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福利服务 理论与实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老人福利服务 理论与实务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94.36 6.4折 148 全新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燕祯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853206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48元

货号1201733580

上书时间2024-09-19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篇老人福利概论


章变动中的老人问题003


节发达国家人口老化的趋势005


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婴儿潮人口进入老人潮的新挑战008


第三节高龄化与少子化问题009


第四节联合国的老人纲领011


第五节老人生活需求与福利012


第六节面对人口老化应有的积极准备014


第七节助人专业:老人社会工作的兴起018


附录11主要国家/地区历年的平均寿命023


第二章中国台湾地区老人问题与老人福利025


节中国台湾地区人口结构和平均寿命的变动趋势027


第二节人口老化带来的政治、社会、经济问题031


第三节老人福利需求和服务输送033


第四节老人社会价值观的转变036


第五节老人福利服务的内涵037


第六节中国台湾地区老人福利服务的实施现状038


第七节老人照护产业的兴起040


附录21中国台湾地区老人福利有关规定的发展历史045


附录22中国台湾地区老人福利的措施047


第二篇老化相关理论与老人身心发展


第三章成功老化055


节何谓“老化”057


第二节正常老化的过程062


第三节成功老化的基础模式067


第四节老年生活品质测量072


第四章老年人的生理发展079


节符合生理老化的标准特性081


第二节生理老化的六大理论082


第三节老年人的生理发展与改变085


第四节老年人的生理衰退104


第五章老人的心理社会发展111


节老年社会化理论113


第二节老人的心理社会发展117


第三节老人人格和社会适应119


第四节老人常见的心理疾病121


第五节老人与宠物的心理依附关系134


附录51中国台湾地区社区失智症人口推计数140


附录52CDR临床失智评分量表141


附录53中国台湾地区失智症协会提出十大警讯143


第六章老人常见的身心疾病和依附需求145


节认识老人的慢性疾病147


第二节老人常见的慢性疾病类型150


……


内容摘要
老人福利服务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焦点,也是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流。《老人福利服务:理论与实务》将累积十多年老人福利和服务工作,及老人机构经营管理之实务经验转为文字,作有系统的整理与介绍,以理论为经、实务为纬,理论和实务并用。本书分为五篇十六章,每篇均附有中国台湾地区的个案和实例,对于教授老人问题或福利服务的老师、学生和实务工作者而言,是一本能全盘认识中国文化下的老人问题与老人福利服务的重要书籍,极具高度的参考价值。

主编推荐
《老人福利服务:理论与实务》系“华人社会工作丛书”重要单品,丛书主编为王思斌、曾华源,执行主编沈黎。本从书系“十三五”上海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和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本丛书汇聚和延揽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等地区华人社会工作学术界知名专家学者,出版兼具靠前视野和本土情怀的社会工作专业图书,基本覆盖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主要领域,以期推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实务、政策、教育扎根进深,服务国家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和重大战略推进。

精彩内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生问题、社会治理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社会工作作为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其基本生活困难、走出困境,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进步的专业学科,其快速和稳步发展显得十分重要。《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中央十九部委也制定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此外,在政府、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与解决上述问题的迫切性和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的结合还不到位。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基本理念、工作方法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带有它产生于其中的社会结构的印记。在改革开放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要发展社会工作事业,需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优秀成果,走专业化之路。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在此过程中照搬西方社会工作的既有成果有时并不恰当,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是如果说来自西方的社会工作需要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解决问题的具体环境,则是没有那么多争论的。来自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工作方法必须在中国能落地,能与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相契合,这是问题的关键。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笔者曾经讨论过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也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几种路径: ,研究西方社会工作与中国国情的不相容之处,删去不适宜的部分,再应用于中国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第二,对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促进国际社会工作经验与本土社会工作的比较和碰撞;第三,分析两种社会工作之异同,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强化它们之间的亲和性;第四,在此基础上从事社会工作实践,扩大两者之间的相容性,以实现优势互补。在上述可能的实践中,笔者还提出过一种看法: 本土社会工作学者在其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一方面,他们熟悉产生于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他们长期生活于非西方社会之中,对何种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本地问题的解决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能够进行选择性“过滤”。回到当下我国社会工作的现实处境。虽然大陆的社会工作学科重建已有30年,但是在学术研究、经验总结、理论反思方面还相对滞后。相比之下,我国港台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较早,实践比较充分。在来自西方的理论与本地实践的磨合互动中,一些学者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经验模式、知识积累,这对同具华人社会文化的大陆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华人社会工作丛书”的重要初衷。本丛书选择工作生活于世界各地(主要是欧美和我国港台地区)的资深华人社会工作学者的有分量的著述加以印行,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能缩短大陆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也有利于向读者提供一个参照——这些优秀的学者是怎样在专业化与本土化之间进行思考的。当然,这些学者工作、研究和进行专业实践的背景与大陆地区也不相同,政治制度、社会体制、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工作制度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因此对他们的理论、观点我们也不能照抄照搬。如果大陆读者能在这些华人学者的理论、经验与自己面对的现实之间进行比较、思考和反思,有了新见解,那就真正从深层次上达到出版本丛书的目的了。说不定这会对华人社会工作乃至世界社会工作的发展有所贡献。但愿如此。??老人福利服务推荐序推荐序我们对老年人的关心一向以家庭为主要照顾场所,几乎全由子女一肩扛起照顾年老父母的责任。然而,面对急速高龄化的趋势,加上社会的变迁,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照顾长者的责任已不是子女一肩所能负担的,尤其在传统孝道文化下,照顾老人的压力已令子女倍感沉重。因此,认识老人、关怀老人已成为先进国家共同的趋势。我国台湾地区过去对老人问题的认识多以西方国家的知识为基础,并将引进翻译后的书籍作为大学相关科系的教材,少有从中国文化和台湾本土出发的老人福利教科书,因而其对老人问题的探讨也就无法深入到社会的真实生活中。因此,几年前陈燕祯愿意从这个角度出发,撰写一本具本土意义的老人福利书籍,可以说是相当令人期待的一件事。果不其然,在版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之后,这本书有了进一步更新改版的机会。这也为这本书的重要性写下了最好的注脚。陈燕祯曾长期服务于台湾社政单位及老人机构,取得博士学位后执教玄奘、元智、育达等大学相关系所,其博士论文也在探讨具有百年历史的本土老人福利机构——仁济院。这样的背景的确能让陈燕祯将本土经验融入西方理论中,并进而建构台湾地区的老人福利服务。而在写作的取材过程中,陈燕祯除以理论为经、实务为纬外,还广纳海峡两岸暨香港老人问题的相关信息为其所用。本书不但是一本好教材,更是社工和产业界的重要资料,具有很大价值,故本人为之序,更期待各界的采用与指教。古允文于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老人福利服务: 理论与实务再版序前言我国台湾地区的人口结构,已由二战后的“婴儿潮”转变为目前的“老人潮”,老人人口数量和速度的增加成为社会福利研究的显学,老人社会服务的相关产业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主流。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老年期是最长的阶段,从65岁到100岁以上都是老年期,因此老人的需求和问题也最复杂,异质性也比较高,但只要了解他们,并能因势利导,老年族群将成为高龄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现代老人的生活模式已和从前大不相同,他们对老化的相关问题更加重视,并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有所规划,希望能让自己健康老化、活跃老化,过上自主、充实且有尊严的老年生活。因此,提供老人福利的工作人员,必须对老化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给老年人提供完善的福利服务。故作者再版本书的动机,除了长期关心老人福利工作外,更期待通过本书的再版,将自己所观察到的问题抛砖引玉,让关心老人福利的先进学者、专家、师长、社会工作者、学生和产业界等有更多讨论,希望读者通过对本书的研读,让社会各界对老化和老人问题有更多的认识: 只有重视老人的需求,才能对老人福利的提供有更积极的投入。老人福利要探讨的议题相当多,但限于篇幅,本书分为五篇十六章。篇为老人福利概论,首先探讨变动中的老人问题,再聚焦台湾老人问题与老人福利。第二篇为老化相关理论和老人身心发展的介绍,包括如何成功老化、老人生理发展、老人心理社会发展、老人常见身心疾病和需求。第三篇为老人与社会,以老人医疗、经济、社会参与、休闲教育、年金、居住安养等重要结构问题为主。第四篇为老人照顾和福利服务,包括老人长期照顾者的压力与调适、老人社区照顾与社会资源、老人保护、老人福利机构的管理与评鉴。第五篇介绍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大陆的老人福利,作为近年来关心海峡两岸及香港老人福利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和老人事业经营管理者,笔者力图使自己对同属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老人问题和老人福利的发展有更多的认识。本书能够再版也历经了四年的时间,这一路走来要感谢很多人的相助。首先感谢许多采用本书的师长和学者,因为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通过你们传递知识的力量,老人福利才能逐渐扎根,老人服务的专业工作才能越来越被社会重视;也要感谢帮忙提供香港地区社会福利相关信息的徐永德博士和大陆老人福利的丁华博士,因为你们的帮忙,本书才能呈现海峡两岸暨香港老人福利服务的现况比较;还要感谢帮我在本书进行漫画插图、增加本书活泼性的资深社工林哲丰先生,他在中国台湾地区漫画界和日本雕刻界都是享有盛名的。此外,要感谢长期以来一直支持我的恩师——台湾大学社工系古允文教授,是您一直给我出版本书的动力和鼓励;也要感谢我的工作团队——陈虹瑾、林紫菱、陈丽萍、吴雅芬、梁映君、黄美 ??氻' 、赖玮玲、古玲华、陈雅琳、许涵茹等多位研究助理的协助,因为有你们的耐心、毅力,才能应对克服出书的琐碎工作;感谢昀敏社工督导和文满社工督导提供的案例讨论,还有许多社会福利机构和产业界好友提供的宝贵建议和照片等资料。最后,要感谢双叶书廊罗曼瑄小姐的协助,以及育达科大的同事和家人的全力支持。陈燕祯于苗栗育达科技大学健康照顾社会工作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生问题、社会治理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社会工作作为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其基本生活困难、走出困境,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进步的专业学科,其快速和稳步发展显得十分重要。《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中央十九部委也制定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此外,在政府、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与解决上述问题的迫切性和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的结合还不到位。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基本理念、工作方法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带有它产生于其中的社会结构的印记。在改革开放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要发展社会工作事业,需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优秀成果,走专业化之路。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在此过程中照搬西方社会工作的既有成果有时并不恰当,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是如果说来自西方的社会工作需要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解决问题的具体环境,则是没有那么多争论的。来自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工作方法必须在中国能落地,能与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相契合,这是问题的关键。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笔者曾经讨论过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也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几种路径: ,研究西方社会工作与中国国情的不相容之处,删去不适宜的部分,再应用于中国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第二,对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促进国际社会工作经验与本土社会工作的比较和碰撞;第三,分析两种社会工作之异同,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强化它们之间的亲和性;第四,在此基础上从事社会工作实践,扩大两者之间的相容性,以实现优势互补。在上述可能的实践中,笔者还提出过一种看法: 本土社会工作学者在其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一方面,他们熟悉产生于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他们长期生活于非西方社会之中,对何种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本地问题的解决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能够进行选择性“过滤”。回到当下我国社会工作的现实处境。虽然大陆的社会工作学科重建已有30年,但是在学术研究、经验总结、理论反思方面还相对滞后。相比之下,我国港台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较早,实践比较充分。在来自西方的理论与本地实践的磨合互动中,一些学者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经验模式、知识积累,这对同具华人社会文化的大陆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华人社会工作丛书”的重要初衷。本丛书选择工作生活于世界各地(主要是欧美和我国港台地区)的资深华人社会工作学者的有分量的著述加以印行,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能缩短大陆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也有利于向读者提供一个参照——这些优秀的学者是怎样在专业化与本土化之间进行思考的。当然,这些学者工作、研究和进行专业实践的背景与大陆地区也不相同,政治制度、社会体制、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工作制度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因此对他们的理论、观点我们也不能照抄照搬。如果大陆读者能在这些华人学者的理论、经验与自己面对的现实之间进行比较、思考和反思,有了新见解,那就真正从深层次上达到出版本丛书的目的了。说不定这会对华人社会工作乃至世界社会工作的发展有所贡献。但愿如此。??老人福利服务推荐序推荐序我们对老年人的关心一向以家庭为主要照顾场所,几乎全由子女一肩扛起照顾年老父母的责任。然而,面对急速高龄化的趋势,加上社会的变迁,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照顾长者的责任已不是子女一肩所能负担的,尤其在传统孝道文化下,照顾老人的压力已令子女倍感沉重。因此,认识老人、关怀老人已成为先进国家共同的趋势。我国台湾地区过去对老人问题的认识多以西方国家的知识为基础,并将引进翻译后的书籍作为大学相关科系的教材,少有从中国文化和台湾本土出发的老人福利教科书,因而其对老人问题的探讨也就无法深入到社会的真实生活中。因此,几年前陈燕祯愿意从这个角度出发,撰写一本具本土意义的老人福利书籍,可以说是相当令人期待的一件事。果不其然,在版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之后,这本书有了进一步更新改版的机会。这也为这本书的重要性写下了最好的注脚。陈燕祯曾长期服务于台湾社政单位及老人机构,取得博士学位后执教玄奘、元智、育达等大学相关系所,其博士论文也在探讨具有百年历史的本土老人福利机构——仁济院。这样的背景的确能让陈燕祯将本土经验融入西方理论中,并进而建构台湾地区的老人福利服务。而在写作的取材过程中,陈燕祯除以理论为经、实务为纬外,还广纳海峡两岸暨香港老人问题的相关信息为其所用。本书不但是一本好教材,更是社工和产业界的重要资料,具有很大价值,故本人为之序,更期待各界的采用与指教。古允文于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老人福利服务: 理论与实务再版序前言我国台湾地区的人口结构,已由二战后的“婴儿潮”转变为目前的“老人潮”,老人人口数量和速度的增加成为社会福利研究的显学,老人社会服务的相关产业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主流。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老年期是最长的阶段,从65岁到100岁以上都是老年期,因此老人的需求和问题也最复杂,异质性也比较高,但只要了解他们,并能因势利导,老年族群将成为高龄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现代老人的生活模式已和从前大不相同,他们对老化的相关问题更加重视,并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有所规划,希望能让自己健康老化、活跃老化,过上自主、充实且有尊严的老年生活。因此,提供老人福利的工作人员,必须对老化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给老年人提供完善的福利服务。故作者再版本书的动机,除了长期关心老人福利工作外,更期待通过本书的再版,将自己所观察到的问题抛砖引玉,让关心老人福利的先进学者、专家、师长、社会工作者、学生和产业界等有更多讨论,希望读者通过对本书的研读,让社会各界对老化和老人问题有更多的认识: 只有重视老人的需求,才能对老人福利的提供有更积极的投入。老人福利要探讨的议题相当多,但限于篇幅,本书分为五篇十六章。篇为老人福利概论,首先探讨变动中的老人问题,再聚焦台湾老人问题与老人福利。第二篇为老化相关理论和老人身心发展的介绍,包括如何成功老化、老人生理发展、老人心理社会发展、老人常见身心疾病和需求。第三篇为老人与社会,以老人医疗、经济、社会参与、休闲教育、年金、居住安养等重要结构问题为主。第四篇为老人照顾和福利服务,包括老人长期照顾者的压力与调适、老人社区照顾与社会资源、老人保护、老人福利机构的管理与评鉴。第五篇介绍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大陆的老人福利,作为近年来关心海峡两岸及香港老人福利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和老人事业经营管理者,笔者力图使自己对同属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老人问题和老人福利的发展有更多的认识。本书能够再版也历经了四年的时间,这一路走来要感谢很多人的相助。首先感谢许多采用本书的师长和学者,因为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通过你们传递知识的力量,老人福利才能逐渐扎根,老人服务的专业工作才能越来越被社会重视;也要感谢帮忙提供香港地区社会福利相关信息的徐永德博士和大陆老人福利的丁华博士,因为你们的帮忙,本书才能呈现海峡两岸暨香港老人福利服务的现况比较;还要感谢帮我在本书进行漫画插图、增加本书活泼性的资深社工林哲丰先生,他在中国台湾地区漫画界和日本雕刻界都是享有盛名的。此外,要感谢长期以来一直支持我的恩师——台湾大学社工系古允文教授,是您一直给我出版本书的动力和鼓励;也要感谢我的工作团队——陈虹瑾、林紫菱、陈丽萍、吴雅芬、梁映君、黄美 ??氻' 、赖玮玲、古玲华、陈雅琳、许涵茹等多位研究助理的协助,因为有你们的耐心、毅力,才能应对克服出书的琐碎工作;感谢昀敏社工督导和文满社工督导提供的案例讨论,还有许多社会福利机构和产业界好友提供的宝贵建议和照片等资料。最后,要感谢双叶书廊罗曼瑄小姐的协助,以及育达科大的同事和家人的全力支持。陈燕祯于苗栗育达科技大学健康照顾社会工作学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