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研究导论:理论基础·方法思路·研究视角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63.12
6.4折
¥
9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德]安斯加·纽宁,[德]维拉·纽宁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88077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1778782
上书时间2025-0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安斯加·纽宁:吉森大学英美文学和文化学专业教授,创立吉森大学文化研究博士后中心(GGK)以及在联邦德国和联邦州很好英才计划框架内获得资助的靠前文化研究博士后中心(GCSC)并担任主任。曾出版过《麦茨勒文学和文化理论大辞典》(Metzler Lexikon Literaturund Kulturtheorie,2008年第四版)、《麦茨勒英语作家大辞典》(Metzler Lexikon englischersprach gerAutorinnen und Autoren,2002年,合编)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手册》(Handbuch Promotion,2007年,合编)。
目录
ⅰ/前言
1/一众文化学:跨学科讨论语境中的多元视角概论(维拉·纽宁与安斯加·纽宁)
2/1.文化学研究领域中富于创造力的跨学科性、国际性、视角多元性与理论多样性
12/2.本文集的重点与目标——兼论其言之未尽
25/二文化概念与文化理论(米夏埃尔·奥尔特)
25/1.从规范性文化概念到文化理论
25/1.1“文化”对“自然”
28/1.2“文化”对“文明”
30/1.3“文化”对“社会”
34/2.作为文化理论的社会理论:“文化”的功能
34/2.1文化社会学扩展为知识社会学
38/2.2文化社会学与知识社会学的系统论
41/3.作为符号理论的文化理论
41/3.1作为“语言”的“文化”——“文化”作为抽象模型
45/3.2作为“文本”的“文化”——“文化”与“媒介”
55/三文化符号学(罗兰·珀斯纳)
55/1.概念与任务
57/2.特定文化中的符号系统:过程、代码与媒介
58/2.1过程
60/2.2代码
61/2.3媒介
65/3.作为符号系统的文化:社会、文明、思想精神
68/3.1社会文化(社会):符号使用者
70/3.2物质文化(文明):文本
73/3.3精神文化(思想精神):代码
74/3.4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符号学关联
76/4.文化机制与文化变革
77/4.1文化作为文本系统
80/4.2文化作为代码系统
88/4.3文化作为集体记忆
90/5.文化符号学的机构化
105/四作为文化学的文学学(威廉·佛斯坎普)
105/1.导论
106/2.文学学与文化学的学术史关联
110/3.对文学学与文化学关联的系统化考察
110/3.1文学文本作为文化自我感知的对象
112/3.2媒体与媒体性作为文化交际的建构元素
114/3.3文学史的重构与建构作为文学学与文化学关联的历史性课题
116/4.总结
124/五文化人类学(多丽丝·巴赫曼麦迪克)
127/1.文化人类学简史
130/2.阐释型文化人类学——文化作为文本
133/3.行为型文化人类学
135/4.书写文化
138/5.跨文化冲突动力论语境下的文化人类学
141/6.文化人类学与全球互联
143/7.文化人类学作为多学科的交集域
146/8.文化的人类学——文化主义倾向
158/六历史人类学与文学人类学(哈拉尔德·诺伊迈尔)
158/1.历史人类学
159/1.1出发点
160/1.2美国的历史学、人类学/种族学与文化人类学
162/1.3德国的历史人类学
165/1.4学科机构化
167/1.5内容、方法与问题
171/2.文学人类学
171/2.1出发点
174/2.220世纪90年代前期文学人类学的繁荣
179/2.3文学人类学的终结?
183/2.4学科机构化
184/2.5问题与视角
194/七新历史主义、文化唯物主义与文化研究(莫里茨·巴斯勒)
194/1.学术立场界定
196/2.新历史主义者们何为?
202/3.形成与影响
203/3.1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
207/3.2福柯的话语研究
209/3.3格尔茨的“深层描述”概念
210/3.4德曼的“生命寓言”
212/4.文化诗学与轶事
214/5.方法论基础的问题
217/6.文本选择策略
220/7.文化研究
231/八集体记忆与回忆文化(阿斯特莉特·埃尔)
231/1.导言:一个“新范式”及其起源
234/2.集体记忆的“发现”:莫里斯·哈布瓦赫与阿比·瓦尔堡
234/2.1莫里斯·哈布瓦赫:“集体记忆”
238/2.2阿比·瓦尔堡:“社会记忆”
241/3.单个学科对“集体记忆与回忆文化”研究的贡献
241/3.1心理学中的记忆研究
244/3.2历史学中的记忆研究
246/3.3艺术学和文学学中的记忆研究
250/4.阿莱达·阿斯曼与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
251/4.1交际记忆与文化记忆
253/4.2文化记忆、文字与政治身份
254/4.3作为技艺的记忆与作为生命的记忆,功能性记忆与存储性记忆
256/5.在集体层面的记忆形式与回忆形式:概念细分初探
256/5.1集体记忆,集体回忆行为与回忆文化
257/5.2记忆的象征形式与文化维度
258/5.3集体记忆的显性系统与隐性系统
261/6.今天的“集体记忆与回忆文化”研究:机构化程度与研究空白
273/九文化史(乌特·丹尼尔)
277/1.文化史讨论之一:政治史的替代者
282/2.文化史讨论之二:社会史与社群史的替代者
289/3.文化史讨论之三:多元化理念中的理论与方法
300/十文化社会学(雷纳·温特)
300/1.文化社会学的现实意义
302/2.文化社会学的历史根源
305/3.文化社会学的复兴
310/4.新近研究的视角
310/4.1文化与权力
314/4.2文化与消费
316/4.3文化与体验
318/4.4文化与交流
319/4.5文化与全球化
320/5.结论
331/十一文化心理学与作为文化理论的精神分析(于尔根·克拉默)
332/1.文化比较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
332/1.1早期发展史
335/1.2文化比较心理学
340/1.3文化心理学
345/2.作为文化理论的精神分析
345/2.1经典理论
353/2.2扩展、细分与修正
356/2.3种族心理学与深度阐释学
358/3.视角展望
367/十二文化生态学(彼得·芬克)
368/1.什么是文化生态学?
368/1.1自然生态学与文化生态学
370/1.2一门年轻的学科
372/1.3文化生态学的构想
376/1.4学科之父:尤克斯奎尔、森、奈斯
379/1.5中心问题:什么是文化?
380/2.文化生态学进化论的基础
380/2.1人类的生态系统
382/2.2结构性遗传
384/2.3文化的层面
385/2.4文化的进化
386/2.5文化的边界
388/2.6文化的能量
389/2.7新的文化批评
391/3.适用领域示例
403/4.对于文化的隐喻
408/十三文化学中的异者研究(阿洛伊斯·维尔拉赫/科琳娜·阿尔布雷希特)
408/1.从阐释学到跨文化的异者研究
408/1.1新的挑战:对异者的认识
410/1.2异者研究(异者学)的概况与对象
413/1.3基本区分:他者与异者
415/1.4异者研究作为阐释学的进一步发展
419/2.研究现状概览
426/3.文化学异者研究的框架概念
429/4.异者研究的空白与问题
429/4.1异者构建模式的问题
430/4.2异者研究作为先决条件研究
432/4.3异者学作为客者理论与历史
434/4.4作为异者与新者认知学科的异者学
435/4.5文学中的异者学
453/十四文化空间研究与跨文化交际(汉斯于尔根·吕泽布林克)
453/1.界定与统一
455/2.文化空间研究
455/2.1概念与历史
457/2.2区域研究与国别研究
458/2.3问题领域
459/3.跨文化交际
460/3.1跨文化互动过程
467/3.2文化迁移
470/3.3异者感知
473/3.4跨文化的多种形式:杂交、克里奥尔化、混杂、新巴洛克
484/十五文化学与性别研究(雷娜特·霍夫)
485/1.性别秩序
489/2.天然性别的建构作为文化文本
494/3.性别差异的终结?
497/4.文化的智识性质
500/5.“人文学科的现代化?”
503/6.自我宰制与表演
515/十六媒体文化学(西格弗里德·J.施密特)
515/1.前言
516/2.回避运动
520/3.媒体概念
521/4.文化作为程序
526/5.后果
531/6.学科
534/7.媒体文化学
541/附录
541/1.文化学权威著作精选书目
564/2.作者简介
573/3.人名索引
内容摘要
《文化学研究导论》的首要目标是让学习研究者在新的文化学专业和研究模块中获得系统的方向引导,进入这一多声调、跨学科的讨论范域。这个范域已经逐渐扩展到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都难以一目尽览的地步。副标题“理论基础·方法思路·研究视角”也清楚地表明,书中各章首先要介绍的是很重要的方法思路、理论基础、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各自开拓的研究新视角。
此外,很近几年,虽然纲领性的总论、内容庞杂的手册、以文化学为的文学学导论、英美式“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导论层出不穷,但是并没有出现一部介绍很重要的方法思路和概念并将其汇总于文化学(单复数兼顾)总称之下的著作。因此,本导论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宣扬某一种形式的文化学,而是让学习研究者能在面对众文化学那方向和概念林立的巨大多色盘时获得一个多角度的系统化概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