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6.02 6.8折 ¥ 6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汉语言学新视界》编委会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6535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2111385
上书时间2024-12-21
卷首语
建国70周年的2019年刚过去,2020年便欣欣然到来了。在新时期的大好形势下,学林出版社的年刊《汉语言学新视界》(2020)也及时与读者见面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至关重要的论断,值得引起我们每一个文化学者的反思。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自信当然要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说到底,文化自信就是要在国际上确立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话语权。毋庸讳言,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局限于西方文化的模式来看待问题,语言研究也是如此。从《马氏文通》开始,我们的汉语研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就是依赖西方语言的体系框架展开的,事实证明基于形态构建起来的西方语言体系框架不适合无形态的汉语,以至于我们始终难以建立起具有汉语特点的语言体系。令人欣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汉语学界开始立足汉语事实,将探索重点转到发现、揭示、提炼汉语特点,努力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汉语言学体系框架。这是可喜现象,也是汉语学者开始确立文化自信的具体表征。
本年刊(2020)遴选、收录了近两年(2018-2019)汉语研究中部分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专业论文,展示了近两年来汉语研究的态势和动向。诚如上文所述,这两年的汉语研究反映出一种显著趋势,即老中青三代学者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积极探索汉语特点,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具体阐述如下:
一、探索汉语研究方略
不同的语言既有底层共性,又有显著的体系个性,因此进行语言研究需要一种顶层设计的方略来驾驭,这种探索难度较大,因此研究成果也不多见。下面四篇论文都立足汉语事实,从不同的侧面探索了相关的汉语研究方略。
袁毓林的论文“为什么要给语言建造一座宫殿?”从符号系统的转喻本质探索语言学的过度附魅。作者受当代人本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家建造一座理念的宫殿,却住在茅屋里”等论断的启发,提出问题:“我们在茅屋里说话,为什么要为语言建造一座宫殿?”论文认为现代语言学竭力堆砌理论、大肆为语言修筑宫殿的附魅行为,主要归咎于两个教条:(1)意义的组合性原理,(2)句法-语义同态原理。诸如空语类或轻动词、语壳结构或DP结构等假设概念和相应的理论方案,莫不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个原理。但是,参照人类手势语的形式(结构)与意义(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转喻机制可以发现人类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转喻性的符号系统,其形式与意义之间未必具有完全的对应关系和可归约性。因此,不需要为它假设这么多的空语类或轻动词等隐变量,以及语壳结构或DP结构等看不见的句法结构。论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主张为语言祛魅,希望语言学研究能够让语言呈现出其本来的朴素面貌。
陆丙甫、应学凤的论文“人类信息处理能力限度对语言结构的基本制约”首先援引了心理语言学家Miller(1956)的观点指出: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人类语言信息处理的过程是“组块”(chunking),即将小单位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组成越来越大的结构单位。在此基础上论文讨论了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的常数,即“短时记忆限度七左右(7±2)”和“工作记忆限度四左右(4±2)”,强调其本质不仅仅是记忆的限度,而是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一般限度,包括次范畴分类的限度。然后论文集中讨论了这两个限度的关系,以及这两个限度所决定的人类语言句法结构的两个基本共性:人类语言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不会超过七个左右,其中决定结构模式的“模块成分”不会超过四个左右。在论述过程中,作者立足汉语事实,充分展示了此类跨语言的倾向性规律在汉语中的表现,及其对汉语结构的基本制约。
陈平的论文“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证据问题”指出:语法研究所用经验证据有三个主要来源:(1)自拟例证,(2)真实出现的语料(包括口语和书面语),(3)实验或调查结果。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黎锦熙1924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1950年代之前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论述的证据几乎全部是书面语材料,包括早期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作品,并大都标明出处,以示有书为证。从1955-1956年公布的普通话定义也可以看出,它代表了当时的共识。1960年代之后,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通过自拟获取例证的做法渐渐通行开来,更为重视口语,尤其是北京口语的研究,即使从书面语直接引用或改写的例句也可不必注明出处。这些变化反映了汉语语法研究者对自己语感的自信在不断增强,反映了现代汉语学界对于什么是合语法或不合语法的用法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也反映了现代汉语标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作者认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应该如何获取证据,涉及许多同现代汉语标准语的起源与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围绕如何看待作为语料的现代汉语标准语、口语和书面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自拟、利用真实语料以及实验/调查这三种获取证据的方式各自的特点。论文对此梳理了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指出了某些问题的症结所在。
史有为的论文“带调音节:解释汉语的一个出发点”指出:语言系统的各个主要部分之间应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程度高而明显,有的相关度低而不很清楚。作者强调,汉语语音与语法存在相关性。带调音节是汉语的特点,汉语在句法-构词法的同构、句法词类、词语韵律、诗词格律以及汉字类型等方面存在很明显的相关性。通过调查还发现带调音节与单音节语、语法手段、句首指称词地位等类型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汉语是其中*突出而典型的一种。由此证明,带调音节是解释汉语的一个出发点,在很多层面都具有一定的控制性。我们认为作者提出的结论是一种很有新意的汉语研究思路,值得汉语研究者重视。
二、提供汉语研究思路
鉴于传统汉语研究的历史局限,当前探索汉语个性特点,前提就要突破传统汉语研究的框架。古语云: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也就是说我们要用一种新的思路来重新审视汉语,继而发现汉语的个性特点。下面四篇论文即从不同的角度为揭示汉语个性特点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思路。
张伯江的论文“汉语句法中的框-棂关系”指出汉语的句法关系是篇章关系的凝结,并认为廖秋忠在篇章关系中确立的“框-棂”语义关系可以用来刻画汉语的句法关系。作者认为,传统上所谓的主谓谓语句、周遍性主语句、无定主语句、反身与相互代词句、名词作状语以及带“得”补语句等等,都存在着大的话题框架之下还存在小的次话题的现象,好比“框-棂”结构模式。汉语的句法关系是话题-说明关系,论元关系的有无在句分并不重要,话题的指称性以通指为本,而作为棂成分的次话题,其指称性倒是多种多样的。
张敏的论文“时间顺序原则与像似性的所指困境”旨在重审戴浩一 (1988)提出的时间顺序原则(PTS)。该原则简约地概括了汉语中大量被认为互不相干的语序表现,自提出之后即受到汉语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从认知功能角度研究汉语的趋势。作者认为,该原则之所以有重审的必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至今并末得到很好的解答。*,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什么会在显著大于其他许多语言的规模上受制于这一像似原则?第二,PTS在汉语里的作用范围和效度到底有多大?是否有例外?若有又见于何处?尽管学界对PTS已有各个角度的检讨,但相关研究并不充分,且存在不少理解和阐释的问题。第三,海内外学界对“像似性”概念的界定一直不明确,所指不明,作为像似原则的PTS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论文探索的重点在第二个问题。
方梅的论文“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指出:传统小说大多来自话本,而作为讲述底本,话本在叙述程式和叙述视角上具有显著的现场性特点。从话语行为角度看,表现为故事讲述与言者评价的交错;就叙述视角而言,表现为情节内人物视角与言者视角的交错。这种叙事传统对后代叙事语体的组织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认为其影响主要表现在:(1)叙事语篇中有大量的为构建现场效应所采用的互动性表达。(2)体现叙述视角的语言形式不仅包括人称选择、元话语词汇选择,还包括一些具有人际互动功能的构式。(3)无论是情节的开启和转换,还是话题的建立、延续和转换,以及讲述行为与评价行为的切换等篇章框架标记,都大量来自以无主语形式呈现的小句,如言说动词小句、视觉动词小句和认识义动词小句,这种弱化的小句甚至可以理解为动词本身的虚化。
刘丹青的论文“寄生范畴:源于语法库藏限制条件的语义范畴”指出:“寄生范畴“是在语言库藏类型学框架下库藏手段和语义范畴的一种非直接对应现象。由于表达甲范畴的库藏手段在使用中存在语义条件乙的限制,因此语义乙也在该手段中得到隐性表达,成为寄生于甲范畴的语义范畴。论文先简述古今汉语中的三个寄生范畴实例:(1)现代汉语复数标记“们”寄生范畴,(2)析取连词“或者”和“还是”寄生陈述-疑问的语气范畴,(3)先秦汉语情态动词“可”寄生表被动的态范畴。然后论文着重考察了在多种方式类副词、表时间起点的介词连词和相对时间域名词中寄生事态或时态范畴的情况。*后论文总结了寄生范畴区别于语法库藏的目标范畴的一些特点,并讨论了寄生范畴现象的理论意义和对语言库藏类型学的推动。
三、揭示汉语语法特点
在汉语语法的某个领域,立足汉语事实揭示汉语语法的特点,这是历来汉语研究的一个传统。新世纪以来这个传统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论文大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下面四篇论文分别选择不同的领域,立足汉语事实揭示了汉语语法的某些特点。
宋作艳的论文“名词转动词的语义基础”指出:名词转动词研究经历了从动词视角到名词视角的拓展,前者关注名词在动词的论元结构中担当什么论元角色,而后者关注动词在名词的物性结构中担当什么物性角色。论文探讨了引入名词视角的意义和两种视角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名词视角可以揭示什么样的名词易于转用为动词,也可以揭示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语义映射关系,尤其是事物功用与事件目的之间的互通性。两种视角互为补充,名转动是物性结构与论元结构互动的结果:动词化是物性结构驱动的,但哪个物性角色被激活以及如何实现为动词义受制于论元结构。
完权的论文“人称代词移指的互动与语用机制”指出:人称代词是广义移指词,指称对象随情境而变;甚至可偏离典型的指代对象,即狭义移指用法。论文借鉴认知语用学(Bara 2010、2017)的互动言语分析理念,解释人称代词广义移指与狭义移指的共同机制。作者认为,人称代词的基本语法意义是恒定不变的,如果意识到语言世界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则可以发现,移指意义是发话人和释话人在各自自然坐标系与话语坐标系的转移和联系中,运用各种直指机制而联合建构的语用解读。决定代词指称对象的是会话双方在不同指示坐标系中各自的参与者角色。
岳辉、吴恒的论文“保留宾语被动句允准的领属关系类型及认知分析”指出:生成语法认为被动句的谓语动词具有吸收论元的作用,因此被动句的谓语动词后一般不带宾语。但事实上汉语中却存在着大量被动句谓语带宾语的情况。通过语料考察可以发现,保留宾语被动句的原型表现为身体器官类领属关系,且此原型是直接受影响而不是间接受影响。作者认为,能进入保留宾语被动句的领属关系,需要满足推理可及性要求,即NP3在NP1的语义框架内;作为亲属类有生名词有一定的凸显性,因此不能构成合法的保留宾语被动句,但是可以通过对举或者关系从句降低凸显性,从而构成合法句式。
李劲荣的论文“汉语旁格宾语的实现机制及其语法后果”以“吃食堂”为例解释汉语非受事宾语构式的实现机制。作者指出,汉语学界早就注意到一种语言现象,就是汉语动词除了通常带受事宾语外,还能带非受事宾语,如“写黑板、吃大碗、打主力、听耳机、哭鼻子”等等。本文立足构式的及物性视角,以处所宾语为例讨论非受事成分做宾语现象。论文的主要观点是:动词的作用在于指示事件图景,处所成分做宾语是由构式决定的,构式的及物性特征要求其宾语成分必须凸显。这能证明宾语的性质是处所宾语而非受事宾语,也能证明构式的意义是如何浮现出来的,因为有一系列句法语义特征作为依据。作者认为该构式已有熟语化倾向,构式义是对某种行为方式的确认,表述的是特定“现象”而非具体“事例”。
四、关注历时汉语演变
汉语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汉语就是汉语历时发展的自然结果。自有文字以来,从先秦到汉魏,从唐宋到明清,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这就好比一棵大树,从它的横断面能清晰地看到从小到大的年轮圈,这就是一棵树的成长轨迹。因此汉语研究固然要关注现代汉语,还应该从汉语的历时发展来解释汉语演变的趋势,以及现代汉语中种种状态的历时缘由。下面四篇论文正是这样一个考察角度,值得引起汉语研究者们的关注。
吴福祥的论文“语义演变与主观化”指出:这些年来言语表述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是认知功能语言学界和历史语言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尤其在语法化和语义演变研究中,主观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和研究课题。论文从历史语言学角度讨论主观化与语义演变的关系及相关问题。作者认为:其一,主观化并非语义演变的机制,而只是语义演变的一种结果或类型;其二,主观化也不是语义演变的单向性过程,*多只是语义演变的一种倾向或趋势;其三,很多语义演变过程与主观化无涉,既非主观化亦非客观化。
蒋绍愚的论文“也谈文言和白话”指出: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这是讨论了很久的问题。虽然前辈学者都涉猎过这个问题,比如吕叔湘先生写过文章《文言和白话》,张中先生写过书《文言和白话》,但是有些问题还是不太清楚,所以作者要写这篇《也谈文言和白话》的文章。作者认为,文言和白话的区别,不在于是脱离口语还是接近口语,而在于文言使用的是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而白话使用的是近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作者还强调,现代汉语的书面语是白话,但文言在今天仍然需要,白话还需要发展和提高。
彭睿的论文“关于图式性构式历时扩展的理论思考”指出:近年来复合型图式性构式(complex and schematic construction)的历时演变逐渐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原因很清楚,这是因为是语法化研究的局限性导致学者们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图式性构式历时扩展是历时构式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的一些理论方法(如“构式化”理论)以统一的模式来概括不同类型构式历时演变的规律,而对诸如图式性构式历时扩展的理论问题关注不够。作者认为,图式性构式的历时扩展应当具有特定的机制和原则,当务之急是在调查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地总结这些普遍性规律。作者还强调,近年来以汉语为考察对象的相关研究很有价值,为图式性构式扩展普遍规律的归纳作出了理论贡献。
董秀芳、郝琦的论文“上古汉语一批代词形式的消失看汉语量化表达的变化”指出:古代汉语中有一批代词形式(包括否定性代词、无定代词等)后来消失了,如“莫、靡、罔、或”等。这些代词一个显著特征是都与量化表达有关,后来这些代词所表达的语义都要通过动词短语(“动词 名词性成分”,其中动词用“没有”或“有”)或限定词短语(“限定词 名词性成分”,其中限定词用“有的”或“有些”)来表达,即通过分析性的句法形式来表达。作者认为,这些代词形式的消失,反映了汉语的量化表达从以单语素代词为主到量化算子和描述性内容分立表达的变化过程,是汉语从综合到分析演变大趋势的一种表现。
五、解释韵律句法现象
由于汉字的表意特点,汉语的基本单元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导致汉语韵律极有个性,也极有规律,并与汉语句法形成了内在的互动关联。因此汉语韵律句法研究历来是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尤其对双音化形式及四字格表述,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下面两篇论文即对此展开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解释。
沈家煊的论文“说四言格”指出:缩放型的四言格是汉语骈偶性的体现,骈文对言来自生活、来自对话,是语言的本源,其特点是“把类似性添加在邻接性之上”。作者强调讲汉语语法,不仅要讲骈文对言,而且要先讲骈文对言,弄清它的性质和成因,不然是本末倒置。作者认为,从“大语法”着眼,四言格是汉语的语法形式,四言格式化是汉语的语法化。印欧语语法以主谓结构为主干,是以“续”为本;汉语大语法是以对言格式为主干,是以“对”为本。因此,对西方人来说主语接续谓语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才是完好的(well-formed);而对中国人来说“对着说”的对言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才制造意义(make sense),形式才是完好的,不对言无以明义完形。作者进一步解释:四言格之所以是“四”,是二二式,有两个相依相存的原因。一个是汉语每个字在形音义用上等价,一个是数字中唯有4这个数既是2 2又是2×2,两个原因结合满足对言、明义、完形的要求。论文还对汉语的互文、回文、顶真三种修辞现象重新加以审视和阐释,说明汉语的组织具有互文性、可回文性、顶真递系性等倾向性规律。
周韧的论文“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的双音节和四音节”认为过去的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主要的关注点在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分布对立上,实际上汉语中双音节和四音节之间也常常会引起句法分布上的差异。论文首先指出,汉语中存在着一级比双音节更高的韵律单位,这种韵律单位通常由四音节组成。然后论文通过讨论词缀对词干音节数目的要求、特定格式对音节数目的要求、语序调整和音节数目的关联三个方面,证实汉语韵律语法中存在着双音节成分和四音节成分的对立。论文还进一步讨论四音节成分在汉语韵律层级体系中的地位,说明在汉语韵律语法现象当中,常常展现音节计数的特点,因而无法直接套用音系短语和音系词等当代西方韵律音系学理论中的概念。
总体而言,新世纪以来汉语学界开始倡导突破西方语言理论的框架,重新审视汉语特点,建立汉语言学新体系,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觉醒,是学术自信的表现。不过,要真正突破传统观念并不容易,古语说: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沈家煊(2018)在第20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开幕辞中指出:理论创新不能简单地搬用国外的理论。吕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到了晚年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这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要进一步的突破印欧语的眼光。吕叔湘先生甚至号召,要大破特破,将句子、词、主语、动词这样一些基本概念,都要暂时抛弃,重新加以审视。如果按照吕叔湘先生的呼吁,传统范畴类都暂时抛弃了,那么适合汉语个性的范畴体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又如何去发现、概括这些范畴类,并设定合适的分类依据,给予合适的概念解释?那就有待于汉语学界的学者同仁共同努力,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了。
《汉语言学新视界》编委会
《汉语言学新视界 2020》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和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等语言学资料库,精选2018—2019年度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学论文17篇。在选录17篇论文的基础上,增加1篇卷首语,统摄全书。本书专注汉语言学研究,遴选上一年度业界重要优秀论文。本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四。(一)学术性: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金量;(二)前瞻性:引领当前汉语言学界研究主流;(三)原创性:开拓汉语言学研究领域,探索研究创新点;(四)本土化:立足汉语事实,彰显汉语特点。
《汉语言学新视界》编委会和作者团队包括江蓝生、蒋绍愚、刘丹青、沈家煊、袁毓林、吴为善等一线知名语言学家,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界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目 录
卷首语/1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证据问题/ 陈 平 6
从上古汉语一批代词形式的消失看汉语量化表达的变化/董秀芳 郝 琦 16
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方 梅 28
也谈文言和白话/蒋绍愚 39
汉语旁格宾语的实现机制及其语法后果——以“吃食堂”为例/李劲荣 51
寄生范畴:源于语法库藏限制条件的语义范畴/刘丹青 62
人类信息处理能力限度对语言结构的基本制约/陆丙甫 应学凤 75
关于图式性构式历时扩展的理论思考/彭 睿 84
说四言格/沈家煊 98
带调音节:解释汉语的一个出发点/史有为 112
名词转动词的语义基础——从动词视角到名词视角/宋作艳 129
人称代词移指的互动与语用机制/完 权 142
语义演变与主观化/吴福祥 151
为什么要给语言建造一座宫殿?——从符号系统的转喻本质看语言学的过度附魅/160
汉语句法中的框-棂关系 /张伯江 172
时间顺序原则与像似性的“所指困境/ 张 敏 180
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的双音节和四音节/周 韧 197
《汉语言学新视界》(2020年总第5期)收录、转载了近两年(2018—2019)汉语研究中部分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专业论文,共计17篇。《汉语言学新视界》遵循学术性、前瞻性、原创性、本土化的基本原则,以全国专业期刊发表的汉语研究论文为考察范围,经由学界专家的推荐,遴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论文加以转载,希冀对当前的汉语研究起到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由本书看来,这两年的汉语研究呈现出继往开来的新格局:资深专家纵论汉语研究方略,后辈学者展现学术传承实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