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内容 "前 言<br/>近年来,STEM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力推行跨学科综合教育的思想如和煦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br/>撰写一本真正的STEM教材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努力的方向之一。翻看5年来出版过的种种关于STEM教育的书籍,发现大多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而对老师如何教的内容涉及甚少,且内容太过粗疏,言不尽意之处甚多。于是我们研究团队扎根一线,围绕老师如何设计STEM活动,如何开展STEM教学,如何进行STEM教育研究做了很多的实践和研究,几乎所有的读书和写作都是围绕着完成一本较为理想的STEM老师指导用书进行的。<br/>STEM是一种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它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概念。如今各地都在争相开设STEM课程,是不是每个学校都适合、都有能力开展STEM教育?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教育力量,师资先行”,要发展STEM教育,优选的制约因素是没有足够的优秀老师。长期以来,分科教育越分越细,老师的专业越来越窄,而“综合”是STEM教育的根本特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STEM教育是机遇,更是全新的挑战。<br/>本书是试图在总结国内外丰富的STEM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符合中国本土STEM教学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全书内容共分为6章。<br/>章:什么是STEM教育<br/>在我国中小学积极推进STEM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先从概念上了解“STEM教育”究竟是什么,理清STEM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兴起的历史脉络,分析STEM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以及STEM教育在我国落地和发展的基础,等等。只有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STEM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精髓。在本章最后,我们甄选了一个基于STEM的教学案例,提前帮助读者整体感受STEM教育的核心思想。<br/>第2章:STEM教育的发展<br/>本章首先将全面呈现STEM教育在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多国中的政策引导和实施形式,详细介绍美国、芬兰、德国和日本4个国家的STEM教育典范项目。然后以国内STEM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计量、聚类分析等一系列科学量化的方法对国内STEM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进行分析。最后重点将研究对象聚焦在国内工程教育上,对其发展历程、研究热点的迁移与变化等进行数据统计及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反思我国STEM教育实践的薄弱环节,以及进行STEM教育实践之前我国学校教育具体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而能够准确回答STEM教育帮助我们解决或者缓解了哪些教育问题。在本章最后,我们呈现了一个玩具行业在STEM教育中的实践研究,帮助读者了解STEM教育具体的应用领域。<br/>第3章:STEM创新教学模式<br/>STEM教育与传统的知识点驱动的教学不同,它是真实情境下的学习、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面向高阶思维和不错技能的学习。它可以基于问题、项目,也可以基于设计,还可以基于团队合作。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学习STEM教育不是“仿其形”,而是“学其神”,如何转变老师的定式教学思维,在STEM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或科学探究,这无疑对我国传统课堂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章将根据STEM教育的内涵及核心素养,分析和论述适用于STEM教学的两种成熟并应用广泛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和工程设计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将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二者的优势融为一体,形成了“协作—探究”教学模式(CIL),进一步优化了STEM教学模式。<br/>第4章:STEM创新活动设计<br/>STEM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要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从我国中小学校在STEM教育方面开展的实践来看,主要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重视学科融合,尝试课程重构;第二,大量地引入、依托教育信息技术产品。如何在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大前提下,结合适用于STEM的教学模式进行案例的开发,将是本章重点讨论的内容。我们将延续第3章的思路,从PBL教学模式、工程设计教学模式及CIL教学模式提出STEM活动设计的操作程序,并在各类活动设计后附上甄选出的1~2个代表案例,如“净水大作战”“Building towards the Future”等。每个案例都附有详细的设计分析、操作流程及学习任务单,全方位地带领读者体验STEM教育在中小学课堂、大学课堂及科技馆教育活动中的实现方式,相信会给读者带来一次难忘的STEM之旅。<br/>第5章:STEM教学研究实践<br/>对于STEM教育而言,教学模式的探究也好,课程活动的开发也好,最终都要落地于课堂教学,从实践中去验证和更新旧理论,并从课堂信息和数据中归纳发展新学说。本章我们通过追溯教学研究的发展时期,论述适用于STEM教学研究的方法并提出科学的教学研究范式。然后回答如何科学、量化地检验教学效果的优劣,有哪些适用于STEM教学的评价手段,并分别呈现了两个STEM教学研究代表案例,即在小学开展的基于工程设计的创新教学研究与在大学开展的基于“协作—探究”的创新教学研究。本章将带领读者通过感受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来获得启发,从而自发地去探索融合学科的STEM教学研究实践新模式,这将对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开展STEM教育研究实践具有建设性的帮助。<br/>第6章:STEM教育的未来与展望<br/>从传统教学到STEM教学的转变所带来的将不仅是学校具体教学科目的变动,而且将是学校教育的教学模式、学校的育人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最后一章分为STEM教育前行之难、探索之路、理想之光三部分来论述,重点回答了未来STEM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广泛开展所面临的阻碍,STEM教育在VR、AR、大数据等当下社会和科技方面的融合和应用,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推动和践行STEM教育需要做的准备。<br/>STEM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智者的工作。本书的出版是想通过介绍我们开展的基于STEM的创新教学实践,把这些教育实践作为经过测试的典型案例推荐给读者,帮助从事STEM教育实践的一线老师学习怎样设计并实施基于STEM的教学,引导更多老师积极深入地开展STEM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总结与反思的习惯,促进老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优秀STEM教育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对各学校探索基于STEM的“教与学”的变革发挥促进作用,真正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同时引领广大老师走上研究之路,营造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也为研究STEM教育的专家学者提供参考,把实践问题提炼成科学研究问题进而转化为理论课题。<br/>本书的完成要特别感谢整个研究团队成员的积极贡献,感谢包昊罡、董丽娜、蒋梦璐、韩雪、郑婧等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感谢李小杉、董笑男、欧阳稷等为编辑本书所有内容所付出的辛劳,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了出版工作。<br/>本书受到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教学实践研究重点课题“STEM教育视角下中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ADA16038)的支持和资助。愿本书能成为STEM教育实践研究园地的一朵鲜花,我们期望“一花引来百花开”,迎来STEM教育课程改革、迎来我国教育生态更新、迎来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万紫千红的春天!<br/><br/>编 者 <br/>2019年元旦 <br/><br/>"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