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3.16 5.0折 ¥ 86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杨小微等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35940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6元
货号1202895749
上书时间2024-09-25
导言:为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审议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仁川召开峰会,发布了题为“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这个行动框架勾勒了2015年后十五年的全球教育发展蓝图,并提供了宏观方向和战略布局。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再到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从女童、男童到青少年,再到成年人甚至所有学习者;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再到小岛屿国家甚至不发达国家,《教育2030行动框架》都给予了关注。
从改革开放我国重启“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到1983年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我国教育实现了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到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角色转变。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设为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国家逐渐明晰了教育现代化的愿景与目标。从中共十九大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谋篇布局,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主题式纲领性文件的发布,国家分时段、按类型勾画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出台后,教育 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数次提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指出“编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实际行动”。“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安排,参照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国家现代化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中考虑我国教育定位。”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的确定,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为依据,体现的是国情;与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呼应,体现的是世情。对接2030,主题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接2035,主题则是教育现代化。时间节点从2030变为2035,体现了不同主题的对接与转换,更体现了主题转换后的互渗与融合。教育现代化主题侧重空间的布局,可持续发展主题强调时间上的延续。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教育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传统上延续下来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制度规范、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行为等,逐渐形成新的教育形态及其现代性特征的过程,这是一个渐变的“化”的过程。这种“化”,从维度上看,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运行中;从层次上看,体现在深层的内在性的思想观念或精神、中间层的规范性的制度体系,以及表层的物质条件、装备和技术中。也就是说,教育现代化体现为一种空间式的存在,且渗透于一切教育活动领域。
作为一种人类普遍认同的意识和一种全球关心的实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一术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其所关注的是一种知识课程和理论的分析与建构;二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是将教育作为一种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三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即指教育自身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横断面,是现代化的教育;教育现代化的纵断面,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两者是一种时空上交融的关系,却又各自有所侧重。现代化的教育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这些观念未尝不是对多元、和谐、共生和永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怎样的教育现代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首先,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是属于人的,其终目标是人的现代化,即形成人的现代品格,培育出能自主、愿合作、善思考、勇创新的时代新人;而不是一种只追求速度、规模甚至政绩的教育。其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是绿色的、生态的、环境友好的,而不是一种误导下一代把人生当作一条唯有竞争才有出路的跑道、只顾眼前“达标”一味“透支”未来的短视的教育。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是开放的、融通中外的,而不是故步自封、闭目塞听的;它要融合古今中外教育的精华、不断开创未来,培育出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且能担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我国教育2030年发展目标及推进战略研究”的终结性成果之一。我们深知,教育发展目标与战略研究,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课题组付出很大努力其实也只探寻了其“冰山一角”,当然,在得到这“一角”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不少的启示。
启示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深刻体现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尽管教育发展目标与战略研究这一工程是系统而浩大的,但蕴含其中的特征和规律是可以窥探一二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与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教育在回应这些领域的诉求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变革过程、产出成果和影响力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培育社会各条战线所需人才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关联的紧密程度及影响力实现程度,与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及战略调整等息息相关。我们无论是在透析文献、设立研究内容板块以及分派子课题任务时,还是在为国家撰写政策建议、帮助地方进行五年规划决策以及提炼本课题研究成果时,都会聚焦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交集”来深刻领会两者的内在关联,进而探寻中国教育优质发展的可行之路。
启示之二:2030与2035两个时间节点意味着两个主题的交融。
2030或2035,是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这两个时间节点不普通,而是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当然还有教育学和未来学的意蕴。尽管2030和2035分别代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现代化两个不同的主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所幸我们找到了这两个时间节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那就是:我们所要的教育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我们所要的可持续发展,是内含教育现代化意蕴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对经典现代化中主体性和理性的深刻反思,才产生了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从资源、环境及生态学领域延伸到经济学领域乃至全社会及多学科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全球共识,也从理性意义的时间维度上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两个主题的“合流”,为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推进,注入了美妙的、交替反复的“二重主旋律”。
启示之三:重大课题的研究进程是理论与实践深度关联与互动的过程。
多少年来,尽管我们一直处在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密切合作和深度互动的过程中,早已习惯了与他们并肩作战,但这一次课题研究的经历仍然让我和我的团队深刻感受到理论与实践深度互动的必要与可能。本课题研究历时5年,有多所高校的教育学研究者、多个地区数十乃至上百所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我们的师生团队参与这个项目。中小学、大学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各有不同的职责、使命和工作轨迹,这也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质。但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课堂上,无论是线下的大会与论坛,还是线上的交流与研讨,抑或是一次次地走村串户、调查寻访,我都能时时感受到身处理论与实践两条战线的人,总是能在言谈话语、举手投足的瞬间心意相通。我想,这一定是因为我们有藏于心间的共识与共情,这种共识与共情,全系于对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憧憬。我们总是希冀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中形成“理论—实践—政策”之间的良性循环,共同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而这样的合作与互动若能持续,则未来可期。
《目标与战略: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在深入解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深厚内涵的基础上,深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思想与理论,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背景及前期经验出发,结合研究团队与国内教育现代化样本区/样本校的长期合作实践及反思,参照世界范围内大国教育发展战略定位及相关经验,重点透析中国教育2030年发展目标及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全面战略,聚焦东中西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战略运作的相关主题,精选苏浙沪皖渝等区域教育发展目标及战略研究的典型案例,呈现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旨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动局面,同时从促进与保障的视角探讨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制度、政策与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后从建设教育强国、实现科教兴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眼光展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图景。
杨小微,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评价等。
导言:为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编 愿景与战略
章 2030年中国教育发展愿景与目标透析
一、 背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教育2030行动框架》指引
(一) 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的背景
(二)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教育在其中的地位
(三) 《教育2030行动框架》解读
二、 意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展愿景及目标的价值论
(一) 意义解读
(二) 理念解读
(三) 目标解读
(四) 战略任务解读
三、 前提:我国人口变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
(一) 人口政策驱动和人口普查结果的教育影响
(二) 城镇化进程及城市发展下的教育目标定位
(三) 经济发展新阶段、新目标对教育发展的目标决策的诉求
(四) 科技创新发展对教育战略目标决策的影响
四、 方法:未来学、预测学方法及大数据分析的应用
(一) 教育未来学与教育预测方法
(二) 目标研究的方法与工具
(三) 战略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二章 世界范围内大国教育发展战略定位及启示
一、 面向未来的世界大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概览
(一) 让优先的教育助推国家的发展
(二) 欧美等发达国家:教育强国
(三) 战后赶超国家:教育立国和教育超前发展
(四) 发展中国家: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强国
二、 大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取向异同与定位分析
(一) 共性:优先、公平、质量、开放和信息化
(二) 个性:基于共性的国别特色
(三) 定位分析:质量与效率并存、个人与社会兼顾
三、 大国经验启示下我国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决策
(一) “教育强国”愿景须由“高质量战略”来付诸实践
(二) 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须在理念上融通、行动上一致
(三) 战略定位在内外关系上须审时度势、调适应变
(四) 参照借鉴共同经验的同时兼顾差异化、特色化战略思路
四、 基于文献计量的教育发展战略图谱分析
(一) 外文文献分析部分
(二) 中文文献分析部分
第三章 中国教育现代化推进的战略背景及基本经验
一、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背景
二、 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 “以评促建”,自上而下推动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
(二) “示范区引领”:为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行探路
(三) “信息化拉动”,教育现代化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赋能
(四) “第三方介入”,涌现于基层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活力
(五) 城乡一体化: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教育优质而公平的发展
三、 分区、分步、统筹、系统推进的实施路径
第二编 区域教育发展
第四章 东部:扬长率先式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推进战略
一、 极具示范引领效应的上海教育发展目标与推进战略
(一) “新优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二) “管办评分离”的尝试与探索
(三) “委托管理”的实行与推动
(四) 国际大规模测评的参与与应用
二、 先行先试的浙江教育发展目标与推进战略
(一) 有力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二) 着眼“共同富裕”推动教育改革示范区建设
(三) 在共享理念下探寻集团化办学路径
三、 以教育强省的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与示范区战略
(一) 完善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体系
(二)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 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
第五章 中西部地区后发赶超式教育发展目标定位与推进战略
一、 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战略决策的诉求
(一) 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东部的差距所在
(二) 旨在缩小差距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诉求
(三) 回应社会发展之教育诉求的战略决策思路
二、 后发赶超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主题与目标定位
(一)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中西部后发赶超式战略主题
(二)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选择不同的发展目标与战略
(三) 中西部教育发展后发赶超探索的实践案例
三、 中西部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路径
(一) 一地一案:探索区域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西部路径
(二) 一校一策:课程教学现代化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三) 规划引路:建设中部地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
第六章 县市区层面:基于规划的地方教育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 战略背景:建设教育强国有赖于中央和地方的协力
(一) 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须得到地方的响应与落实
(二) 地方推进国家战略须对教育发展环境做深入的研判
(三) 地方政府和学校组织要依据环境研判确立战略决策思路
二、 战略规划: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目标、任务和项目
(一) 战略主题: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 对国家教育战略的响应
(三) 对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回应
(四) 对同类地区的参照与借鉴
(五) 对基层学校的引领与支持
(六) 对历史基础的观照与凝练
(七) 对未来形势的预判与前瞻
三、 战略实施:为国家战略寻找地方路径、创新地方经验
(一) 地方教育战略的解码与执行
(二) 如何为国家教育战略寻找地方路径
(三) 如何在响应国家战略、实施地方战略过程中创新地方经验
第三编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第七章 各级教育发展的目标与战略
一、 全纳平等视域下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与战略
(一) 政策背景
(二) 发展目标
(三) 发展现状
(四) 推进战略
二、 优质均衡理念下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目标与战略
(一)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演进脉络与基本经验
(二)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及破解之策
(三) 基础教育面向2030年的发展愿景与目标定位
(四)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走向与战略选择
三、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下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战略
(一)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二)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面向2030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战略
第八章 各类教育发展的目标与战略
一、 产业现代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
(一) 战略背景
(二) 战略目标
(三) 战略选择
二、 融合理念下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与战略
(一) 战略背景
(二) 战略目标
(三) 战略选择
三、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民办教育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 政策要求
(二) 目标定位
(三) 战略选择与实施路径
第四编 政策与技术保障
第九章 2030年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决策与实施的制度保障
一、 不同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监测评估制度建设
(一) “以评促建”的发展导向: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制度改革
(二) 指标优化与督导创新:成都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制度建设
二、 不同类型不同学段教育现代化发展监测评估制度建设
(一) 重视优质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估制度建设
(二) 关注均衡而多样化发展的高中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估制度建设
(三) 多元多维立体化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估制度建设
(四) 凸显类型特征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估制度建设
(五)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现代化评价标准研究
三、 与区域和学校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工具研发与试用
(一) 明确不同教育政策工具的类型及特征
(二) 挖掘与区域和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工具的可能
(三) 有效避免政策工具选择的问题与“雷区”
第十章 2030年我国教育发展战略推进的信息技术保障
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一) 课堂教学的关键性问题尚未解决,但方向已然清晰
(二) 教育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尚存的问题
(三) 学习流程再造是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二、 教育发展区域战略的信息技术保障
(一)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梳理
(二) 教育发展区域战略的信息技术保障策略选择
(三) 教育发展区域战略信息技术保障策略的效益评估
三、 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信息技术保障
(一) 全面规划、体系化建设与梯度推进策略
(二) 单点突破,以点带面策略
(三) 基于区情、打破区隔的合纵连横策略
(四) 在面向未来的实践中探寻更多更有效的智能化策略
结语: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 2030年,中国教育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图景
二、 学校,以什么样的方式眺望未来
三、 课程改革怎样面向2030来一次再出发
后记
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钥匙。
《目标与战略: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是国家社科基金2017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我国教育2030年发展目标及推进战略研究”的终结性成果。基于课题研究的学术写作使本书具备了如下主要特色:在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两大主题之间探寻内在一致并保持必要的张力;坚守本土创新并吸纳域外经验以实现有机融通;响应国家战略且关注地方特色战略以实现整体推进;兼顾东部扬长率先与中西部后发赶超并寄望于共同卓越;注重战略规划及其实施又高度重视制度和技术保障;既有扎根本土的坚持性又有擘画未来的想象力。
目标与战略 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
全新广州
¥ 37.66
目标与战略 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
全新北京
¥ 40.92
目标与战略——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
全新广州
¥ 56.17
目标与战略——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
全新广州
¥ 35.66
目标与战略——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
全新广州
¥ 35.66
目标与战略——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
全新广州
¥ 37.66
目标与战略 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
全新北京
¥ 38.92
目标与战略: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
全新成都
¥ 53.07
目标与战略: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
全新南昌
¥ 51.57
目标与战略——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
全新广州
¥ 59.7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