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长镜头·铺路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时代长镜头·铺路石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7.69 6.6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涛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606367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2043250

上书时间2024-09-06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大时代,小人物

我常常在想,个体与时代相遇,会发生什么,又会留下什么。

时代是一场大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或轻或重。有人拨弄着时代的浪花,乘势而为,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有人拼命地活着,尝试在历史大幕上投下些许残影。每个人的故事不尽相

同,但都无比真实。那些让人泪流满面的叙事,无一不是对真实的真诚演绎。因为,没有比真实更让人动心的故事。

立足人物,走近时代,一个绕不开的认识命题就是历史及其叙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关于历史的叙事?进一步说,小人物的故事和命运,是否被讲述者置于正当的历史位置上?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一部分人告诉另一部分人过去发生了

什么。“一部分人”是谁,“另一部分人”又是谁,通过何种方式“告诉”对方,这已经超越了简单意义上的信息传播命题,而是在回应更大的“历史叙事”问题。历史叙事的常规操作是,首先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确立重大事件、重大议题、重大人物,然后在时间维度上发现、建立,甚至重构它们之间的逻辑勾连,使其成为一种相对封闭的叙事。

为什么关注小人物的微观记忆?因为我们致力于打开历史叙事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打捞通往历史话语的另一种“言说方式”。必须承认的是,记忆是对宏大历史叙事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它赋予坚硬而冰冷的历史一定的温度和细节。当历史超越了纯粹的“话语”维度,获得“人”的视角和叙事,这样的历史才是丰满的,冒着“热气”的。

与此同时,记忆虽然微弱,缺少逻辑,却保存了历史叙事所不具备的“另一副面孔”。相对于历史叙事所提供的理性、结构性、逻辑性和总体性,普通人物的微观记忆是感性、碎片化、非连续性的,其与生俱来的属性就是对逻辑和话语的拒绝。打捞那些被主流叙事忘却的微观记忆,有助于我们建立一种高贵的反思框架,从微观命运中审视历史的话语及其合法性,进而与宏大话语保持一定的公共距离。所谓的历史担当,恰恰来自于我们对历史及其叙事的完整认识。

因此,历史叙事与微观记忆的“相遇”,可以是一种携手共进的状态与过程。贾平凹说:“你在写一个人的故事的时候,这个人的命运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某一点交叉,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时代的命运在某一点契合交集了,你把这一点写出来,那么你写的虽然是个人的故事,而你也就写出了社会的时代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伟大的故事。”

五年前,我们穿越十年中国,记录时代的瞬间,出版了两本学生新闻采写作品集《100 个人眼中的中国十年·记录》和《100 个人眼中的中国十年·行走》。这是不同于主流媒体的另一种叙事,一百多篇文章,无不聚焦“大时代,小人物”这一主题,思考个体与时代的相遇“方式”。五年来,风云变幻,宏大议题接连上演——2015 年抗战胜利70 周年,2016 年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2017 年香港回归20 周年,2018 年改革开放40 周年,2019 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我们昂首迈入了又一个“大时代”。过去有太多值得感慨的故事,而我们依旧相信,*真实、*有力量的中国故事,岂能绕开人的命运?个体的故事和命运里,保留了关于时代的所有注解。

一位老人,从普通农民到全旗*位“万元户”,在时代浪潮中,千难万险,又柳暗花明。

一个农村孩子闯出山林,当上令人称羡的医生。殊不知,他是在强辐射的伤害下坚持着日复一日的手术,而其收入远比不上这份付出,有时候还要面临患者的不理解。

一个缅甸姑娘,偶然接触了汉语,却单纯地因为热爱而放弃上大学、当工程师的机会,来到中国求学,立志从事汉语教育。

农民、医生、学生,都不过是你我身边的小人物,却又都带着大时代的烙印。小人物的切身经历,才是时代*真实的反映。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或许能拼出一幅更完整的时代图景。

冯骥才说,以我的感受,大人物的经历不管多么跌宕起伏,也不能和小百姓相比。大人物的问题总容易解决,小百姓们如果没碰对了人,碰巧了机会,也许很难遇到命运的晴天。

2019 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一个时代的流金岁月在这一刻彰显。我们自豪地回望过去,始终没有忘记“大时代,小人物”这一主题。多年来,我一直教授《新闻采写》课程,我和学生们努力走进小人物的生命,聆听他们的故事,尝试为百年后的中国留下一些真实的往事、一群可爱的面孔、一段宝贵的史料。

于是,我带着学生反复打磨,屡次修改,*终呈现给读者《风雨路》《铺路石》《浮生掠影》《烟火人家》《新青年》五册新闻采写作品集,命名为“时代长镜头”系列。我们的思路非常清晰,即寻找个体命运与时代脉搏之间的共振,并通过“长镜头”的方式,将这种共振状态完整地纪录下来。

长镜头在电影中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即用单个长时间拍摄的镜头而非切换的镜头来进行表达。连续的时空中,长镜头聚焦、定格,喜怒哀乐、世间百态、人间烟火,刹那永驻,沉在历史的长河中。斑驳光影掠过,我们试图留住片刻。对于时代变化的展现,我想,让更多小人物出现在镜头里,就如同把被遗忘的碎片放回到时代的拼图中,呈现出时代的细微之处。

我们期望,在这里,你能看到社会百态、风雨人生。在这里,时空交织,瞬间即是永恒。在这里,看见瞬间,理解中国。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刘禹锡笔下的山景之美,来自山村人家的劳动之美。《烟火人家》一册记录的正是这样一群为未来奋斗和坚守的人, 分为“恒”“守”“归”“根”四部分。一位突发摄影记者把自己比喻为空降兵,一个电话指哪奔哪,曾雪夜追车,曾走入汶川,曾逼近日本福岛,只为记录和展示真实。一个农村青年早年漂泊,*后选择回到乡村当教师,是转折,也是人生归宿,更是一辈子的责任。两位印尼华侨年少时不约而同地回国,投身祖国建设,只为那颗赤子之心。怀揣相同梦想的两人渐渐走到一起,成了眷属,携手共见证祖国的发展。两人初心未改,终收获了当下的安逸幸福。

但努力拼搏的过程往往是不平静的。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涌来,小人物浮浮沉沉,顺流而下。在这些漂浮的人生中,我们摘取了努力适应潮流、拼命向前游动的故事,分为“磨”“炼”“绽”“放”四部分,收录在《浮生掠影》中。改革开放潮流中,一个来自小山村的青年顺流南下到深圳打拼,从当工人到卖猪肉再到边卖猪肉边打零工,一心想在深圳买下一套房,成为真正的深圳人。1977 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另一位农村人盼来了出头之日,殊不知这条路走得格外曲折,所幸*终也遂了改变命运的愿望。

回顾这一路,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时代的发展不总是一帆风顺,小人物的或悲或喜是他们的,也是时代的。段段前进路上的挣扎、坎坷、曲折被收录在《风雨路》中。有一群人,他们想要把家安在城市,但又深知自己的根在农村,一直在往返,渐渐迷失,留不下,也回不去。有一群人,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但问题说来就来,也不知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造物弄人,有的人选择随时代浪潮走,有的人则坚持走自己的路。这些磕磕绊绊的人生故事分别以“田园将芜胡不归”“山重水复疑无路”“千磨万击还坚劲”三个篇章在《风雨路》中呈现,以窥见和反思时代前进中的问题。

风雨不停,但还好有默默奉献、甘当铺路石的一群人在为时代的未来铺设一条康庄大道。诗人左河水如此描写铺路石:“许身路径亦凌空,烈日冰霜伴夏冬。承踩扛压迎送乐,为因大众赴前程。”他们或在用一生守

护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开荒拓土,或在基层岗位上奋斗拼搏,不为人所熟知,却用心血和汗水为中国发展打下

了坚实基桩。这样的故事被集结在《铺路石》一册中,该册包括“时间走过”“扬起风帆”“跌宕起伏”“栉风沐雨”“生生不息”五部分。

凡为过往,皆为序章。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计划未来,而那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正是新潮流的起点。因为钟情于表演,她不甘受限于家庭条件,在网红圈努力开创自己的道路;因为执着于独立调查,他蜗居于7 平方米的家,艰难经营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因为痴迷于摇滚,他不愿囿于安逸的生活,拿起鼓槌奏起独一无二的人生曲。《新青年》中这样的青年人物比比皆是,他们躁动不安的心既为时代所形塑,也推动着时代的前进。该册包含“时间的沙”“上帝的门”“心里的锁”“船上的人”四个篇章,叩问心灵,寻找梦想。

在时代的巨浪中,小人物浮浮沉沉,或拥有美好回忆,或留下遍体鳞伤的痛苦,但他们的故事都印证着社会浪潮的翻滚、岁月流过的痕迹。闭上双眼,过往的时光一幕幕闪现于脑海,缝合起来便是人生的片段。拿起笔,鲜活的故事一段段跃然纸上,收录成书便是时代的缩影。

70 年,有人沉默,咬牙在绝境中披荆斩棘;有人坚忍,负重在潮流中奋力前行;有人勇敢,迎变在迷雾中努力探索;有人智慧,借机在变革中脱胎换骨……

道不尽人间烟火,数不清浮生掠影。“时代长镜头”系列丛书的出炉,离不开多年来参与稿件编辑和校对的学生们,他们是朱思敏、刘倩欣、蔡楚萍、许诗颖、关星杨、邹露、金雅如、赵媛媛、卢琳绵、连紫嫣、陈雪仪、郭美婷、董欣迪、梁思华。

时代长镜头里,记录着“大时代,小人物”的风雨人生。70 年,我们带上厚重的过去,朝着梦想再出发。

往事,再回首;烟火,是人家。

是为序。
【书摘与插画】
潮汕建筑守护者

1950 年,在汕头市区至平路与永平路的交叉路口,一栋圆弧形大楼里响起了一阵掌声。公元感光材料厂,这个被誉为“中国感光工业摇篮”的地方,在那一刻孕育出了新中国*张原始氯素照相纸。

蔡海松的家就在公元感光材料厂附近的永东街上,便利的地理位置在蔡家兄弟——蔡海松和蔡焕松心里,播下了摄影的种子。长大成人后,当哥哥如愿走上专业摄影的道路时,蔡海松却阴差阳错

地从事了建筑行业,然而,摄影并没有消失在他的生命中,而是与建筑交织在一起,成为他一生中*重要的脉络。 它们都是宝

1989 年,在南昌驻点了5 年的蔡海松回到了汕头。他讶异地发现,正在经历改革开放的汕头老市区,已经不是他童年记忆里的“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除了杉排路和永泰路那一段,其他的都破落成危房了”。

潮汕地区处于“省尾国角”之地,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映射到建筑上,便是风格独特的民居。因宗族观念较强,潮汕人多数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而村里的房子大多都是依照宗族风水及美学观念建成,发扬了汉堂遗风,十分精致独特。

“‘四点金’的平面格局是以方形为基础的九宫格形式,形成‘囲’形中心对称格局,在这个基础上,减少前进就是‘下山虎’,纵向扩展是‘三座落’,横向扩展是‘五间过’,左右加二条厝巷从

厝是‘二落二从厝’,规模较大的有‘驷马拖车’‘百鸟朝凤’。这些由中央、中轴四处铺开、左右对称、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建筑布局,体现了藏风聚气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潮汕地区一直以来倡导的‘提倡中庸,讲究平和中正,崇尚仁、礼完美统一’的正统的儒家思想。”生于斯长于斯,年近花甲的蔡海松,谈起潮汕建筑时眼里仍然焕发着光芒。“可是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人都要

发展,要赚钱,大家不懂这些老厝的好,不懂它们都是宝啊。”蔡海松眼里的光暗了下去,“我是做建筑的,看到好好的房子有的长满青苔,有的窗户不知被谁拆走,有的门框长满蛀虫,我怎么能不心

痛?别的我做不了,我就想着用相机把这些房子拍下来,留作资料,不能让他们就那么消失掉。”

这一拍就拍了27 年。

 
 
 
 

商品简介

《中国故事:铺路石》来自一群保留、传承中华传统手艺的手工艺人,在新中国蓬勃发展期间,他们坚守自己的手艺,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做好文化普及的同时,有效提升中华文化高度。书中借助人物故事,反映中华民俗事项,让读者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审美情绪、生活习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作者简介

刘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传播、视觉修辞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入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目前兼任《中国教育报》专栏作者,作品两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目录

Chapter Ⅰ时间走过/ 001

潮汕建筑守护者/ 003

我是天生讲古的好声音/ 009

广绣大师的“平凡之路”/ 018

不一般的传承/ 028

一纱一线,缠绕过往与未来/ 037

咸水歌,声依旧/ 046

放映人的银幕之外/ 057

Chapter Ⅱ扬起风帆/ 063

二十余载的坚持与守望/ 065

甘肃天水村里出了个“马桶先生”/ 072

发廊里的小生意,大生活/ 083

褪不去的服装/ 093

在诗意中奋斗的商人/ 101

与保险同发展/ 109

皮带老板的三十年/ 117

Chapter Ⅲ跌宕起伏/ 125

制衣的消逝/ 127

小镇青年“致富梦”/ 134

事业还是家庭,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 141

商海孤舟/ 147

电子城里的“商人”/ 154

Chapter Ⅳ栉风沐雨/ 161

离开小渔村的三十六年/ 163

中年“归零”/ 171

女儿的助推器/ 178

虎门二十五年/ 189

小镇的家具厂/ 199

39 岁,回到起点/ 212 Chapter Ⅴ生生不息/ 221

酒香不怕巷子深/ 223

十年煮出的一锅“风景饭”/ 229

缘与愿/ 236

投身教育十余载,桃李芬芳小县城/ 243

平地起高楼,荒地育野花/ 253
【前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