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贵春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郭贵春文集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9.13 7.2折 248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贵春 著 著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0128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248元

货号1201482882

上书时间2025-01-04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言
论语境
语境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论“语言学转向”的哲学本质
当代意义理论中的认知分析
论“是”的意向构造性
论意义及其构造的语境化过程
语境论的真理观
语境的边界及其意义
语境论的魅力及其历史意义
语义分析方法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地位
马赫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摘要——《关于马赫的哲学——纪念马赫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语义分析方法与马赫
语义分析方法的本质
论指称理论的后现代演变
语用分析方法的意义
当代语义学的走向及其本质特征
从语义学到语用学的转变——论后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语用学转向”
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
德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指称理论的演变及其语境重建
英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语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美国当代语义学研究的旨趣与趋向
规则遵循中的语言共同体和规范性
语义分析方法论的核心及其战略转向
当代语义学研究的几个相关性问题
德国语义学发展的历史趋势及其内在特征——逻辑实证主义之前语义学的诞生与兴起
意义的非事实论与规范性——规则遵循问题的语义分析
英国语义学研究的历史传统与发展趋势(上)——从经验主义意义理论到逻辑实证主义语义学的
演变路径
英国语义学研究的历史传统与发展趋势(下)——从自然语言语义分析到当代语义学系统方法论
的理性建构
博弈论语义学的方法论特征及其意义
规范性问题的语义转向与语用进路
规则遵循与意义的规范性
隐喻的语境分析
隐喻与科学理论的陈述
科学隐喻的方法论意义
科学隐喻的本质
科学隐喻:“超逻辑形式”的科学凝集——论科学隐喻的基本原则和表现形态
隐喻的逻辑特征
科学隐喻的基本特征
科学隐喻的转向
科学隐喻的认知结构与运作机制
隐喻表征的动态层级与语境关联
科学文本研究中篇际语境分析的本质和特征
科学表征中的隐喻建模——基于语境实在论

内容摘要
《郭贵春文集(第4卷语言哲学研究)(精)》以20世纪哲学发展中的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修辞学转向三次运动为背景,通过研究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中语境相关的问题,彰显语境在语言哲学、科学哲学问题阐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语义分析方法、语用分析方法发展历史和内在逻辑的梳理,以及从语义分析方法、修辞分析和隐喻分析方法的视角提炼并求解规则遵循等重要命题,以此在语境平台上统一语形、语义、语用分析,彰显语境分析方法的本质与特征。
本书可供科技哲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师生阅读,也可供自然科学理论工作者和哲学爱好者参考。

精彩内容
    论语境 *

    当我们面向 21世纪的发展去回顾 20世纪语言哲学、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历程时就会看到,它们在 21世纪哲学运动的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辞学转向的过程中,提出、解决和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都在一定意义上与语境(context)问题本质地相关。因此,我们提出语境实在论的概念,试图从语形、语义与语用的统一上去阐释重构语境概念的必然性、语境的本体论性和语境的结构性,说明语境实在论的本质意义,并表明这将成为后现代实在论研究所面对的一个**重要的趋向。

    一、重构语境概念的必然性

    20世纪的哲学发展历程是与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辞学转向这“三大转向”联结在一起的。语言学转向在现代逻辑方法的基础上侧重了语形的逻辑性,并把形式句法的规范性同经验性联结起来,把哲学的研究引向了经验基底上的句法层面,从而强烈地突出了形式理性与科学主义的观念。解释学转向促进了语言理解与解释经验、语言分析与解释实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得语言哲学与解释学的传统及各种解释学的发展联系了起来,表明了语言理解的意义正是存在于语言分析的整体性之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语言理解和语义分析的社会化倾向。修辞学转向使人们日益意识到了语言哲学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战略研究”,推进了对语境及其意义研究的广义的自然化,并从语用分析出发,试图修正语言学转向和解释学转向所具有的弱点,以及从语形、语义和语用的结合上去探索语言哲学发展的新趋势。伴随着这“三大转向”,20世纪的哲学运动显示了它的磅礴气势。由此也可以看出,从语言学转向、修辞学转向和解释学转向的本质的一致性上,从语形、语义和语用的结合上,去探讨面向 21世纪的哲学研究,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但问题在于,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基底或核心去统一它们,去推进这一趋势呢?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但有一点我们认为是明确的,那就是把语境作为语形、语义和语用结合的基础,从而在语境的基底上去透视、扩张和构建整个语言哲学的大厦,将是一个不容否认的趋向。这一趋向不仅是现实的,它同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首先,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中,句法问题的真正引出,是由于“几何公理是否必须作为表征命题被理解”。彭加勒(Poincare)和希尔伯特比其他人更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而后,维特根斯坦的论域、卡尔纳普的句法、塞拉斯(W.Sellars)的范畴框架、库恩(T.Kuhn)的范式等,都是 20世纪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层面或角度。在许多哲学家看来,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认识一切,语言和意义是形而上学的真正核心。所以,句法问题的引出,是要寻找一种可操作的决定意义的规则。从这一点上讲,由传统对意义的模糊的抽象把握到对意义的这种规则性的探索,既 表明了句法的重要性,也显示了意义理论探索中的一个巨大进步。无论是希尔伯特的形式论、彭加勒的约定论,还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实证论诉诸句法的理解,都是出于这一目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若从语义上来看待形式约定,在某种程度上约定性是必然性的对立面。因为在意义的范围中,从外部看来是约定的,从内部看来就是必然的。而且这种必然性是语义的必然性,句法是不能纯粹地离开语义而存在的。这就是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重建语义学的首要之事是正确回答“什么是命题”这一问题的根由。同时,更广阔地讲,分析哲学渗入科学哲学之中的缺陷之一,就在于对理论的动力学意义的求解局限于一阶逻辑和模型理论的句法分析之中。 这就在本质上把意义约束于传统预设主义的模型结构,并使这种形式模型受到经验的直接检验,从而限制了语义的多层深入,排除了语境的具体整体性,抑制了语用的多变性和灵活性,而把语形或句法结构教条化了。更重要的是,由于这种框架的刚性和狭小,它无法容纳意义的整体性、具体性和多层次性,从而使得“意义”的意义成为不完备的。这就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衰落之后,哲学家们要从语义的深入和意义的整体性扩张上去探索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次,传统认为语法规则决定了意义,但事实上,语法规则的本质是语义的,并且它们的关联融合在具体的语用之中。维特根斯坦曾经典型地论述过,哲学作为语法的看护者(custodian)能够把握世界的本质,但这不仅仅存在于语言的句子中,而且存在于这种语言的规则中,因而“语法是实体之镜”.。尽管如此,他仍然意识到,就像逻辑一样,句法先在于“how”,但不先在于“what”;句法并非完全任意的选择,它必须使我们能够表达事实的多样性,赋予我们像事实一样的自由程度。维特根斯坦实际上主张了两种意义观:①当语词被言说的时候,意义是现在的;②意义不是现在的,而是由符号的使用所界定的。前者是他的《逻辑哲学论》及其先前者们的看法;后者则是一种新的语义图景,被人们称为“语义学中的哥白尼转向”。在这里,维特根斯坦从句法的改变(即意义的改变),而走向了由使用来决定意义,的确是在意义观上由抽象和先验走向了具体和后验,由强调语形而注重语用,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但从本质上讲,这两种主张均有其合理的方面,是维特根斯坦本人将其对立起来了,并导致了分析哲学的*端分化。他从一个*端走向另一个*端,否认句法先验性的特定合理性和句法规则对意义的某种可靠性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句法的规则渗透着约定的相对合理性和语义次序的相对约定性。在这一点上,承认语法宽容性(grammar tolerance)的存在是必要的。

    必须指出的是,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中,潜在地存在着一种“反意义的修辞学”(antimeaning rhetoric)倾向,这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它预示了 20世纪 90年代初的“修辞学转向”,表明了语言哲学的研究由语义学的局限性走向修辞学,具有某种特定的必然性。因为无论是在语形上把意义仅仅与句法规则联系在一起,还是在语用上把意义仅仅与游戏规则联系在一起,都是**狭隘的和片面的。所以,在 20世纪 30年代维特根斯坦就意识到,从某种程度上讲“意义的思想是优势地位的”a。因此,他先把意义置于语义次序(semantic order)之中,然后再承认语法规则的中介作用,并认为语法规则映射了语义次序。这表明,尽管维特根斯坦当时已从语用的视角看到了有一种修辞学的倾向,但并未真正地跨出这一步,还只是停留在批判形式规则的优势地位性上。因此,有人认为,维特根斯坦当时的态度对人们产生了“误导”。

    *后,意义与语境是本质地联系在一起的,语境构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基底。在总结 20世纪前半叶语言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60年代后期,达米特(M. Dummett)开始发表一系列著作将新的生命赋予了分析哲学的传统,特别是对弗雷格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达米特之前,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朋友都把弗雷格看作是对现代哲学“邪恶影响”的代表,认为他把过分尖锐和狭隘的逻辑思想带入了对广阔、不准确哲 学难题的研究,从而混淆了很多问题。达米特颠倒了这一图景,他把弗雷格带入了对意义理论的更深洞察之中。这一矫枉的核心,是达米特对弗雷格整体论格言的重解,即“一个词只有在特定的句子语境中才有意义”。换句话说,一个词为什么要与它的指称相关,它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是要根据语境回答的,或者说是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真正回答的。

    在弗雷格看来,给定一个表征的意义(或指称)就是给出相关句子的真值条件。但*先表达这一论点的还不是在弗雷格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而是在卡尔纳普的重建中。卡尔纳普指出:“给定一个对象表征的意义,存在于这一对象符号所出现语句的真值标准之中。”.不难看出,从较狭义的视角看,将意义与语境联系起来的*早思想导源于弗雷格,首先清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卡尔纳普,而唤起人们真正注意并系统阐释、产生深远影响的是达米特。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弗雷格的思想中具有整体论的因素,隐含着以语境为基底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朦胧的一致性。

    总之,总结 20世纪哲学运动中“三大转向”的历史经验,认真分析语言哲学发展的本质特征,从整体论出发,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统一性上去重构语境概念的意义,将是当代哲学家们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语境的本体论性

    赖兴巴赫有一句名言:实体的存在是在相互关联中表达的。换句话说,这是从经验的层面上表明了理论实体的意义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实现的。由此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不同的本体论态度是与不同的语境观相关联的。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确立自身对象的本体论性,语境不同定义实体的意义就不同;反之,实体的意义不同,其本体论性就可能不同。语境在自然而又生动的人类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本体论性。把语境看作是一种实在,它的本体论性的特征如下。

    1)把语境看作是一种具有本体论性的实在,是整个语言哲学分析的一个十分“经济”的基础。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用“奥卡姆剃刀”削去一切不必要因素的*直接的阐释基底,而不需要在形式上再做抽象的语言哲学的本体论还原。因为“在语境中去看待语句而不是将它们仅仅作为真理的载体去看待它们的表达,这是一种方便
    这种方便使得命题更具吸引力”。这种方法论的“方便性”,避免了单纯真值考虑的狭隘性,而且这种方便性的本质在于本体论性的整体性,它从诸多的语境因素及其相互关联中去看待语句的意义;这不仅仅使意义更加丰富,而且使“意义大于指称”,而不是囿于把意义等同于真值的确定性。从整体论上讲,语境的本体论化是一种“退却”,但同时也是一种“进步”;它减少了“还原”,却扩展了“意域”。

    2)从某种程度上讲,对语境的本体论化是一种关于意义的*强“约定”,它构成了判定意义的“*高法庭”。因为只有在这个“法庭”之内,一切语形、语义和语用的法则才是合理的、可生效的。在一个确定的语境内,人们可以通过特有的约定形式对可能的意义及其分布进行不同意向的说明和重构,甚或导致不同范式的论争。但是,语境的本体论性的本质却决定了不可能通过任何形态的约定,去生发或无中生有地构造意义。这就是说,语境的本体论性决定了它的约定性,它的约定性是以本体论性为前提的。语境的约定性只是展示了意义的各种可能的现实性,而不是它的本质的存在性。

    由此也可以看出,语境的本体论化作为一种关于意义的“*高约定”,涉及了主体间的一致性评价问题。在此我们仅想强调的是,主体间的信仰的区别并不等同于特定语境下的意义的不同。信仰的问题是一个潜在的背景趋向问题,而意义的问题则是一个在特定语境下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一致性的问题。二者虽然是相关的,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容混淆。在这里,我们既需要看到语境的本体论性的实在性与约定的相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