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转型202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银行转型2025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2.65 6.7折 79 全新

库存35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大勇张越陈本强刘月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3080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1201477097

上书时间2024-12-26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何大勇  BCG 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BCG 大中华区金融机构及保险专项领导人、BCG 中国区技术优势专项领导人、BCG 中国金融业智库领导人。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拥有20 年信息技术、金融行业、企业咨询经验,对银行前中后台各项业务、职能有深刻认识,在银行战略设计与落地实施、数字化创新与转型、集团组织架构与治理等方面有丰富经验,著有《个人金融新格局》。
张越  BCG 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BCG 大中华区金融机构专项核心成员,为海内外众多领先银行和保险公司提供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运营管理、战略设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著有《个人金融新格局》。
陈本强  BCG 资深董事经理
    BCG 大中华区金融机构专项核心成员,从事金融咨询工作10 余年。为众多领先银行、金控集团提供战略设计、个人金融、小微金融、组织管控、流程优化、支撑体系搭建等领域的咨询服务。
刘月  BCG 项目经理
    从事金融战略咨询工作近10 年,专注于金融业的战略设计、互联网金融、渠道转型、协同策略等议题,著有《个人金融新格局》。
"

目录
目录银行转型2025第一章全球:新常态下全球银行业再平衡3一、塑造全球银行业格局的五大关键趋势3持续变化的监管框架4日趋成熟的数字变革5悄然转变的客户行为7不断涌现的新竞争者8多速发展的全球市场9二、银行重返竞争舞台的七大关键举措9让首席执行官成为投资人10全面简化银行业务11重塑客户体验11建立强大的合规与风险管理能力13推行以数据为中心的策略14驱动数字化转型14学会先发制人并灵活应变15三、银行能否重拾价值16第二章中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银行业转型18一、为什么需要供给侧改革18需求端:“三驾马车”日渐乏力18供给端:“四大要素”亟待突破22二、供给侧改革如何开展28从国际经验看供给侧改革的不同路径28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36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银行业转型4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银行业的未来42银行业转型势在必行45第三章零售银行转型51一、展望零售银行发展前景51零售银行业务具备独特的战略意义51洞察零售银行三大趋势55二、聚焦零售银行转型的五大差异化模式58客群深耕型——“我的银行”59渠道创新型——“便捷的银行”60产品专家型——“专业的银行”62全面制胜型——“全面的银行”64生态整合型——“不仅是银行”65对不同银行的启示67三、零售银行转型的七大能力67积极的客户获取和精益的客户管理68有效的渠道覆盖和良好的渠道体验70直击痛点的产品和服务75高效的运营体系和IT平台77综合定价与稳健的风险管控84灵活应变的组织与管控机制89跨界的生态系统整合91第四章公司银行转型95一、展望公司银行发展前景95转型中的宏观经济新常态95严峻的金融市场环境96分化的公司客户需求97强劲的科技创新机遇99二、聚焦公司银行转型的五大差异化业务模式101传统信贷型102交易冠军型103投行服务型107互联网金融型111全能服务型113三、公司银行转型的七大能力114高效的资源配置与组合管理114行业专业化和新金融解决方案116差异化的客户覆盖模式119富有弹性的信贷管理能力121基于价值的定价123多层次的数字化创新能力127卓越的运营和IT能力129第五章新机遇之一——资产管理132一、展望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发展前景132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具有战略意义132中国资产管理市场规模预测135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五大增长动力136二、洞察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三大发展趋势145资金来源146资产类别154资管机构158三、聚焦4种主流资产管理业务模式166全能资管167精品资管169财富管理172服务专家174四、完善三大资产管理制度176积极打破刚性兑付176健全资本市场与资管产品179完善立法与监管180第六章新机遇之二——不良资产处置183一、中国银行业潜在不良资产规模183二、针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建议187银行积极处置自身坏账187多类机构和多种资本市场化参与不良处置190鼓励坏账处置模式创新193完善相关法规制度194第七章新机遇之三——私人银行198一、展望中国私人银行发展前景198中国私人银行市场机会巨大198对接“资产端、财富端”,独特优势造就新增长点200市场渗透率低、集中度低,存在弯道超车机会201二、变化中的私人银行客户203股市波动,投资者强化风险意识205利率下行,拉动多元投资需求206汇改推进,掀起境外投资热潮207房市分化,激发金融资产配置需求208三、千帆竞渡,聚焦私人银行业务模式209以史为鉴,4类服务渠道浮现全球209千帆竞渡,差异化制胜211四、御风而行,拥抱互联网时代的私人银行216中国私人银行业拥抱互联网的必然与必须216“互联网+”改良与改革中国私人银行业222中国私人银行需要打造互联网思维226五、扬帆远航,私人银行迈向国际化228中资私人银行国际化助推全行国际化228中资私人银行国际化,明确路径、规划布局、评估手段三步走229中资私人银行国际化五大关键能力235第八章新机遇之四——直销银行242一、直销银行在海外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242直销银行发展的3个阶段242美国直销银行发展经验250聚焦直销银行的4种差异化模式257国际直销银行案例研究的规律总结和对中国的启示268二、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现状及代表案例278国内直销银行发展概况278国内典型直销银行案例280国内直销银行的发展挑战282中国第一批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的创新实践283第九章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现状291一、“联网”新图景中的金融科技291二、传统金融机构的应对之道295第十章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300一、金融科技发展的新动力300金融压抑是革新的土壤300技术进步是革新的条件303客户改变是革新的动力307监管包容是革新的环境316二、金融科技与创新重塑银行业格局319两种思维的碰撞319占据四大制高点321第十一章金融科技创新的突破口——移动支付333一、全球移动支付市场五大主题333基本面:全球零售支付市场“双速运转”335线上化:零售支付中移动支付的渗透率依然很低336客户需求:商户需求的快速演变需要纵深解决方案338创新与跨界:复杂的支付生态系统339盈利:商业模式的压力341二、支付行业四大制胜关键342第十二章金融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大数据344一、海内外金融机构的大数据发展实践344海外实践:百花齐放344国内现状:亟待破冰350二、如何有效建立大数据能力352技术视角——重新审视数据的基础设施与环境352管理视角——驾驭大数据的3个关键点357第十三章区块链:金融业的下一个风口?361一、风投助力区块链技术起飞363二、金融机构的新机遇364三、结语365第十四章转型过程中的思维之变369一、三大维度构建战略调色板: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可塑性、严苛性369二、调色板原色——五大战略原型372经典型战略372适应型战略373愿景型战略374塑造型战略376重塑型战略377三、战略调色板的3层应用:领导、结合、匹配379第十五章转型过程中的组织之变384一、领导力:4种关键品质、两种培养方式385二、组织转型:数字化组织架构的3个阶段387三、人才战略:9类数字化人才及获得方式390四、企业文化:数字化文化的5个要素392五、敏捷工作法:打造敏捷组织394六、变革管理396

内容摘要
"放眼全球,新常态下银行业如何实现再平衡?聚焦中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银行业如何实现转型?BCG总结提炼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转型趋势、机遇及路径,助力银行业转型突围,寒冬中转“危”为“机”。
    全球顶尖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深度访谈逾百位来自监管、银行业、泛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高校、研究机构、媒体和BCG 全球48个国家85个办公室的专家,提出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关键词:“存量提升、增量创新、能力重塑”, 以丰富的经验和凝练的智慧助力银行业开启成功之门。
"

主编推荐
"1. 转型,成为当前新经济环境下银行业普遍痛点。
2. 涉及资产管理、私人银行、公司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直销银行、FinTech、区块链等领域热点话题。Fintech风潮席卷全球,互联网+模式不断扩展,如何构建大数据能力?如何抓住区块链技术的机遇?如何把握移动支付这个突破口?传统银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复杂,新常态下全球银行业如何实现再平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内银行业如何实现转型?本书将以详细的分析做出专业解答。
3. 系统、全面,涉及领域众多,并提出具体转型路径。结合许多海外“百年老店”的成功经验,深刻剖析了中国银行业业务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可能,为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在银行业的应用提出了很多值得参考的模式。不仅对全球数字金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而且针对传统的零售银行、公司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经济创新业务模式提供了系统的分析和详实的案例,并就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潜在应用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路径指导。
4. 作者领域权威性。BCG在金融领域已经建立了市场领先地位,曾为众多领先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开展大范围的商业化和业务转型工作,基于自身的丰富经验,BCG将对于银行转型的深度剖析和洞见凝结在本书中,这将对国内银行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

精彩内容
    "中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银行业转型
一、为什么需要供给侧改革
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主要依靠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向突破。需求侧体现为对外开放,通过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突破需求约束。供给侧体现为对内改革,通过人口红利、技术溢出、市场化等突破供给约束。
需求端:“三驾马车”日渐乏力
出口紧缩
我国净出口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2005~2007年均保持在10%以上,2008年经济危机前也达到3.5%,2009年开始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净出口贡献大幅下跌至-44.8%,并连续3年保持负数,直至2014年缓慢回升至1.7%。
另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的贸易开放度(进出口贸易总额/GDP)从2006年后开始持续下降,目前已从2006年的70%下降至2014年的41%,而同一时间,其他主要经济体(如德国、美国、日本、巴西)均保持小幅上升趋势(参阅图2.1)。

图2.1出口——过去10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及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总体下降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WIN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这背后的原因有几点:第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无限的。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2014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已达到11%。超过欧盟、美国、德国等主要经济体,期望继续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第二,中国自身比较优势的下降,一方面包括人民币在过去10年中的持续升值,另一方面也包括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根据统计,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累计升值近30%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人民币对贸易伙伴国家的实际有效双边汇率累计升值近60%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中国的平均劳动力成本2008~2014年上升幅度达到93%,超过俄罗斯、印尼、巴西等主要新兴市场,2014年中国的平均工资达到7 500美元,已经远高于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尼等新兴市场。
各国平均劳动力成本数据来自Trading Economics统计,中国2014年平均工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与私营单位平均年工资均值得到。
投资增速下滑
与出口类似,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不是无限的。过去10多年以来,在我国GDP的构成中,投资占比始终保持在40%以上,2009年以来更是保持在46%~48%,而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巴西等主要经济投资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0%左右,韩国达到30%左右,都远低于中国。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因此,投资增速的放缓从长远来看是必然的趋势(参阅图2.2)。

图2.2投资——中国国内投资占GDP比重已经远高于世界主要
经济体,继续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
①资本形成总额以前被称为国内投资总额。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显现。过去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下滑趋势,2009年的4万亿刺激使得固定投资累计增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至100%以上,并持续至2011年上半年。但从2011年6月开始,房地产、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固定投资累计增速便持续下滑,至2015年年底仅为30%出头。由于企业对投资回报的预期较差,因此投资意愿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货币政策宽松,释放的流动性也很难进入实体经济。
与此同时,政府主导的投资虽在短期内刺激了需求,但长期来看容易带来结构性问题。首先,加剧产能过剩。例如,2009年政府将多晶硅、风电、光伏等产业纳入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引来地方政府一拥而上的积极投资。至2013年这些行业均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其中光伏电池开工率不到60%,多晶硅开工率仅为35%,甚至一度低至10%。其次,产生资源挤出效应。地方政府为实现GDP目标,常常以廉价土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背书、降低环保标准等方式进行招商引资,导致各类资源向政府主导的行业和企业倾斜,而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的作用难以发挥。最后,加剧经济波动。政府为进行直接投资或鼓励投资,不得不大规模举债或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政府负债率上升、加剧通胀。同时,金融资源向政府主导的过剩产能行业的倾斜又会加剧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消费刺激效果有限
中国消费市场本身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波士顿咨询的测算,即使中国的GDP实际增速进一步放缓至5.5%,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市场仍将扩大约一半,达到6.5万亿美元,也就是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
但消费是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提升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不可本末倒置。波士顿咨询对全球118个国家人均消费支出和城镇化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消费水平与城镇化程度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参阅图2.3)。因此,消费的增长只能通过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收入的增加来拉动。而与此相反,通过政府补贴刺激的消费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并且会误导企业扩大产能,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

图2.3消费——消费是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提升的
结果,而不是原因,不应本末倒置
①包含数据可得的118个国家。
②世界银行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Household 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er capita(constant 2005 US$),2013或2014年(根据最新可得年份)。
③联合国统计,2015年。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联合国

供给端:“四大要素”亟待突破
劳动力红利逐步消失
当前劳动力存量充足,但人口红利未来数十年将逐步消失。目前中国的适龄劳动力存量仍十分充足,2010年中国适龄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4.5%,为全球最高,大幅高于全球平均值66.4%,同期美国的比重为66.8%,印度为64.5%,日本为63.8%。
根据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统计口径,适龄劳动力为年龄在15~64岁的人口。此处所指的全球最高为数据可得的75个国家中最高,数据源自世界银行《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3》。但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在未来数十年中逐步消失,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的适龄劳动力占比自2010年达到最高点后将迅速下降,2040年跌至65%,之后将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社会的抚养比,即每100个适龄劳动力需要抚养的小孩和老人的数量,在2015年左右达到最低,即社会抚养负担最轻,但此后便将迅速攀升,预计将在2045年后超过80,之后将长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参阅图2.4)。
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为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抚养比为每100个20~64岁的人需要抚养的0~19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数据源自联合国《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5 Revision》。根据国际经验,适龄劳动人口占比的下降将带来地价、房价下跌,经济增长放缓,储蓄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图2.4劳动力——人口红利将在未来数十年中逐步消失
资料来源: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5 Revision

此外,从劳动力素质来看,2010年中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年,高于大部分新兴市场,如印度为5.1年,巴西为7.5年,东盟十国为6.6年,但低于俄罗斯的11.5年,也低于主要成熟市场,如欧洲为10.4年,日本为11.6年,美国为13.1年。
东盟十国不包含文莱,数据不可得;欧洲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个国家,数据源自联合国《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5 Revision》。中国劳动力的素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可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进行改善。
资本利用有效性待提高
资本利用有效性不足,没能很好地传导至最需要资本扶持的行业和企业。2015年人民银行5次降息,共计100bp;5次降准,共计250bp,旨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扶持实体经济。但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经济。金融资源的双重错配制约着宏观经济的转型,许多大型僵尸企业以低廉的成本占用大量金融资源,但深受产能过剩等问题所困;而机制灵活、效率高、敢于创新的中小企业、新兴企业却得不到充足的资本供给。与此同时,直接融资渠道机制不健全、商业银行低风险的天性和对信用风险集中爆发的担忧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融资困境,而2015年上半年股市与房地产回暖进一步分流了本该投向实体经济的资本(参阅图2.5)。

图2.5资本——资本利用的有效性有待提升,从而更好地传导至实体经济
①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2015年存量结构与每年的增量数据推算历史存量。发达国家直接融资比例以存量法计算,直接融资比重=(股市市值+政府债券余额+非政府债券余额)/(银行贷款余额+股市市值+政府债券余额+非政府债券余额)×100%。
注:由于四舍五入,部分数据之和可能不等于100%。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银监会访谈;BCG分析

生产效率不断降低
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不断加剧,拉低了整体生产效率。过去10年,中央政府多次试图治理产能过剩问题,但产能过剩行业的名单却不断加长,从2003年的钢铁、电解铝、水泥、汽车4个行业,逐步增加至2013年的19个行业,甚至有些新兴行业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如光伏、多晶硅等。主要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近年来还在不断降低。
这背后包含许多原因:一是地方政府面临GDP考核压力,在淘汰过剩产能和建立新产能以拉动GDP增长之间摇摆不定,结果往往还是倾向于保证短期的增长;二是在治理过程中时常将“规模”作为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导致企业为了不被淘汰反而扩张规模;三是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好的退出机制和托底配套政策,加大了治理的难度。
其结果是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不断走低,行业大面积亏损。根据统计,水泥、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品价格自2012年以来平均跌幅在40%~60%,2015年以来销售利润率基本都在2%以下,亏损企业数量占比在20%~50%,局部地区亏损企业数量占比80%以上,经营状况基本为10年来最差水平。
创新依然任重道远
创新能力不足被认为是中国竞争力要素中最主要的短板之一。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指数中,从综合得分和排名来看,中国最落后的3个维度为技术完备度、创新、高等教育及培训。在最令从业者担忧的问题中,排名第一的是创新能力不足。
这背后包含许多原因,从创新意愿来看,政府虽然一直引导创新,但企业创新意愿不高,相比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研发投入,更愿意进行周期短、回报高的资本运作。从创新的资源来看,我国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为1.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2.02%,与发达市场差距并不明显,例如2010年英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1.7%,法国为1.9%,德国为2.4%,美国为2.7%,日本为3.3%。
但我国科研资源投入的产出效率并不高,高质量的研发成果较少。这一方面由于科研资源的分配并没有真正市场化,另一方面也由于学术界基础研究和企业的产品研发脱节,产学研联合没有真正打通。其他的原因还包括高水平人才向海外的流失,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有待成熟等。
此外,需求侧和供给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即很多领域并非真正的供大于求,而是当前的供给无法满足部分需求,有效供给不足。以钢材行业为例,虽然我国的粗钢产能利用率仅70%左右,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但我国的钢材进口量一直保持稳定,且进口钢材的平均价格常年维持在出口钢材平均价格的1.5~2倍,过去3年价差还有不断拉大的趋势,这说明许多高端钢材仍需依赖进口。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又如零售消费行业,2011~2014年我国国内社会零售消费总额年均复合增速为14.5%,而同期出境游带来的海外消费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1.6%,大量中高端商品高度依赖境外购买或者跨境代购。而这些需求只能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予以满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依靠需求侧刺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到达瓶颈,供给侧的四大要素目前也存在诸多挑战,亟须通过供给侧改革缓解现有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进而更好地满足甚至拉动需求,促进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如何开展
从国际经验看供给侧改革的不同路径
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并不是个案。20世纪80~90年代,许多国家及经济体尝试以供给侧改革摆脱危机或经济滞胀问题,各经济体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政策,由此带来了不同的改革结果,回顾并分析这些成败经验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纵观历史,供给侧改革通常在经济滞胀、需求侧刺激无效的情况下被实行。不仅需求侧的出口、投资、消费三要素增长乏力或衰退,供给侧的劳动力、资本、生产效率及创新也面临增长停滞。
在此背景下,供给学派提出撬动供给侧要素的四大手段:减少政府干预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调整错配的经济结构;减税减负鼓励企业创新转型;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建立人才储备长效机制;控制货币供给,避免过度通胀(参阅图2.6)。此外,从各国改革的历史经验中不难看出,改革的成功还需要一项手段,即打破金融约束。因此,波士顿咨询基于这五大手段分析了美国、德国、阿根廷的系统化供给侧改革案例,并通过分析日本20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阐述了不当的供给侧管理可能带来的问题。

图2.6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框架:学派主张+实践配套,
从存量及流量上撬动供给侧四要素

从国际改革经验和效果来看,判断供给侧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主要包括:是否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回暖,是否在长期实现可持续增长。其中,长期的视角更为重要。而判断供给侧改革是否健康、可持续,则要看增长是否以市场为主导,是否由创新驱动。
美国里根供给侧改革:盘活存量,激活流量,奠定25年长期繁荣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33年罗斯福新政和1967年约翰逊伟大计划,都不断从需求侧刺激美国经济。在这些改革中,政府主导的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起到了一定效果,虽在短期内缓解了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但长期来看积累下了巨额财政赤字,引发了持续通胀,并且导致资源严重向政府主导的投资倾斜,对民营资本产生挤出效应,拉低了整体生产效率,最终引发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长期经济萧条。里根上台时面临31%的财政赤字、13.5%的高通胀率、7.2%的失业率及GDP负增长。
在需求侧刺激失效的背景下,里根于1981年颁布新政,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减税减负、控制货币供给三大手段。具体措施包括:
 减少政府干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