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采样与区域大气传输(第2版)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08.35
7.2折
¥
150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刘咸德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24680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50元
货号1201984654
上书时间2025-0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丛书序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气传输
本章导读
1.1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国际公约
1.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1.1.2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1.1.3 中国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
1.1.4 中国履约成效和进程
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气传输实例
1.2.1 跨太平洋的POPs大气长距离传输
1.2.2 南极洲的POPs大气长距离传输
1.2.3 青藏高原的POPs大气长距离传输
1.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区域分布与大气传输
1.3.1 大尺度的大气POPs监测和区域分布研究
1.3.2 区域性的POPs大气传输
1.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传输及有关环境过程
1.4.1 冷捕集效应
1.4.2 土-气交换过程
1.4.3 森林过滤效应
1.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传输有关的模型研究
1.5.1 反向风迹模型和“空域”的计算
1.5.2 环境多介质模型
1.5.3 大气扩散模型
1.5.4 演变趋势模型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气被动采样技术
本章导读
2.1 大气被动采样器的设计与原理
2.1.1 履约需求催生POPs大气被动采样技术
2.1.2 大气被动采样器的设计与结构
2.1.3 大气被动采样器的工作原理:双膜吸附假设
2.2 大气被动采样器的应用
2.2.1 影响大气被动采样器采样速率的因素
2.2.2 XAD-PAS采样速率的估算
2.2.3 应用逸失-参考化合物预置技术推算PUF-PAS采样速率
2.2.4 大气被动采样器的校正与验证
2.3 大气被动采样原理研究的新进展:三过程吸附假设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有机氯污染物沿天津城区-农村剖面的时空变化与组成特征
本章导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提取与定量
3.2 天津市大气有机氯污染物的浓度水平与时空变化
3.2.1 HCHs的浓度水平和时空变化
3.2.2 HCB的浓度水平和时空变化
3.2.3 DDTs的浓度水平和时空变化
3.2.4 两个指示性PCBs同类物的浓度水平与时空变化
3.3 两个春季样品的比较
3.4 与前期工作的比较
3.5 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的相对组成的聚类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有机氯污染物长距离大气传输及森林过滤效应:长岛地区
本章导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样品提取与定量
4.1.3 大气浓度的计算
4.2 有机氯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和空间变化
4.3 有机氯污染物的相对组成及来源初析
4.4 有机氯污染物的森林过滤效应
4.5 有机氯污染物季节情况
4.6 长岛-天津有机氯污染物相对化学组成的比较
4.6.1 长岛地区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的组成特征
4.6.2 长岛-天津有机氯污染物相对化学组成相关性分析
4.6.3 长岛-天津有机氯污染物相对化学组成聚类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传输:成都平原-川西山区
本章导读
5.1 大气被动采样器采样速率的确定
5.1.1 研究区域与大气被动采样
5.1.2 样品处理与色谱分析
5.1.3 质量控制
5.1.4 空域的计算
5.1.5 计算目标化合物的大气体积浓度
5.1.6 大气被动采样器采样速率推算方法的比较
5.2 卧龙山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气浓度水平
5.3 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的大气浓度沿海拔梯度分布与当地排放源
5.4 川西山区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
5.4.1 大气浓度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差异
5.4.2 卧龙山区和成都的比较
5.5 运用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组成探针技术研究区域性大气传输
5.5.1 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的组成特征
5.5.2 区域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的相对组成的聚类分析
5.5.3 关于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组成探针的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山区冷捕集效应:川西山区案例
本章导读
6.1 实验部分
6.1.1 研究区概况
6.1.2 土壤样品的采集
6.1.3 提取、净化和分析
6.2 巴郎山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区域分布
6.2.1 有机氯农药的浓度水平
6.2.2 有机氯农药的季节变化
6.2.3 山区冷捕集效应
6.2.4 有机氯农药污染的来源识别
6.3 巴郎山区土壤中有机氯污染物的冷捕集效应
6.3.1 有机氯污染物的土壤浓度
6.3.2 有机氯农药的土壤浓度沿海拔的分布
6.3.3 Mountain-POP模型预测
6.3.4 现场观测与模型预测的比较
6.3.5 其他的影响因素
6.3.6 与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研究的比较
6.4 巴郎山区土壤中PCBs、PBDEs的冷捕集效应
6.4.1 PCBs和PBDEs浓度水平
6.4.2 土壤总有机碳的作用
6.4.3 PCBs和PBDEs浓度沿海拔的分布
6.4.4 PCBs和PBDEs同类物组成沿海拔的分布
6.5 巴郎山区POPs土壤-大气交换
6.5.1 逸度与逸度分数的计算
6.5.2 卧龙山区POPs的气-土交换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POPs相对组成探针技术应用实例
本章导读
7.1 应用实例:博茨瓦纳(南部非洲)
7.1.1 博茨瓦纳全国区域研究背景介绍
7.1.2 结果与讨论
7.1.3 小结:区分两类采样点位
7.2 应用实例:加拿大西部山区(北美洲)
7.2.1 加拿大西部山区研究背景介绍
7.2.2 结果与讨论
7.2.3 小结:识别两种大气传输过程
7.3 应用实例:智利(南美洲)
7.3.1 智利南、中、北部三个海拔梯度研究背景介绍
7.3.2 结果与讨论
7.3.3 小结:研究POPs的来源与大气传输现象
7.4 应用实例:北美洲
7.4.1 北美洲大区域研究背景介绍
7.4.2 结果与讨论
7.4.3 小结:梳理大范围被动采样网络的数据
7.5 应用实例:全球大气被动采样网络
7.5.1 全球大气被动采样网络研究背景介绍
7.5.2 结果与讨论
7.5.3 小结:在全球尺度上观测区域差异
7.6 关于POPs相对组成探针技术方法的几点讨论
7.6.1 组成数据和浓度数据的比较
7.6.2 平行样的作用
7.6.3 关于高权重化合物的讨论
7.6.4 如何比较不同的区域性研究的结果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采样与大气传输:前景展望
本章导读
8.1 大气被动采样的原理、技术开发与完善
8.1.1 被动采样原理的研究
8.1.2 被动采样器设计的改进
8.1.3 被动采样技术与绿色化学的理念
8.1.4 被动采样技术与先进分析技术的组合
8.2 应用研究的探索与创新
8.2.1 新的POPs化合物的观测与研究
8.2.2 来源研究的新思路:综合研究POPs和大气颗粒物(PM)的技术途径
8.2.3 有机氯污染物相对组成探针的应用
8.2.4 区分当地点源排放和区域性长距离传输的贡献
8.3 关于技术途径和研究思路的展望
8.3.1 同位素指纹技术应用的可能性
8.3.2 多介质协同的综合性研究
8.3.3 现场观测、模型计算与实验室模拟研究的紧密结合
8.3.4 从“时空分布”到“环境过程”研究
8.3.5 POPs时空分布基础数据的积累与分析、使用:对履约工作的技术支持
8.3.6 加强国内协作和国际合作的机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近年有关研究进展实例
本章导读
9.1 以XAD树脂为吸附剂的被动采样器(XAD-PAS)的设计改进
9.1.1 大气被动采样的风速效应
9.1.2 大气被动采样器的改进方案
9.1.3 改进型大气被动采样器使用情况
9.2 POPs被动采样网络的新应用
9.2.1 青藏高原POPs大气被动采样与监测
9.2.2 现场监测和分析测试方法
9.2.3 青藏高原大气中POPs浓度水平
9.2.4 POPs分布的空间差异:来源和传输
9.3 POPs大气监测的新数据和长期趋势判断
9.3.1 青藏高原POPs浓度变化趋势
9.3.2 山东长岛有机氯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9.4 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POPs大气传输
9.4.1 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大气POPs观测断面
9.4.2 POPs浓度分布与相对组成的演变
9.4.3 POPs在主要环境介质中的分配
9.4.4 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大气POPs传输通道与传输通量
9.5 六氯苯氯同位素丰度比的测定
9.5.1 氯同位素丰度比测定的探索
9.5.2 氯同位素丰度比测定的实验部分
9.5.3 氯同位素丰度比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9.5.4 氯同位素丰度比测定的初步结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0章 POPs研究所体现的先进研究理念
本章导读
10.1 国际合作和全球视野
10.2 在国际公约大背景下展开研究
10.3 开拓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以全球分馏假设为例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英汉对照)
索引
彩图
内容摘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采样与区域大气传输(第二版)》基于大气被动采样和其他环境介质的观测数据,讨论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我国天津山东长岛地区、成都卧龙山区等地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而研究其区域性大气传输、山地冷捕集效应、土气分配、森林过滤效应等环境过程,也分析了POPs的主要来源,源区和受体地区关系,区分其历史残留和近期输入。同时,还详细介绍了POPs相对组成探针技术方法,其具体应用从几百至几千千米尺度,应用实例包括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优选范围的大气观测与研究;大气被动采样的原理、技术方法与装置;并综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传输研究的现状与动态。版共8章。
第二版新增了2章。第9章报告了2015~2019年间五个方面的新进展,包括大气被动采样技术改进、POPs化合物氯同位素丰度测定方法、青藏高原大气POPs组成与气候分区的关联、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POPs大气传输研究,以及POPs长期监测数据在《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工作中的意义。0章归纳了靠前外发挥引领作用的有名研究团队的优选研究理念,并着重分析了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