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霖/小说家的散文/何士光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3.54
4.7折
¥
29
全新
库存14件
作者何士光 著作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00405
出版时间2014-08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29元
货号1200973034
上书时间2025-01-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何士光,1942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曾出版过《青砖的楼房》、《草青青》、《雨霖霖》、《如是我闻》等小说、散文和论著多种。其中《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和《远行》,曾在20世纪80年代分别获全国很好短篇小说奖。《乡场上》一文还为当时的《红旗》杂志所转载。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文学院院长。
目录
上卷
城市与孩子
雨霖霖
我和女儿
日子
日子(续篇)
踪迹
死者长已矣――怀念克芹
访正白旗村三十九号
田野、瓦檐和雨
文字是一种般若――《蒿里行》自序
下卷
今生――经受与寻找
内容摘要
这本《雨霖霖》是作家何士光的散文集。在散文里,小说家们是藏不住的。在这里,他们把自已和盘托出,与很真实的灵魂照面。
“哦,结局就这样到来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结局呢?……小时候在我们的小巷里,我回过身去,便看见她正走在我的身后,我等她从我的身旁过去了,再跟着她往前走;我们那样地朝日子里走过去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会有些什么在等待着我们,我就那样为她猜测着,觉得她的未来一定会很美好,总之会很美好。现在呢,在我们的一生都过去之后,时间把一切都揭示出来了,就没有什么可猜测的了,也没有什么可等待的了。”――何士光
精彩内容
城市与孩子
我离开故乡贵阳,来到这远远的梨花屯乡场,已经十七年了。十七年的光阴虽不能说很长,但也足以洗去许多的旧迹。不知从多久起,对那个生我养我的城市,我已经不再痛苦地怀念,留在心里的,只是一种明净的、乡土的呼唤。许多在离别时是那样缤纷的、尖锐的印象,已变得像游丝一样似有若无;好些在当年渲染过的人和事,也一一地剥落了斑斓的颜色,似曾相识而已,再不能牵引人的心绪;倒是一些原来似乎不曾收入心底的细枝末节,日久却反而显得明晰,仿佛纷纷的尘埃落定,才愈来愈清楚地现出它的面影,那样如水的淡泊,却又刻骨而铭心。这之中,时时在我的心头浮现出来的,是街头一个静静的早晨。对于故乡的城市来说,这肯定是不倦的岁月中的一个寻常的时刻,既无修饰,又无遮掩,并不曾要把什么格外的东西昭示于往来的儿女们;但后来却化为一缕悠悠的乡情,遥遥地滋养着我,频频地给我以指引,相助我急行慢行……
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正在小学里念书。为了一个人的长长的一生,这是必须的,也应该说,是故乡的日子给一个孩子严肃而慈祥的赐予。但孩子总归是孩子,怎么说好呢,也许是朝朝暮暮的功课,终于使我有些怠倦?又也许是日复一日的忙碌,终于使我有些摇曳?总之,不知道怎样一来,那一个早晨,当我又背着书包去上学的时候,我动了逃学的念头,似乎想撇开那艰难的日程,去寻觅一种轻易而甜蜜的人生……
开始,我只是有一点念头,还不敢、也没有贸然地改变自己的脚步,还顺着那条叫正谊巷的小巷,往深处走;我家住在小巷口,走下去,在小巷的另一处尽头,就有敞开的校门,是我每天的归依。那时,我们的小巷还不像现在这样嘈杂和斑驳,它洁净而安详,日子在那儿显得格外悠长,像一个青色的梦。我沿着那些年深月久的、长长的砖墙走过去,经过一个个门户深掩着的院落,只是步子有一点游移,仿佛我累了,病了,行迈迟迟的。……一个人要游移,当然尽可以游移,但时光,连同整个的日子,却依然是一刻不停地流驶和前行的,待到后来,你就只有拾起零落下来的残页,不再有选择的余地。不久,在一个浅浅的拐角那儿,我听见了隐隐地响起来的钟声。我心里猛一震,回醒过来,立即握紧书包的带子,忙慌慌地往前跑。但是来不及了,已经来不及了。钟声虽然一如往常,是从从容容地响着的,但它一下跟着一下,却又是那样执着,很快就终止了。我仿佛看见学校的大院、上院和小院,那是由原来的寺院改过来的,在一阵匆忙之后全都肃静下来,好像一艘张开了风帆的大船已经起航,它没有等我,我和它之间已隔着一道长长的波浪……迟到,是要受斥责的。我心里一阵着急,更生出了畏惧。我停下来,时间为我做出了选择,那一个早上我不到学校里去了。
这样,我就像没舵之舟一样,落在了漫无依泊之中。
我急急忙忙地退回来,折进与正谊巷相连的一个岔巷,那是双井巷,谜一般的萦回,也是我儿时嬉戏追逐的地方。我心跳着,在那些深深的、窄窄的石板路上踟蹰,又故意做出匆匆的模样,回避着一些什么,仿佛有人在追逐我。我害怕遇见长辈和老师,也害怕碰到熟识的人。但是没有,黎明过后的那一阵匆忙已经过去,像鸟儿飞离了枝、r深处的鸟巢一样,人们也出走了,要到歇息时分才回来,巷子里空荡荡的。只有一辆丁零零地响着铃子的清道车在那里踯躅,迟缓地,摇摇晃晃地。
我比较地安心了。推车子的是一位老人家,这是不要紧的。仿佛自有日子的那起,这位老人家和他的车子,就在我们的小巷里踽踽而行。他佝偻了,步履蹒跚,一头短短的白发,圆圆的脸上满是皱纹。他的那辆胶轮车旧了,带着一个敞开的木箱。铃声呢,尽管春秋代序,却总是不紧不慢地,较为地相伴着小巷的日子,散着撩人的、不绝如缕的情思。……我迎着他走过去,心里并不十分怯惧。那时,他正好在一处题有“古庐寄吾”的宅第旁停下来,掇拾着什么;看见了我,就眨起眼来,朝我点点头,并嘿然一笑,眼角的皱纹聚在一起,像一朵龙菊花。他那样和蔼,仿佛说:娃娃,上学去?哪家的呢?
他平日里很是喜欢小孩子,那天也不过是像往常那样,给我一个早晨的祝福,既没有看出我是在逃学,也接近没有揶揄我的意思。但不知为什么,那时我却慌张了,一下子就慌张了。真的,只是到了后来我才觉得,一个人纵有勤勤恳恳叙心腹的千言万语,也难和这寻常的默默一笑相比。我走过去,觉得这静静的小巷并不是我的容身之地;要是再回过来,第二次碰见他,是不成的。我得赶快离开,走出去。
要走出一条小巷当然很容易。不一会儿,我就到了巷口。一时间我急急忙忙地奔赴,等到了巷口那儿,我才明白了,不,没有什么地方让我好去。我不去学校,也就不能回家――怎么能回家呢?不到正午,我是断乎不能回去的,妈妈不会允许。……眼前横着一条大街,不宽,但是很长。这是富水南路,往南北两个方向伸延。时令正是暮春三月,街的上面是一片静静的蓝天,一朵接一朵的白云,轻盈地、无声无息地浮过去。对面一间间紧紧相连的房子,正被宽阔的阳光照耀,低矮,参差,容颜那样古老,神情又那样执着,也默不作声。街上只有不多的行人,或者像妈妈那样,挎着买菜的竹篮;或者像爷爷那样,蹒跚地、一本正经地迈步。……那么,我到哪里去呢?怎样吩咐这整整的一个上午呢?
我的手伸进衣袋,一下子想起来,我带着一张五百元的纸币――就是现今的五分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时已是一笔称心的财富。我十分高兴,心也顿时舒展了。我可以用三百元去买一块烧饼,不是那种硬壳儿的,而是那种松软的,敷着密匝的芝麻、夹着厚厚的糖馅的。我终于有了一件让我立即着手来做的事情。在靠近茴香坡的街口那儿,有一间临着街的、小小的铺子,门前有一个大木桶一样的炉灶,是专卖烧饼的。于是我转过身子,伶伶俐俐地往北走了。
依旧是一会儿就到了。从双井巷口沿富水南路到茴香坡,一段路本来不长。五百元很快交出去,两百元也很快找补回来,师傅用眼光亲切地示意我,要我在案头的一堆饼子里随意挑选。他四十多岁了吧,胖胖的,脑袋很大;头发有些发红,正中很稀薄,两旁的则浓密;眉毛很长,很多,并往外平伸出来,压住时时眯起来的、褐色的眼睛。乍一看,他好像粗鲁、凶狠;但我早就知道,他其实是很和气的,那眯着的眼里,就有许多让人觉得亲热的笑意。他让我挑选的时候,神情愉快而自信,仿佛他深知自己的生意无可挑剔,每一块糖饼都足以让人们满意,他这爿小店会和这街头一样长久的……
P3-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