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语文宣言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7.1
7.1折
¥
3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刘福根 主编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40713
出版时间2014-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1201027328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引言浙派语文的盛会——首届浙派语文论坛纪实/刘福根001
上编浙派语文的传承
一、浙派语文的春天
春天里的语文故事——林炜彤访谈/林炜彤刘福根007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对话王幸平/王幸平蒋雅云012
“实而活”——语文教学应追求的境界/羊刚017
二、浙派语文的崛起
浙派语文崛起的一段往事——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骨干教师中学语文班教学研究
活动纪实/蒋成璃020
洗尽铅华,务实求真——关于重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周红阳028
语文课堂:对话、分享与批判/胡勤032
中编浙派语文的主张
语文教育任重道远,语文教师大有作为/周晓英039
浙派语文的渊源、内容与形成条件/楼含松041
语文教学要有新突破,寻找新路径/郭常平042
“首届浙派语文论坛”贺信/张孔义044
浙派语文的三段认识/蒋成璃046
惭愧与责任——追本溯源话浙派/王尚文049
传承精神发展自我/彭玉华053
应该亮出浙派语文的大旗/蔡伟056
浙派语文不成立/陈建新058
浙派语文已经形成/彭小明060
“瓯派”语文名师的专业成长与培育——兼谈“浙派”语文名师/彭小明杨玲062
我为浙派语文画像/沈培健068
浙派语文的旗帜已经树起来了,给了大家一个方向/徐桦君72
多解决问题,少立些派别/褚树荣074
关于名师与教育的冷思考/黄孟轲077
浙派语文的形成有赖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池昌海081
在传承与创新中对浙派语文加以反思/倪文锦083
我的语文课程观/倪文锦086
提升专业品质迎接时代挑战——当下语文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具备的专业品质/陆炳荣091
浙派语文要有浙派教材/莫银火096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项香女098
让自觉和忧患意识成为“浙派”语文的第一要义/郑逸农102
个性:语文课堂的独特光芒/朱昌元106
之江潮,自由魂/倪江110
浙派名师要传承文化/周良华112
走向高效的艺术化语文教学/肖培东113
以求实的精神,追求“本真”的思考与教学/郭吉成118
……
下编浙派语文的渊源
附录唇枪舌剑说文论语
索引
内容摘要
《浙派语文名师论丛:浙派语文宣言》指出回顾浙派语文历史,总结浙派语文经验,明确浙派语文地位,厘清浙派语文使命,提出浙派语文主张,发布浙派语文宣言。全书分五部分:引言,一场关于浙派语文的大讨论;第一编,首届浙派语文论坛纪实;第二编,浙派语文的传承;第三编,浙派语文的主张;第四编,浙派语文的渊源。
主编推荐
回顾浙派语文历史,总结浙派语文经验,明确浙派语文地位,厘清浙派语文使命,提出浙派语文主张,发布浙派语文宣言。分五部分:引言,一场关于浙派语文的大讨论;第一编,首届浙派语文论坛纪实;第二编,浙派语文的传承;第三编,浙派语文的主张;第四编,浙派语文的渊源。
精彩内容
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法驾驭语文工具,那么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它们都外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两者的关系而言,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理解是吸收,运用是表达。没有吸收,何来表达?反之,表达对吸收也能起促进作用,两者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动摇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影响语文课程功能的发挥。
四、民族性:母语课程的文化个性
众所周知,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通过文化育人,促进青少年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从古至今,尽管文化的传播途径是多元的,但语言文字无疑是一条主要途径。所以,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成为“社会人”这个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乔姆斯基说过:“学习一种语言,就是进入一个文化系统。”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语言提供基本成分和结构的。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强调的是文化对语言的决定作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强调的是语言对文化的从属关系:那么,语言是文化的一种条件这一观点,强调的则是文化对语言的依赖性,强调的是语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
但母语不同于第二语言的根本区别是,母语的根在于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它的主旋律。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在《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曾指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从宏观上看,所谓母语教育,其实就是传输和弘扬母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的流程,它使一代又一代学子从中汲取母文化的营养,再去孕育一个民族灿烂的未来。因此,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都非常强调通过母语去亲近并融入母文化、强化其“根意识”。通过建立对母语的尊崇感,促进学生养成对独特的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汉语文教育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