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1.76
7.2折
¥
5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96102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790755
上书时间2024-09-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费孝通
江苏吴江人,有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写下数百万字的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博士师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先生并在其指导下,结合对开玄弓村的调研,完成毕业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是靠前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1979年,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着手重建中国社会学,被称为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
1980年,被靠前应用人类学会授予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
1981年11月,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社会学优选奖项——赫胥黎奖章。
1982年12月,被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
1988年,获“不列颠大英百科全书”奖。
目录
导读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著者前言
序
致谢
章 前言
第二章 调查区域
1 . 调查区域的界定
2 . 地理状况
3 . 经济背景
4 . 村庄
5 . 村里的人
6 . 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理由
第三章 家
1 . 家,扩大的家庭
2.“ 香火”绵续
3 . 人口控制
4 . 父母和子女
5 . 教育
6 . 婚姻
7 . 家中的儿媳妇
8 . 表亲婚姻与“小媳妇”
第四章 财产与继承
1 . 所有权
2 . 家产
3 . 财产的传递
4 . 继承对婚姻和继嗣的影响
5 . 赡养的义务
6 . 新的继承法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扩展
1 . 父系亲属关系的扩展
2 . 母系亲属关系的扩展
3 . 名义上的收养
4 . 村庄的亲属关系基础
第六章 户与村
1 . 户
2 . 邻里
3 . 宗教和娱乐团体
4 . 村政府
5 . 保甲——强加的行政体制
第七章 生活
1 . 文化对于消费的控制
2 . 住房
3 . 运输
4 . 衣着
5 . 营养
6 . 娱乐
7 . 礼仪开支
8 . 正常生活的最低开支
第八章 职业分化
1 . 农业——基本职业
2 . 专门职业
3 . 渔业
第九章 劳作日程
1 . 计时系统
2 . 三种历法
3 . 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时间表
第十章 农业
1 . 农田安排
2 . 种稻
3 . 科学与巫术
4 . 劳动组织
第十一章 土地的占有
1 . 湖泊、河流及道路
2 . 农田的所有权
3 . 雇农及小土地出租
4 . 不在地主制
5 . 完全所有制
6 . 继承与农业
第十二章 蚕丝业
1 . 变迁过程图解
2 . 促进工业变迁的条件
3 . 变革的力量及其意图
4 . 当地对变革的支持
5 . 养蚕的改革计划
6 . 合作工厂
7 . 政府的支持
8 . 改革中的困难
9 . 对亲属关系的影响
第十三章 养羊与贩卖
第十四章 贸易
1 . 交换方式
2 . 内外购销
3 . 小贩
4 . 零售店
5 . 航船,消费者的购买代理人
6 . 航船,生产者的销售代理人
7 . 其他收集方式
8 . 贸易区域和集镇
9 . 销售与生产
第十五章 资金
1 . 积蓄与亏空
2 . 互助会
3 . 航船,信贷代理人
4 . 高利贷
5 . 信贷合作社
第十六章 中国的土地问题
附录 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译者说明
延伸阅读
重访江村 其一
重访江村 其二
三访江村
内容摘要
《江村经济》一书是费孝通先生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先生的指导之下,结合自己对江苏吴江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博士毕业论文。英文原版出版于1939年,后引进中国被译为《江村经济》。这本书出版以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是靠前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来写中国,结合丰富的数字和图表,真实还原了中国农村的情況。书中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这种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是对宏观问题研究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几十年过去,书中描写的情况在现今的农村社会依然存在,解决问题的路径也可以从书中寻得。
主编推荐
《江村经济》一书是费孝通先生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先生的指导之下,结合自己对江苏吴江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博士毕业论文。英文原版出版于1939年,后引进中国被译为《江村经济》。这本书出版以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是靠前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来写中国,结合丰富的数字和图表,真实还原了中国农村的情況。几十年过去,书中描写的情况在现今的农村社会依然存在,解决问题的路径也可以从书中寻得。
《江村经济》(珍藏插图版)一书由费老后人直接授权,书中加入费老珍藏老照片,并由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倾情领读,以期带领读者重新发现经典的意义与价值。“这本书一直到1986 年才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它被看成是人类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作。不过,它的经济学意义从未被发现。
精彩内容
著者前言
本书是1939年英国Routledge书局出版我所写Peasant Life in China一书的中译本,原书扉页有《江村经济》中文书名,今译本即沿用此名。这书的翻译工作原应由我自己动笔,但在该书有条件翻译时,我一直忙于其它事务,无暇及此。今由戴可景同志译出,无任感激。应译者要求,我在书前说一说这书写作和翻译的经过。
这本书的写成可说是并非出于著者有意栽培的结果,而是由于一联串的客观的偶然因素促成的。话要从1935年我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时说起。我毕业后由该校社会学及人类学系推荐,取得该校公费留学资格。按惯例应于该年暑假出国,但出于指导我研究工作的导师史禄国教授的主张,在出国前应到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调查一年,因偕前妻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该年冬,在瑶山里迷路失事,妻亡我伤。经医治后,我于翌年暑期返乡休息,准备出国。在此期间,我接受家姊费达生的建议,去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参观访问,她在该村帮助农民建立的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我被这个合作社所吸引,在该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在出国前夕才离开该村。这次调查并不是有计划的,是出于受到了当时社会新事物的启迪而产生的自发行动。
我去英国,乘坐一艘意大利的邮轮“白公爵”,从上海到威尼斯航程要两个多星期。我在船上无事,趁我记忆犹新,把开弦弓调查的资料整理成篇,并为该村提了个学名叫“江村”。到了英国,进入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最初见到该系教授(Reader)雷蒙德·弗思(Raymond Firth)博士,他负责指导我选择论文题目。我原来打算以“花篮瑶社会组织”作底子编写论文。随后我谈到曾在江村进行过调查,他看了我已经整理出来的材料,主张编写“江村经济”这篇论文。不久,该系教授布·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从美国讲学返英,我向他汇报了江村调查经过和内容,他决定直接指导我编写这篇论文的工作。该论文中主要的几章都在他主持的有名的“今天的人类学”讨论班上宣读、讨论、修改、重写过的。1938年春季,我申请论文答辩,通过后,由伦敦大学授予我博士学位。博士证明书上所标明的论文题目是:“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
论文通过的那天晚上,由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把这篇论文介绍给Routledge书局出版。书局编辑阅后建议书名改为《中国农民的生活》。我看过该书清样后,离英返国,已是1938年的初秋。我记得,由于在轮船上得到广州沦陷的信息,所以临时决定在西贡登陆,直奔云南、昆明。到了云南,不久就开始我的内地农村调查。
该书是1939年出版的,其时欧洲已发生战事。全球战乱连年,我已把这书置之脑后。我仿佛记得直到战后我回到清华园,才接到书店寄给我的这本书。当时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时局紧张,我哪里有闲情来想到翻译此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参加民族调查工作,此书的译事提不到日程上来。1956年英伦老同学格迪斯(W. R. Geddes)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参加该国文化代表团访华,得到的同意,访问了江村。他引起了我重访江村的兴趣。翌年成行,在调查工作进行过程中,有事返京,适逢“反右斗争”。在《新观察》发表的《重访江村》连载报告尚未结束,我已遭殃及,被错划“右派”。在被批判中,即使这本书并未译成中文发行,它还是作为一项“流毒深远”的“罪证”。
“”后期,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有西方学者来华访问,从他们的口上,我才知道,该书已重印了三次。在许多大学的人类学课程中把它列为必读参考书。还有不少现已成名的人类学者告诉我,这本书启发了他们研究人类学和研究中国社会的兴趣。我当时不免担心,深恐其“流毒”太广,增加我的“罪行”。这种历史条件排除了翻译该书的可能性。
这一页历史终于翻过去了。1981年我得到老师雷蒙德·弗思的来信,他告诉我,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将在1981年授我赫胥黎奖章。这是这门学科中最高的荣誉。他并说《中国农民的生活》又重印发行,建议我在接受奖章时要宣读的论文,最好是叙述江村在四十多年中的变化。我因此又到江村进行了短期的访问,写了《三访江村》这篇文章。
从伦敦回国,我又回江村继续我的农村调查。1982年就从江村作为起点“更上一层楼”开始研究作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从吴江县各镇入手,逐步扩大研究范围,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个市。1984年又扩大到苏北及南京、镇江两市。小城镇的研究,从我个人来说是江村研究的继续。在这段工作中,我已感到有需要把《江村经济》翻译出来给一起调查的同仁们作参考之用,而且江苏人民出版社已约定出版这个译本。但是我自己这几年恢复了学术活动,任务较重,实在抽不出时间和精力来做这项翻译工作。所以只能委托戴可景同志代劳。她在1984年就已经完成译稿,又请潘乃穆同志校阅过一遍。她把译稿交给了我,搁在我书架上,一搁几乎有一年。我应该对译者表示歉意。
屈指一算,离我最初在江村调查时,明年是整整半个世纪了。我自幸在今生能看到这项偶然形成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国际上的承认,又在国内恢复了名誉。另一方面,经过这将近五十年的阅历,自己对这本早年的著作,总觉得有许多不能惬意之处。作为我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脚印,自当珍惜,作为国家社会历史的一些历史记录,固然也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我既然还活着,而且尚能工作,自觉有责任再把江村在这半个世纪里的变化写下来,作这本书的续编,并当尽力把这段时期自身的长进来补足早年的不足。因而,我决定和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合作进行为期两年的江村再调查,编写一本《江村五十年》。在准备这项研究计划时,我才挤出时间,把译稿重读了一遍,做了些必要的修正后,交付出版。至于它的续编在两年之后是否能出世,目前还是难于预知之事,但是我自己是有决心去完成这个自己给自己规定的任务。
以上是本书中译本诞生的经过,就以此作为前言,写在译本的前面。
费孝通
1985年4月15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