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观 月球之谜、宇宙之始及生命的起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奇观 月球之谜、宇宙之始及生命的起点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6.66 6.3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约翰·格里宾 著 张玫瑰 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60992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2663259

上书时间2025-01-04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约翰·格里宾(John Gribbin)
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博士、英国著名科学读物专业作家,曾任职于《自然》科学期刊、《新科学人》杂志,目前身份为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天文学荣誉高级研究员
格里宾著作颇丰,写作范围极其广泛,内容涉及量子物理、宇宙起源、气候变化等,被《旁观者》杂志誉为“最优秀多产的当代科学作家之一”。
目前他已创作了超过100本科普著作,获得英美多种奖项肯定,并被译成30多种语言广为流传,包括《寻找薛定谔的猫》《霍金传》等,其中,《寻找薛定谔的猫》更被普遍认为是《时间简史》之前最好的一部有关量子物理学的著作。
2009年,格里宾被英国科学作家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目录
序知识的尽头

一月亮的奥秘

二宇宙之始犹可知也

三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四人类能够探测到黑洞并合的涟漪

五牛顿、主教、水桶和宇宙

六蝴蝶效应

七复杂生命的共同祖先

八人类在冰期中成长

补充读物

致谢

内容摘要
继广受欢迎的《寻找薛定谔的猫》《深奥的简洁》后,约翰·格里宾又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一些看似不可能,却令人惊叹的天体物理学奇观上。比如:只有当天空中的太阳与月亮看上去一样大,地球上的生灵才能看到日全食的奇观,而这美妙的巧合不早不晚,就发生在人类文明出现的那一刻。水在桶中旋转沿桶壁上升,形成凹状液面,是因为它“感受”到了遥远星系宇宙万物的引力。地球上所有复杂生命的共同祖先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但是如果没有月球这个“大功臣”的维稳”作用;原始生物就不可能演化出人类这样的生命形式。这将是一次颠覆我们认知的奇妙科学之旅,正如《物理世界》所言:“格里宾巧妙地将这些点连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比各部分之和更令人惊叹的更大的图景。

主编推荐
★科普大师约翰·格里宾全新力作。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博士、萨塞克斯大学天文学荣誉高级研究员、英国科学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得主、英国当代著名科学读物专业作家格里宾,创作了包括《寻找薛定谔的猫》《深奥的简洁》等在内的100多本畅销书,获得英美多种奖项肯定,并被译成30多种语言广为流传。
★口碑爆棚:《物理世界》、《爱尔兰技术新闻》、BBC《仰望夜空》科普作家贾尔斯·斯帕罗等盛赞,英亚、Goodreads高分推荐,读者评价本书“再次激发了我对科学的热情”“简短但内容丰富,以可读的方式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引人入胜”。
★聚焦八大令人不可思议的天文物理学奇观:本书中,格里宾从我们人类为什么如此幸运能恰好看到日全食谈起,到宇宙的起点、发展趋向,再到地球上复杂生命的共同祖先……深入探索了此类奇妙科学的奥秘。
★人人都能读懂的天文物理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精深的科学知识,浓缩到简短的篇幅中,读起来轻松有趣,却蕴含了惊人的信息量,严谨又不乏活泼,通俗又不失优雅,强烈推荐给任何对地球生命、宇宙、天文物理世界感到好奇的人。

精彩内容
        日全食是我们在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最旖旎壮观的天文景象之一。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此时的月球和太阳在我们眼中看起来一样大,也正因为一样大,月球从太阳前面经过时,可以完全覆盖太阳盘面,令太阳瞬间光芒尽失,只留下外缘的日冕发出银白的光晕。但是,为什么我们如此幸运,能看到此等天文奇观?为什么我们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如此恰到好处,正好看见月球与太阳一般大,看见它将太阳完全挡住,产生了日全食?这些问题越想就越觉得匪夷所思,因为巧合这东西毫无逻辑可言,也不是你想求就求得来的。在这个罕见的天文时刻,月球然走到完美的点位,上演一出日全食的大戏;这时,人类文明出现了,不早不晚,恰逢其时,这出戏从此有了观众。在最初的地质年代,月球离地球很近,近到它看上去比太阳还要大,连日冕的“风华”也被它盖过;在遥远的未来,月球将离地球很远,远到它看上去无比渺小,凌到太阳表面时,只看得到一个小黑点。虽然这听上去很不现实,但是我们的确是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点,撞见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一切,皆缘于一个“巧”字。
    归根结底,地球上的生物能够有幸看到日全食,还是因为月球本身够大。月球是从地球“母亲”身上剜出去的“亲骨肉”,至今仍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卫星。鉴于双行星的形成机制,许多天文学家甚至认为月球应该与地球平起平坐,和地球并为一个双行星系统,而不是被视为地球的卫星。
    太阳和太阳系孕育于“云团”之中。太空中存在许多原始气体和尘埃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成圆盘,大部分物质汇集形成了圆盘的核心(太阳),其他尘埃和冰粒遗留在圆盘中,不断碰撞合并,因引力而逐步汇集成越来越大的颗粒,最终形成行星,没用完的材料则“抱团”组成了更小的天体,比如小行星和彗星。到了行星形成后期,太阳系开始变得没那么和睦了。原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充斥着无数瓦砾碎石,在“逐日”的道路上,它们要勇敢地“冲锋陷阵”,扫清轨道上的各路障碍,同时承受它们的轰炸。想知道当时轰炸的场面有多惨烈,只要看一眼坑坑注注的月亮表面,你心里就大致有数了,只不过月球在太阳系行星大体成形以后才诞生,没赶上最“兵荒马乱”的年代,无法完全体现当时的惨烈程度。
    除了地球以外,太阳系中还有其他行星,如火星、木星、土星,它们也都有围绕其旋转的卫星。与月球相比,它们的身世可就简单多了。火星在形成过程中,显然留下了一些小碎片,它们后来形成了小行星,并被火星捕获。木星和土星是比火星大得多的巨行星,它们的卫星也比火星的大得多。巨行星往往有多个卫星,组成一个壮观的卫星系统。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卫星系统也绕着巨行星转,在局部“拉帮结派”,形成一个“小太阳系”。
    和别的卫星比起来,月球是一个另类: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不像其他卫星与其行星相差那么悬殊,而且它“出生”的方式很独特,明显跟“别人”不一样。关于月球的身世之谜,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是,地球在形成后的几百万年内,曾与另一颗火星大小的年轻行星相撞,这一次猛烈撞击产生的热量,熔化了原地球才刚形成的地壳,摧毁了来势汹汹的入侵行星。入侵行星的重金属核心与地核融为一体,逐渐凝聚成一个核心密度大、地壳极薄的渐星体。新星体地壳之所以薄,是因为原地球与入侵者相撞(天文学家形象地将其称为“大冲撞”)导致双方星体表面熔化,熔化后混合在一起的熔融物在碰撞冲击下向外飞溅,有些完全逃逸到宇宙空间,有些停留在地球周围,形成一个环带,从中孕育出月球。至于这个过程花了多长时间,我们只要借助计算机,就能很快算出来。模拟结果告诉我们,撞击之后一个月内就能形成类似于月球的天体。通过测定月岩样本,我们推算出这场惊天动地的碰撞发生在大约44亿年前,它不仅孕育了月球,还导致地轴严重倾斜,地球飞速自转,四季因此形成。
    P2-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