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内经》原名《诊经》
第一节 《诊经》出现的年代
第二节 《诊经》音转为《内经》
第三节 《诊经》的现存痕迹
一、《诊经》书名的现存痕迹
二、《史记》中《诊经》的痕迹
三、《素问》中《诊经》篇名的痕迹
四、《难经》中《诊经》内容的痕迹
五、《素问》中《诊经》内容的痕迹
第四节 《内经》(《诊经》)的传本
第二章 《难经》成书于《内经》之后《素问》之前
第一节 《难经》成书于东汉
东汉时的医学词汇
第二节 《难经》早于《素问》
第三节 《难经》的作者不是秦越人
第三章 《甲乙经》早于《素问》
第一节 《甲乙经》原貌初探
一、《甲乙经》初本的卷数
二、《甲乙经》初本的篇章内容
三、俞穴部分
第二节 《甲乙经》早于《素问》
一、《甲乙经》受《难经》体例的影响
二、《素问》与《甲乙经》相关内容的比较
第三节 《甲乙经》的成书年代
第四节 《甲乙经》的作者不是皇甫谧
一、皇甫谧的生卒年代,与《甲乙经》的成书年代不合
二、《晋书·皇甫谧传》中并未说皇甫谧著有《甲乙经》之书
三、皇甫谧是文史学家而不是医学家
第四章 《素问》成书于490年左右
第一节 《素问》的成书年代
一、从语法关系看《素问》的成书年代
二、从词汇看《素问》的成书年代
三、二序之说不可靠
四、《素问》成书于490年左右
五、《素问》的增补完善
六、《素问》的传本
第二节 全元起是《素问》的作者
一、从《太素》看全元起是《素问》的作者
二、从王冰注本看全元起是《素问》的作者
三、从《新校正》看全元起是《素问》的作者
四、从史料记载看全元起是《素问》的作者
五、从方言看全元起是《素问》的作者
第三节 《素问》的名义
一、《素问》与《内经》并不是一本书
二、全元起之书原名《黄帝素问》
三、《素问》的名义
第五章 《灵枢》的成书年代
第一节 《灵枢》是《甲乙经》的变异本
第二节 《九卷》在《素问》之后《太素》之前
第三节 《针经》在《太素》之后王冰之前
第四节 《灵枢》的成书年代及其早期版本
第五节 《灵枢》的名义
内容摘要
《内经》《素问》《灵枢》,本不是一书,而且其成书年代也各不相同。但是王冰之说,一千多年来已被医界所公认,所以现在学习和研究《内经》,均以《素问》和《灵枢》为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内经》之原书,早已亡佚。现在的《素问》与《灵枢》,又同属较早的医理类的“经书”之例,将其归属为《内经》,也在情理之中。
“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名。古人为了增加某些书的可信度及威望,常将书名冠以“黄帝”之称,尤以医书为最。医书由冠名黄帝,一直发展到了视“黄帝”为“医学”的代句词。
本书探讨《内经》《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的源流、成书年代、版本衍化、书名含义等问题,是从史学的角度,去探求其原貌或根源,以期对学习、研究《内经》有所裨益。
精彩内容
第一章 《内经》原名《诊经》
第一节 《诊经》出现的年代
陈邦贤等著《中国医学人名志》:“程高,后汉。性好经方。闻涪翁善医术,有《诊经诊脉法》,录求积年,翁乃授之,高亦隐迹不仕。”《诊经》与《诊脉法》,互文同义。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两本书。若作为一个偏义词来看,则侧重于《诊经》。因为《诊经》的含义更宽,它可以包括《诊脉法》在内。
西汉时,脉诊已较普遍。在此之前,古人诊病,比较重视望诊。扁鹊望齐桓公之容色,即指出“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伤寒论?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难经?六十一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而知之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是古人崇尚望诊之例。
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的仓公(淳于意)《诊籍》中我们知道,西汉时不仅脉诊普遍使用,而且诊脉部位以寸口为主。也就是说寸口诊脉的起源,有文字可证者,就是西汉时仓公之《诊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仓公25例《诊籍》中,有多处提到寸口脉诊。而且仓公每一医案,其始必先“诊其脉”。可见当时寸口诊脉之盛行。
在仓公的《诊籍》(医案)中,齐郎中令循病一案中,有“切其脉时,右口气急,脉无五藏气,右1:1脉大而数,数者中下热而涌”;齐王太后病一案中,有“臣意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齐中尉潘满如一案中有“右脉口气至紧小”;……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