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7.19
5.8折
¥
99
全新
库存956件
作者[美]欧文·D.亚隆IrvinD.Yalom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625315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99元
货号1201892471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欧文·亚隆
1931年6月13日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是美国当代精神医学大师级人物,也是造诣高深的心理治疗思想家。他将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理论发扬光大,成为美国团体治疗的当代非常不错,并将存在主义哲学融入心理治疗之中,开创了风格独特、也启发无数人的治疗思想。
曾任教于美国史丹佛大学,目前是该校荣誉退休教授,仍在加州执业。他的著作极受重视,其中《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存在心理治疗》为心理治疗的经典教科书,而一部部散文与小说,包括《日渐亲近》、《生命的礼物》、《凝视太阳》、《爱情刽子手》、《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叔本华的眼泪》、《斯宾诺莎问题》、《一日浮生》等,均是优选畅销之作。
亚隆的太太玛莉莲?亚隆(Marilyn Yalom)也是知名作家,著有《乳房的历史》,《太太的历史》等书。两人育有四名子女,定居加州。
欧文·亚隆团体介绍
2008年5月17日,万生心语与亚隆进行了次视频通话,自此,万生心语把亚隆团体模式引进中国,十一年来,亚隆团体已在中国生根发芽,到现在,亚隆团体已经在中国推行十一年,开展了十一种不同层面的课程,遍布全国各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团体咨询与治疗师,从亚隆团体的督导师到认证的团体咨询师,再到参加团体的非心理行业大众,影响了千百万人,对中国心理行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目录
赞誉
推荐序一(柏晓利)
推荐序二(童俊)
推荐序三(张海音)
推荐序四(糖心理创始团队)
章
同理心的诞生1凌晨3点,我从梦中哭着醒来。为了不惊醒玛丽莲,我悄悄地从床上溜下来,走到卫生间,擦干眼泪,然后像我50年来一直告诉患者的那样……
第2章
寻找人生导师4这个穿西装的男人告诉我父亲一些了不起的事情。“?学校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欧文,是一位出色的学生,将来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
第3章
我想要她走11在之前的治疗中,萝丝回忆了她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失职—她的多次不忠,她在许多年前为了另一个男人抛弃了家庭,几年之后她结束了这次婚外情又回来了……
第4章
绕回原地17因为,我在这个圈子中环行,当我越接近终点时,就越接近起点。这仿佛是途中较为平稳和舒心的一段。现在我被很多已沉睡多年的回忆触动了……
第5章
图书馆,从A到Z28图书馆成了我的第二个家,我每个星期六都在那里待几个小时。那些漫长的下午满足了我双重的目的:图书馆让我与我所渴望的更广阔的世界接触,一个历史、文化和思想的世界……
第6章
宗教战争33米里亚姆修女是一位漂亮、迷人,但是有点颓废的中年女性,穿着打扮丝毫不带任何职业印记。她坦率而直接,很快就谈到了她的问题,没有任何局促不安……
第7章
赌博的小伙子48我一直热爱赌博时的刺激感,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尝试怂恿我的妻子和我打赌,在很傻的事情上打赌:她想要我在参加一个晚宴的时候系上领带……
第8章
愤怒简史52处理愤怒并不是我的强项。我的习惯性思维倾向是指出她的歪曲事实,但是出于几个原因我并没有说出口。首先,这是一次会谈的好开头—比上个星期好太多了……
第9章
红色的桌子60我的办公室是一个工作室,离我的房子不到50米远,但是两座建筑物被大量树木包围着,所以彼此看不见对方。我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里……
0章
遇见玛丽莲70我常常觉得我认识玛丽莲之前的岁月是黑白分明的:在她进入我的生活之后,才逐渐有了色彩。对于我们的次见面,我的记忆清晰得不可思议……
1章
内容摘要
这本回忆录见证了亚隆思想与作品诞生的过程。让我们看见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移民家庭的爱恨与梦想,以及一段心理治疗发展史的吉光片羽。他一贯的真挚,不管是对父母的遗憾、对妻子的爱恋、对亲友的思念、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尴尬的旅行经验、后悔写下的小说......在在令人动容。他那不畏困窘的分享,彷彿散尽人生很后的力量,也要以一己生命能量照亮众人。亚隆一生所疗愈的不单单是诊间的病人,还有遍布全世界的读者。他说:「我每天收到的信件提醒我,遥远的国度有一个人,我对他是有帮助的。」
这一次,亚隆将书写对象转向他自己,记录下他「成为自己」的历程。对读者而言,亚隆对生命与专业的反思是一种邀请,邀请你我跟著他的步伐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
精彩内容
推荐序一 FOREWORD
“成为我自己”,这也许是欧文·D.亚隆教授的最后一本著作,他在本书中说:“一旦我完成了这本书,我确信再也没有什么书等待着我去写了。”我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为亚隆教授的收山之作作序,备感责任重大,同时也万分荣幸。亚隆教授的很多著作都运用了小说的体裁来阐释一个又一个心理治疗的历程,将专业的理念和知识融入一个又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他不仅谈论患者的故事,同时也谈论他自己的过去与当下。我是亚隆教授的忠实粉丝,他对我影响深远,恐怕要说的话太多,我尽可能将其浓缩在这篇序里,所以,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亚隆本人,二是亚隆对中国团体心理学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也乐于与读者分享我去拜访亚隆教授的故事。
十年弹指一瞬间
2018年12月1日,我们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盛大的亚隆团体十周年庆典活动,与10年前一样,我有幸再一次与亚隆开启跨越时空的视频对话。不同的是,10年前亚隆75岁,我们谈的是团体治疗的培训和技术,而这次,亚隆85岁,我也已经退休,我们谈的是存在、死亡焦虑和责任。
十周年是一个发展的里程碑,一个团体治疗项目的培训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因为谁也不知道,如何将培训过程展现出的教学模式既不让“鱼缸里的鱼”受伤害,又让观摩者受益。更不可思议的是,由两个操着别国语言的人来带领中国人的团体,这毫无疑问是一部从无到有的开拓史。十个春秋的更替,十载辛勤的努力,三千六百个日升日落,无数个台前幕后的同伴的共同努力造就了今天有初步成果的亚隆团体培训体系。
亚隆在十周年庆典上的寄语无疑是对十年培训的最好褒奖,他说:“我想祝贺‘万生心语’(培训机构)十年来所做的工作,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团体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相比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是更有效的疗法。通过培训大量的团体治疗师,我们应该能够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更多的好事。所以我祝贺你们这10年,我希望未来的10年你们将会帮助团体心理治疗更好地传播,开花!祝贺你们所做的一切!”
亚隆在中国成了“网红”
提到亚隆团体培训项目的成功就必须提到孙立哲博士,他是万国集团的董事长,也是本书出版机构华章公司的董事长,和我也算是共同经历了苦难的至交。在他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美中国际心理学院”于2008年在美国成立,邢健博士任院长,其目的就是为引进国际先进的心理治疗体系,而最早的项目就是亚隆团体心理治疗模式的连续培训。亚隆由于年事已高,不能亲自来中国讲学,但他承诺一定会派他最满意的学生来中国培训团体治疗师。由此,我们有缘接受莫林·莱什(Molyn Leszcz)和朱瑟琳·乔赛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两位教授的培训。从2008年5月开始,他们轮流到中国开展团体治疗师的培训,经过10年的努力、10年的推进、10年的陪伴,亚隆团体培训体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地面学习到线上教学,从北京到遍及全国三十几个省市,参加受训的学员超过6?000人。这个培训项目对中国团体治疗专业起到了直接的推动性作用,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了亚隆,喜欢上团体心理治疗模式,10年的耕耘,培养出了无数的亚隆团体治疗爱好者和亚隆著作的读者。去年,亚隆受邀在线与中国精神科医师对话,线上听众竟达19万之多,创造了心理学观众人数的记录,就像亚隆在本书中说的“他听到后表示了惊讶和怀疑”。估计亚隆至今都不敢相信自己在中国竟成了“网红”。
珍贵的“坦诚与透明”
在这本书的篇中,85岁高龄的亚隆告诉读者,他在十一二岁时曾叫一个女孩“麻子”,在被女孩的爸爸“教训”后,他学会了什么是“同理心”,即“从其他人的视角体验这个世界”,我们才会学到更多。亚隆用他一贯的坦诚和透明来展开他人生中印象深刻的40段故事,也是一条“成为我自己”的漫漫长路。我折服于亚隆的自我开放与接纳,他坦然面对“我与母亲的关系是我一辈子的伤痛”,“我一生都在探索、分析和重建我的过去,但现在我意识到我的内心充满了泪水和苦难,我可能永远也无法摆脱”。这让我们理解,早年生活中依恋的持久力是如何伴随人的一生的。同样的,这也让我们感到释怀,人生中很多不能如愿的期望终须我们谦卑地接受,并且继续前行。
治疗关系高于一切
那个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听着母亲的大声吼叫,颤颤巍巍承受着不该由他负责的后果的小男孩,终于等到了那个摸着亚隆的头发,让他感受到“深深的、遍及全身的宽慰”的曼彻斯特医生,是他影响了亚隆,让他有了最早期的目标—“成为一名医生,将他给我的安慰传递给其他人”。亚隆认为,治疗关系高于一切,治疗关系的本质是人性化的、共情的、真诚的。治疗中的变革力量不是理性的洞察、不是解释、不是宣泄,相反,而是两个人之间深刻的真诚相遇,坚持不懈与患者在一起,无论是团体治疗还是个人治疗。亚隆常常倾向于积极主动、亲力亲为并且专注于此时此地。他曾在《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中谈到“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关系的强度、温暖、真实和共情”,这些忠告将有助于为精神痛苦的人保留一种人性和人道的治疗途径。既然治疗是人性化的,又是基于关系的,因此,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并非教条的理念,而是出于治疗师“和患者发生互动作用的能力和存在主义的因素”。记得他曾讲过,在参加亚美尼亚烹饪培训班时,烹饪老师将示范的菜递给助理去烘制,在放进烤箱前老师撒入了一把香料,看到这一刻,他才发现了这道菜的精髓。亚隆认为“治疗关系高于一切”就是那种有价值但没有说出来的“调料”。他鼓励治疗师在工作中发展出自己的风格,“成为我自己”。
接触真实的亚隆—赴美“家访”
亚隆的坦诚和对人类存在的悲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我梦想有朝一日可以坐在他的面前去感受他。他曾与妻子玛丽莲在1987年秋天来中国旅游过,这是他们唯一一次来中国,不过那时还没有人熟悉他,也没有人请他在中国讲学。我从2001年开始在医院做抑郁患者的团体治疗,因为资源有限,我跑到台湾买了亚隆的著作回来自学,如获至宝。我忽然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样一个团体治疗的专家已经为我们总结出这么多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于是,我请我的好朋友孙立哲开始引进亚隆的治疗方法和出版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并且在之后以亚隆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团体心理治疗模式的连续培训项目。除了在2008年通过网络与亚隆教授有过一次对话,我一直没有见过他本人。于是,2015年5月,立哲帮助我们联络亚隆,他爽快地接受并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做客,我们一行五人在6日上午一同来到位于旧金山帕洛阿尔托市的亚隆家中拜访。亚隆和妻子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他家的房间和摆设,包括他在书中提到的咨询工作室、书房、厅房等处,所有在书中描述的关于他家中的细节都出现在眼前。那天,他就告诉我们他正在写一本回忆录,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书。亚隆平时最爱开他的很酷的跑车,他载着我们一起到斯坦福大学教授餐厅吃午饭,饭后又赶回家中咨询室接待了一位咨客,这是他至今还在坚持每天要做的事。那天下午,我们还特别凑巧地赶上斯坦福大学性别研究中心为纪念玛丽莲(亚隆的妻子)创办这个中心40周年举办的活动。玛丽莲不仅是一位贤内助,更是一位卓越的女性研究专家,可谓是与亚隆比翼双飞,难怪亚隆常说玛丽莲是个“非凡的女人”,娶了玛丽莲是他一生优选的幸运。
传递亚隆的“涟漪”
“涟漪”,在本书中至少出现了两次。它指的是人们为了缓解死亡焦虑,不自觉地创造了有影响力的同心圆,可以影响其他人很多年甚至是几个世代。“涟漪”是把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传递给别人,甚至是我们不认识的人,就像投掷到池塘里的鹅卵石引起的涟漪一直扩散出去,直到不为肉眼所见,但它们仍在纳米水平上继续着。亚隆感恩曾经的两位老师在自己身上产生了“涟漪”;他在他的学生、读者和患者身上产生了“涟漪”。同样在中国,亚隆的书籍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很多人伴随着亚隆的故事成长着;受亚隆指派来到中国培训团体治疗师的莫林和朱瑟琳,以及美中国际心理学院院长邢健博士,他们用10年的坚持和努力,向着培养1?000名亚隆团体心理治疗模式的人际关系团体督导师、咨询师的方向努力;未来这些获得认证的督导师、咨询师们再通过他们的工作将“涟漪”扩散到遍布在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亚隆人际关系模式的受训者身上,通过团体心理这种形式影响众多需要帮助的人,最终让更多的人受益。我投下一颗鹅卵石,使得从亚隆那里发出的“涟漪”继续传递,没有终点。这可能就是对亚隆先生最好的回报。
最后我怀着对团体心理治疗不减的热情,也向走在这条路上的同仁们致以深深的感激,庆祝我们10年的收获,也感恩我们的一路同行,用亚隆在《浮生一日》扉页上献给妻子的话作为结语:我们还会在一起很久,很久。
柏晓利医生
美中国际心理学院
推荐序二 FOREWORD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死亡。”
—刘慈欣
感觉亚隆总是在他的人生中去碰这堵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边无际的墙。那应该是与他作为犹太人的悲惨民族历史相关,在他个人身上则与他14岁时的经历相关。我在读着亚隆的这本回忆录时如是想……
那一年,亚隆14岁,正值青春叛逆期,与家里霸道的母亲处于互相看不顺眼的时期。恰恰在此时,亚隆正值壮年的父亲突发危险的心脏病,在亚隆的父亲疼得满地打滚,濒临死亡时,他那无助的母亲为了能够有控制感,用亚隆的话说,就是回到了原始的思维方式—如果发生了什么坏事,一定有谁做错了什么。那个人在那个时刻就成了处处与自己作对的儿子。因而,当天晚上,亚隆记得他的母亲不止一次地朝他大叫:“你—你杀了他!”
亚隆的母亲让亚隆感觉到:自己的任性、不敬、对家庭造成的动荡杀死了父亲。
我认为,因为这段经历,亚隆终其一生也没有原谅他的母亲。正如亚隆的分析师告诉他的:“多么可怕啊,这一切对你来说肯定很糟糕!”这一切,对一个正在象征层面弑父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多少年以后,老年的亚隆在他的回忆录中仍然能听见他母亲尖锐的嗓音:“你杀了他,你杀了他!”
成为著名心理治疗师的亚隆,在理智上知道母亲的性格来源于她的原生家庭:不识字,20岁时就背井离乡去美国讨生活,不但要不停地劳作支撑自己的家庭,供一对儿女读书成才,还要不断地接济困难的娘家。尽管如此,她从来就没有得到过自己母亲的承认。亚隆从没有把这番对母亲的同情与理解向她表达过,“谢谢你,妈,谢谢你”也只发生在亚隆晚年的梦中(见亚隆的《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一书)。因而,心理治疗理想化的结局—父母与子女之间因为交流而修通创伤,并未发生。读完亚隆的这本回忆录,居然未看见他对自己母亲死亡这件大事的描述,我认为,亚隆至今对自己的母亲仍然心存芥蒂。
亚隆的幸运在于14岁时他的父亲没有死,那个急诊医生不但救活了他的父亲,也在精神上用他的共情和理解治愈了极端恐惧的亚隆,同时他也成了正处于青春迷茫期的亚隆一个认同的榜样—“成为一个医生,将他给我的安慰传递到其他人身上”。如此,我认为亚隆在生命的旅程中是个幸运的人,在他的回忆录中,我看到,他将这种幸运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
亚隆自从“父亲事故”后,对母亲的怨恨,或者很早以前就对母亲的怨恨,或者也因为母亲自己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而对自己的儿子也有的怨恨,以及因认同那个在自己极端恐惧时安慰了自己的医生,这样的动力(矛盾情感)使亚隆在自己的专业和人生中充满了活力。谁说恨只是恨呢?
我很奇怪,在读亚隆这本回忆录时并没有多少像对他的其他书籍一样的触动。我这也不是次被邀请为他的书写推荐序,前两次分别是为《日益亲近》和《浮生一日》写序,那时,是心有戚戚的。
但这次,我读后没有感觉,要不要推掉这篇文章?可是出版社很早就和我预约了,现在在人家的书临出版之前推掉,这种事我又做不来,我只有认真地、精神分析式地想想或者感受一下,是什么东西隔离了我的感受,尽管亚隆老是说精神分析的坏话(他自己实际上做过两次并且长达数年的精神分析)。他第二次的分析是跟伟大的罗洛·梅一起做的,因而获益匪浅,也为他创立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奠定了基础。
直到我信心满满地来写这篇文章,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我问自己。
因为看了《流浪地球》的电影,我读了刘慈欣的原著小说,那其中深深的死亡焦虑也激活了我对死亡焦虑的思考,那堵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死亡之墙横亘在我们所有人的面前,我们前面一片漆黑……
我是因为恐惧这种漆黑而隔离了感受吗?亚隆一次又一次地对死亡的直视,以及在80多岁时写的这本多少有点像盘点人生、交代后事的回忆录,无疑是会激活读者的死亡焦虑的。
因为在亚隆的传记里找不到对他母亲死亡的描述,这样的人生大事件为什么没有出现在他的传记里,这样的疏漏让我对亚隆这样大的心理学家直到80多岁还未达成与自己母亲的和解,或者是还不能去提及母亲的死亡多少感到一些失望。但是,我又问,为什么他就一定要与母亲和解呢?不和解自然有自己的理由,尽管我也这样发出存在主义式的疑问。但,我还是心有不甘,直到我看到书架上由出版社寄给我的还未来得及读的另一本亚隆的书《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在这本书里,亚隆解答了所有的我对他与母亲关系的疑惑。
“幽暗。或许我快要死了。妖魔鬼怪纠缠着我,心脏监视器、氧气筒、点滴、七缠八绕的塑料管,这全部都是死亡的象征。我闭上双眼,滑入黑暗……我挥舞双臂,拼命喊叫,声音大到人人都听得见:‘妈妈!妈妈!’我在被黑暗吞噬之前再度大喊:‘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亚隆继续写道:“我从枕头上爬起身来,想把梦境甩掉,即使在这时,这些字眼依旧哽在我的喉头:‘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
亚隆是多么的沮丧,他问自己:“难道我的一生都以这名可悲的妇人为主要听众?终我一生,我都想要逃离、躲开我的过去—犹太小村庄、统舱、犹太区、犹太教徒祈祷时披的大方巾,黑色的犹太长袍和杂货店。终我一生,我都在追求解放和成长。难道我既没有逃脱我的过去,亦未摆脱母亲?”
亚隆的这些梦出现在他的母亲去世10年之后,也出现在他时日不多的晚年,读到这里时,我无比触动,无论你如何了不起,那个内在的、母亲的小孩总是会出卖你,如果要探究的话,这些与母亲的纠结又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亚隆说,受虐儿童常常很难摆脱病态家庭的阴影,而慈爱的父母教养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没有这方面的困难,好父母的天职就是让羽翼已丰的孩子顺利离家。
尽管死亡就如同刘慈欣描述的那堵墙,没有人可以逾越,但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可以坦然赴死的。
而受母亲(或任何行使照顾职能的成人)虐待的孩子内在总有一个声音:你不好,所以母亲不能爱你。而寻求母亲的认可就如同亚隆梦中喊出的:“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
回到精神分析所有描述母婴关系的理论上,母亲的原初情绪关注,母亲作为最初客体的镜印功能型塑了婴儿的原初自体印象。我的一个在人生重要阶段都会出现危机的患者告诉我:我一直恐惧死亡,好像我直到现在,总在有意无意地寻求目光的关注。我的母亲是个孤儿,我从小感到的家庭气氛总是冷冷的,我的母亲身上像裹了个盔甲,我接受了心理治疗后与母亲交谈时,我发现她是不能触碰早年的创伤的。比如,当我提到我的舅舅,我母亲的弟弟,我说,他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他该有多可怜!我母亲会生气地说:可怜什么,他享受父亲的抚恤金,那是多么的幸运!
这看起来像是阳性赋义,我内心感慨道,也许中国人正是用这样的人生态度来走出困境的。但是,比昂说:如果一个人不能去感受自己遭遇的苦难,痛就不是痛了,但,这不过是运用了一些原始的防御,这种苦难会传递给下一代。科胡特说环境需要让人能感受自己是个人……
人对于终有一死是有焦虑的,但是,如果好好地活过,是可以像亚隆一样从容赴死的。而这种纠缠我的患者数十年的死亡恐惧不是因为我们必死无疑的现实,而是缺乏早年养育者温馨的目光关注,对孩子来说,母性目光的温馨关注就是生命的暖流,反之则是死亡般的寂静。环境应该能提供人去感受自己的可能,不光是爱,还包括恨。温尼科特说:人只有能感受恨时,才是完整的,才能真正成为人。
在亚隆的回忆录中,他不是完美的,却是完整的人。他对死亡充满恐惧,但不影响他在人生中勇往直前,这本写于生命晚年的回忆录因为他自展缺陷而显现出他人生的优雅,我也因此懂得了他为何总是很幸运,他因为怨恨过而整合了他的爱和恨,并因此内化了一个对生命充满深情的整合的客体,因而在他的人生中总是与对生命的深情相遇。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我想到了多年前一个美国同行对我说的话:“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该是去面对自己情感的时候了,哪怕体验一下痛呢?”
童俊
武汉市心理医院
2019年2月18日
推荐序三 FOREWORD
以亚隆新作《成为我自己》中的“寻找人生导师”的读后感作为推荐序。
来访者男性,65岁,外表自信、机警、干练,物理学家,刚刚获得国际科学大奖,但得意之心转瞬即逝,内心不断涌现出一波一波的自我质疑,无法自拔。这一情景,触动了亚隆,引发了亚隆和来访者内心的共舞。
作为移民的第二代,他像亚隆一样从小家庭生活艰辛,小学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碰不到一个赏识自己的好老师,羡慕别的孩子经常有父母牵着手嘘寒问暖……他只能靠自己拼命努力争取好名次,为了赢得注意,必须靠自己出头!他绝顶聪明,却像是“长在沼泽地里的野百合,花开得极美,但根基不牢”。他有内心深处的自我肯定和认同问题。
这个来访者,惊动了亚隆的一个白日梦。一个重复做了几十、几百遍的白日梦:一个像是极有影响力的小学校长、衣冠楚楚的男子,拿着手提箱、穿着白衬衣、戴着领带,进入父亲开的杂货铺,郑重其事地对父亲说:“我有些很重要的事情和你商量,是有关令郎欧文的事。”父亲有些吃惊、不安,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类情景,但明白这个人怠慢不得。那男子开口对父亲说:“令郎欧文,和其他一般孩子明显不同,很有发展潜力,将来对社会定有杰出贡献,但唯一的前提是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我热切地敦促你将令郎送到最好的私立学校去,我会推荐并尽一切所能为令郎争取一份奖学金。”
这种极度渴望遇到伯乐、遇到贵人、遇到明师的梦,就是内心对理想化父母的渴望。理想化没有被驯服,就会不断寻求补偿。早年曾经缺失的东西,怎么补都补不够。渴望被赏识、被看到、被提拔、被解救,促成了我们生命中无数的爱恨情仇的故事,有时候却显得那么悲壮、那么凄苦、那么孤独、那么哀怨……
没有好父母的引领,那就自己成为好父母!这样可以弥补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缺憾,这也是一种升华和利他。热切地要努力成为别人的贵人、指引者,全身心地投入去拯救在命运中苦苦挣扎的众生,成为出色的心理治疗师……得大奖的物理学家,著名心理治疗家都是这样炼成的。
只是,在自己感动自己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正在做什么,这是来访者当下所需要的吗?我们的沟通是在一个频道上吗?
亚隆的真实、坦诚、率真和激情,我算是领教了。到了晚年,他开始写回忆录,是能够真实展现自己的时候了。我也经常在体验,自己在努力做一个好的医生、心理治疗师、老师的过程中,在和患者、来访者、学员的互动过程中,自己内心满足的是什么。我还在路途上。
张海音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
推荐序四 FOREWORD
2016年初春,糖心理和中国心理学,都进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期。
那时,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心理学行业,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激荡。糖心理乘上了这波“互联网与心理学”交融的浪潮—借由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糖心理用视频直播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大量心理学专家直播。在高速发展期,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是:我们能为中国心理学行业做点什么?
局限于闭塞的传播环境,在此之前,中国心理学一直发展缓慢,与国际治疗理念交集甚少。眼下,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崛起,传播速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这一切,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