统的林种与树种结构发生了变化
七、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面积大,但整体水平不高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
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
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主要的森林生态问题
一、森林病虫害
二、森林火灾
三、酸雨危害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
五、森林退化
六、人工林生态问题
第四节  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一、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二、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三、切实加强森林抚育经营
四、不断加大自然保护力度
五、高度重视森林防火
六、努力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草地生态保育与建设
节  草地生态系统状况
一、中国草地的分布和类型
二、中国草地资源与生产力评价
三、中国草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
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
三、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对人类干扰的响应
第三节  主要的草地生态问题
一、草地生态问题概述
二、草地主要生态问题分析
三、草地退化的经济损失分析
第四节  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一、中国草地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草地系统建设实践的主要成就
四、加强中国草地系统保护与建设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湿地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
节  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状况
一、中国湿地概况
二、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三、中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四、对策与建议
第二节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供给服务
二、调节  服务
三、支持服务
四、文化服务
第三节  主要的湿地生态问题
一、中国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二、主要自然湿地类型面临的生态问题
三、小结
第四节  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一、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二、洱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荒漠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
节  荒漠生态系统状况
一、荒漠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
二、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
第二节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划分
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价值核算方法
第三节  主要的荒漠生态问题
一、主要的荒漠生态问题
二、生态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第四节  荒漠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一、荒漠生态保护法律和政策
二、荒漠生态保护措施与技术
三、荒漠生态治理技术与工程
四、荒漠自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节  生物多样性概况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意义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三、存在问题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进展
一、引言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进展
三、展望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
二、我国对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参与
三、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体系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
五、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建设
一、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现状
二、保护目的与意义
三、管理与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惠益分享
一、引言
二、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谈判
三、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
四、现有的研究工作
五、展望
第六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一、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涵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评价
三、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利用
四、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农业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
节  农田生态系统状况
一、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类型
二、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
第二节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三、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展望
第三节  主要的农业生态问题
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二、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
第四节  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一、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三、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城市生态问题与生态城市建设
节  城市生态系统状况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定义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流
四、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
二、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三、太湖流域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三节  主要的城市生态问题
一、城市生态的主要问题
二、城市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三、城市生态保护对策
第四节  城市生态建设理论与方法
一、城市生态生态承载力
二、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四、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生态示范创建实践
节  概述
一、生态示范创建的背景与主要类型
二、不同类型生态示范创建的异同
三、我国生态示范创建现状
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生态农业县建设
一、生态农业县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二、生态农业县建设过程与效益
三、生态农业县建设的途径、模式与程序
四、生态农业县建设发展趋势
第三节  生态省(市、县)建设
一、生态市建设背景
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理念
三、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成效
第四节  其他生态建设创建活动
一、国家园林城市
二、国家森林城市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我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践
节  重点生态工程概述
一、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
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概况
三、生态工程的工程管理
第二节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背景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规划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政策措施
四、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进展
五、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成效
第三节  退耕还林工程
一、退耕还林工程启动背景
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
三、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政策
四、退耕还林工程进展
五、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第四节  三北防护林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
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
三、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
四、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
第五节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背景
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
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主要政策
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进展
五、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成效
第六节  长江防护林工程
一、长江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
二、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
三、长江防护林工程主要政策措施
四、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
五、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
第七节  沿海防护林工程
一、沿海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
二、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
三、沿海防护林工程主要政策措施
四、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
五、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
第八节  珠江防护林工程
一、珠江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
二、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
三、珠江防护林工程主要政策措施
四、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
五、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
第九节  平原绿化工程
一、平原绿化工程启动背景
二、平原绿化工程建设规划
三、平原绿化工程主要政策措施
四、平原绿化工程建设进展
五、平原绿化工程建设成效
第十节  太行山绿化工程
一、太行山绿化工程启动背景
二、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规划
三、太行山绿化工程主要政策措施
四、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进展
五、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成效
第十一节  退牧还草工程
一、引言
二、超载过牧对草地退化的影响
三、草畜平衡研究
四、围栏和禁牧封育生态研究
五、划区轮牧
六、退牧还草工程典型案例
七、退牧还草工程效益评价研究
八、退牧还草工程政策
第十二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
二、综合治理措施
三、治理效益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典型地区生态建设
节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生态建设
一、引言
二、生态恢复相关基础研究
三、干旱河谷生态恢复技术措施研究
四、干旱河谷生态恢复与持续管理策略
五、展望
第二节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青藏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二、青藏高原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三、青藏高原的生态建设工程
四、问题与展望
第三节  三江源生态建设
一、三江源区的地理位置
二、三江源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
三、三江源区主要生态保护政策与工程
第四节  太湖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太湖流域的地理位置
二、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措施调控与污染物治理工程――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五、建议
第五节  传统农业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发展
一、传统农业价值与科学内涵
二、传统农业地区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
三、传统农业地区生态保护途径
四、传统农业地区发展关键
五、实践范本――农业文化遗产
第六节  东北森林生态建设
一、东北森林的特点
二、森林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
三、林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
四、林业生态建设成效
五、东北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第七节  深圳生态城市建设
一、深圳资源环境约束分析
二、深圳城市生态承载力估算
三、基于生态承载力调控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四、小结
第八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
一、专类保护区建设
二、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
三、民间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
第九节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一、引言
二、基础性研究
三、保护研究与实践探索
四、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生态产业建设
节  生态农业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二、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三、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  生态工业
一、生态工业的来源及其定义
二、我国对生态工业的要求
三、沈北新区生态工业体系构建规划
第三节  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的源起与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
四、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
五、生态旅游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生态建设保障机制建设
节  生态补偿机制
一、引言
二、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三、中国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研究
四、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进展
五、完善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的建议
第二节  生态文化
一、生态文化的理论体系
二、生态文化的特征
三、生态文化建设的框架及内容
四、生态文化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与应用
一、引言
二、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三、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框架设计
四、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在太湖流域的应用
第四节  区域合作
一、区域生态合作模式
二、区域生态合作案例
三、区域生态合作对策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全球变化与生态建设
节  全球变化原因与趋势
第二节  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机理
一、生态系统变化特征概述
二、高山林线变化机制
三、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机制
四、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及其不确定性
第三节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的影响
一、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水热因子的变化
二、水热分布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三、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
四、全球变化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第四节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证据
二、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机理
三、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预测及其不确定性
第五节  全球变化、碳循环与生态工程
一、气候变化内涵、产生原因及其影响
二、碳循环及碳储量情况
第六节  全球变化的适应对策与生态建设
一、生态建设在农业生态系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二、生态建设在林业生态系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三、生态建设在草原生态系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四、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变化剧烈的背景下,出现了极其复杂的经济生态社会复合关系,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一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书基于生态系统保育的相关理论,对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建设、相关生态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生态产业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这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都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参考性,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主编推荐
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我们有责任将近二、三十年来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所开展的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既为未来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实践提供借鉴,也从一个侧面向世界展示我国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因此,本书基于生态系统保育的相关理论,对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建设、相关生态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生态产业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这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 》全书共分为4部分。靠前部分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指导原则与理论基础;第2部分为重要陆地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建设,分别讨论了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建设,同时也讨论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问题;第3部分为生态建设实践,分别就中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实践、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践以及典型地区生态建设实践展开讨论;第4部分为生态建设相关问题讨论,分析了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建设保障机制和优选变化对生态建设的影响。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为“十二五”国家重点规划项目图书,同时入选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