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的条约港经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代中国的条约港经济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7.03 7.1折 52 全新

库存6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基朗 著 (美)马若孟 编 成一农 等 译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24508

出版时间2013-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1200846179

上书时间2024-12-30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苏基朗,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讲座教授及学部主任。研究范围包括中国法律文化史、中国制度经济史.中国历史地理、唐宋史等。
马若孟(RamonH.Myers)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荣誉资深研究员、中国近代史学者

目录
第一章 导言:从制度看近代中国条约港经济/1
第一编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
第二章 近代上海的崛起(1900―1936):一个制度的视角/35
第三章 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和资本投资(1860―1936)/53
第四章 1900―1936年扬子江下游的稻米和面粉市场/86
第五章 潍县棉纺织市场经济的区域发展(1920―1937)/111
第六章 20世纪30年代扬子江下游地区中国农民的理性与农业经济/137
第二编 制度变迁的动力
第七章 香港新界的传统地权/169
第八章 近代中国企业的跨文化特色:20世纪初的香港经验/200
第九章 1904―1929年中国的企业法制建设:制度和法律的创新与延续/215
参考文献/245
索引/275

内容摘要
本书通过对近代中国条约港出现、发展的研究,分析其在经济发展与制度形成中的作用,书中对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的上海做了案例分析。本书意在阐述制度的发展变迁对经济以及社会的影响。

主编推荐
张弼君、闫国庆编著的这本《成功不只是一点点--年轻人的成功密码》源自一个由企业家、教授发起的以“成功训练”为主题的“九牛训练营”,旨在修炼大学生的成功品质,训练他们的情感管理、健康管理、时间管理、技能管理等能力。书中分享了训练营的课程精华,从一个全新的认识成功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实现梦想,获取成功需具备的要素、科学的管理和训练方法,并辅以生动的案例阐述,希望大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点就通。


精彩内容
    什么是做“事”?就是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并把它做大做强。
    
什么是事业?事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一个人可以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
    
人生中能寻找到一个愿为其奋斗一辈子的事业何其难也,而即使寻找到了,要想获得最后的事业成功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你就像在下一盘棋,每一步都会影响你今后的事业发展,关键时刻,错一步,满盘皆输。
    
来看一个成功进入第二阶段的人物??王永庆。他从白手起家到成为著名的企业家,被人尊称为台湾省的“经营之神”,他的创业之路没有太多的巧合,靠的是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双手,那么他究竟是怎样运用他的才智把事业一步步做大的呢?
    
1917年,王永庆生于台北近郊的直潭。他的高祖母许雪娘在清道光年间,携子王天来与媳妇林谨渡台,定居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几代人都以种茶维持生计。9岁那年,父亲王长庚不幸患病,只能卧床休养,他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也正是这样,练就了王永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王永庆10岁时,他的爷爷对他说:“希望你们这一辈人不要靠茶业为生,不要困在山谷里,最好出去闯天下!”这样的家庭氛围刺激着王永庆之后的创业梦想。
    
15岁的王永庆在小学毕业后,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台湾省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做学徒,他暗下决心将来自己要当老板。第二年,16岁的王永庆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这是王永庆人生第一个重要决定。可是,问题随之而来,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日本人开的米店具有竞争优势,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为了挽回这一局面,王永庆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这种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当时大米加工技术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却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良好。王永庆敏锐地发现这一点,便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结果获利颇丰。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退出木材行业。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省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是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当时,化学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是何义,可是何义到国外考察后,认为台湾省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向塑胶工业投资。出人意料的是,王永庆主动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消息传出后,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
    
王永庆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难道是心血来潮?当然不是,他事先就周密地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遍布台湾省,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省内只销出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纷纷要求退出。面对这一情况,王永庆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事情的发展,证明王永庆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100万吨,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当时,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台湾省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