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8.47 6.9折 69.9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志慧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584915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9元

货号1202594713

上书时间2024-09-30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魏志慧
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现为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及发展研究部、科研处副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会成.人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终身教育、信息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实证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
2004年到现在已发表近60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并曾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丛》《中外终身学习研究文丛》《世界远程教育经-典文丛》的策划、翻译和编辑工作。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好奇:普通高校教师慕课教学

二、关切: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三、探究:教师视角慕课教学研究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全书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教师知识发展新取向

一、实践性取向: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

二、整合性取向:技术情境下的PCK

三、协作性取向:拓展模式的兴起

第二节  TPACK发展

一、TPACK发展的整合观

二、TPACK发展的转化观

第三节  整合技术的教学实践与高校教师TPACK发展

一、慕课教学与高校教师TPACK发展

二、在线教学与高校教师TPACK发展

第四节  高校教师TPACK发展分析框架

一、TPACK框架各知识成分

二、TPACK要素

三、TPACK要素间关系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深度访谈

二、观察法和实物资料收集法

三、持续比较法

四、内容分析法

第四章  高校教师TPACK发展情境

第一节  受访教师基本情况

第二节  慕课设计与教学过程

一、慕课定位:从局部共享到面向大众

二、慕课设计:从依赖视频到设计活动

三、学习支持:从教师答疑到多方互动

四、组建团队:构建多种类型协作模式

第五章  Y老师:效果驱动的TPACK发展

第一节  慕课教学过程

一、明确的慕课教学效果需求

二、慕课教学:从依赖视频到营造氛围

三、混合教学:基于慕课自主和协作学习

第二节  建构与发展TPACK

一、成分发展:通过同事获得TK和T

二、要素发展: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渐进式发展

三、要素间关系发展:教学策略与有关学生的知识、课程知识之间的关系最紧密

第三节  教学研究推动TPACK发展

第六章  C老师:设计驱动的TPACK发展

第一节  慕课教学过程

一、结缘慕课:从慕课学习者到慕课教学者

二、慕课教学:设计学习步骤并提供基本支持

三、混合教学:学生更多地应用技术进行学习

第二节  建构与发展TPACK

一、慕课学习:TK尚未影响PCK

二、成分发展:通过培训获得TK和T

三、要素发展: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发展最明显

四、要素间关系发展:课程知识与教学策略、评估知识之间的关系最紧密

第三节  外在支持与个人反思相结合

一、学校的推动和支持

二、平台的教学设计支持

三、教学团队的协作

四、不断反思与研究

第七章  HY老师:扩散驱动的TPACK发展

第一节  慕课教学过程

一、慕课设计:沿用已有在线课程

二、学习支持:建构在线探究社区

三、团队建设:不断完善

第二节  TPACK迁移与发展

一、要素发展:KoS发展明显

二、要素间关系发展:各要素间的连接得到加强

第八章  高校教师TPACK发展的跨案例分析

第一节  TPACK要素发展

一、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发展最明显

二、整合技术的评估知识:方式多元化和内容深入化

三、有关学生的知识:开始关注学习者特征及其学习

四、课程知识:增强课程应用性

五、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统领观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应用能力

第二节  TPACK要素间关系的发展

一、有关学生的知识与其他要素间的关系发展明显

二、课程知识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

第三节  TPACK发展过程

一、TPACK发展路径

二、核心驱动因素

三、多种发展途径

第九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一、慕课教学可明显推动高校教师TPACK知识成分发展

二、慕课教学可推动高校教师TPACK要素及要素间关系发展

三、高校教师TPACK发展的特征与共性

第二节  建议

一、推动高校教师TPACK要素及要素间关系持续发展

二、形成技术支持师生共生发展的学习文化

三、构建立体化的支持体系

第三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局限

附录一  受访教师基本情况

附录二  编码示例

附录三  “高校教师慕课教学经历”访谈提纲

附录四  内容表征模板

后记

内容摘要
“互联网+”时代,每位高校教师面临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发展教学知识的现实问题。因此,本书扎根我国本土实践,结合教师实践性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将TPACK知识成分和构成要素两种研究路径相结合,深化了对TPACK内涵和价值的认识,并基于翔实的案例建构高校教师TPACK发展路径和发展机制,揭示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TPACK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书可帮助教育研究者增进对TPACK内涵、价值和发展的认识;帮助高校教师有效地应对“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建构系统化TPACK;帮助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教学发展中心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创新提供系统化、专业化支持。

主编推荐
21世纪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新的取向?
面对日益丰富和复杂的技术情境,高校教师该如何应对?
本书扎根中国本土实践,并基于前沿理论,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现状和机制,在教育理论层面和教育实践层面给出了答案。
1.在教育理论层面,本书将TPACK知识成分和构成要素两种研究思路径相结合,深化了对TPACK内涵和价值的认识,并建构形成高校教师TPACK发展路径,揭示了技术情境下高校教师TPACK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在教育实践层面,本书汇聚和提炼了高校教师有关慕课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并通过案例呈现了高校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TPACK的发展机制。

媒体评论
本书揭示了慕课教学中高校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和发展途径的多样性,对读者理解高校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创新的态度、过程和挑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的范例。
——陈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大数据研究院院长

人工智能时代,每位高校教师面临着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教学经验并发展教学学术这一严峻挑战,而这一重大课题在国内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我的博士生魏志慧女士怀着学术的热忱和执着的追求,以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高校教师在慕课建设过程中融入了技术的教学能力的形成机制,丰富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认知和实践探索。相信本书对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和教师自身发展均富有启发性。
—— 黄健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管理者发展与培训中心主任

一直以来,大家认为信息技术将以“技术”的形态改变教学,所以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共同的努力,很好遗憾的是“教学技术”的丰富,似乎并没有带来“教学品质”的提升,反倒是让教师们对信息技术本身更加懊恼。魏志慧博士在本书中沿袭舒尔曼教授提出的PCK(学科教学知识)的知识路径,采用质性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式来推进TAPCK的研究,为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来转化教学知识提供了清晰的要素和可行的路径,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在情感上更加亲切,在理解上更加深刻,在表达上更加生动。从外在于自身的技术获得路径,到内在于自身的知识重构路径,会让高校教师不再觉得教学只是一种工匠活,更是一门实实在在的教学学术活动,相信借助于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很好地完成这个转变,帮助高校教师处理好教学技术与内容、读书与教书、学术与育人的关系。
——周彬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本书用细腻入微的质性研究,透过严密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通过对20多位慕课教师的深度访谈和3位教师的案例研究,揭开了数字时代教师知识发展的“秘密”。这是一本一线教师和教师教育研究者会喜欢的好书。
—— 焦建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志慧是我远在上海的“闺蜜”和合作人。从在上海交通大学见面开始,我们俩一直在携手成长。岁月如梭,多年以后,我们依然在学术领域前进且不改初心。她是让我佩服的女性之一,一边积极发展着《开放教育研究》,一边认真地读博、写论文。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始终是一个研究热点。虽然很多高校在制作慕课,系统性的研究却很好少。志慧的这本书及时地弥补了这一空缺,并对TPACK模型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做了深入的研究。这是一本既创新又接地气的书,一定会给广大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带来诸多启发。
——王敏娟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学习设计与技术系教授

高校教师醉心于探索世界万物的奥秘,然而,很多时候唯独忽略了对自身的研究。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正面临重大教学范式的转型,如何认识、理解高校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其需求亟待研究。本书以TPACK为分析框架,对高校教师的慕课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其结论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高校教师研究的空白,更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实践提供诸多有意义的参考。作为从2012年起参与教师教学发展一线工作的教师,我很好欣喜地期待该书的出版。
——丁妍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

与魏志慧博士结缘于慕课,她的远程开放教育情怀和对学术研究的执着精神令人印象深刻。该书对新时代教师知识发展研究领域有重要的贡献和较强的指引作用。读完这本书,特别激动!我从事在线教育近20年,一直在寻找这种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密码”,这本书让人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推荐给老师们。
——韩艳辉 
国家开放大学副教授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