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思政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思政版)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8.21 7.7折 49.8 全新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子超,邓爱民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95594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1202983887

上书时间2024-06-22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子超,女,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院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国家公派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在《人民日报》《中国软科学》等报纸和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 邓爱民,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旅游研究院院长、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全国首批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全国首批样板党支部书记。湖北省名师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湖北师德标兵。兼任国家一流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智库专家,文化和旅游部智库专家;湖北省旅游发展决策咨询委员,湖北省重点学科旅游管理带头人,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文旅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旅游规划人才。出版专著16部、重量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奖6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持各级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课题200余项。

目录
第一章绪论/001

一、旅游文化的界定/001

二、思政视野下的旅游文化/003

三、学习旅游文化的意义/006

第二章山岳旅游文化/008

第一节山岳旅游的文化精神与政治功能/008

一、缘起与概念/010

二、文化精神/012

三、政治功能/014

第二节山岳旅游资源/015

一、山水兼备的自然景观/016

二、气象季节高质量环境形成的自然景观/019

三、名胜古迹、工程、建筑组成的人文景观/020

四、体育休闲、民俗文化旅游景观/021

第三节山岳旅游审美文化/022

一、山岳旅游的哲学与艺术审美原理/022

二、通用山岳资源旅游审美视角/024

三、中国古代典型山岳审美思想/026

第三章河流水乡旅游文化/037

第一节河流水乡概述/038

一、定义与特征/038

二、水文化概说/042

三、水与旅游活动/044

第二节河流水乡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功能/046

一、河流旅游资源主要案例及功能/046

二、水乡旅游资源主要案例/049

三、环水景观、河畔与湿地主要案例的旅游文化/052

第三节河流水乡旅游审美文化/054

一、水的审美哲学/054

二、有关水的旅游审美文化/055

第四章城市与建筑旅游文化/063

第一节城市旅游文化/064

一、城市旅游形象/064

二、城市文脉/065

三、城市文化地标/067

第二节建筑旅游文化/069

一、中国建筑文化的哲学思想/069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073

三、中西建筑文化的对比/078

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化/088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089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要/089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092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故事/096

一、口头传承类非遗案例及其旅游文化/096

二、节庆类非遗案例里的中国元素与中国文化/098

第三节瓷器文化、昆曲艺术与旅游/101

一、瓷器文化与景德镇旅游/101

二、昆曲艺术发展与旅游/104

第四节歌舞、绘画的旅游文化/108

一、歌舞类非遗的旅游文化/108

二、绘画类非遗的旅游文化/110

第六章乡村旅游文化/114

第一节乡村旅游文化概述/115

一、乡村文化/115

二、乡村旅游/115

第二节乡村旅游文化的特质/117

一、自然性和质朴性/117

二、渗透性和产业性/117

三、原真性和乡土性/117

四、脆弱性与合一性/118

五、体验性和参与性/118

第三节乡村旅游文化的现状与开发思路/119

一、乡村旅游文化的现状/119

二、乡村旅游文化的传承思路/120

三、乡村旅游文化的开发路径/120

第四节中国的乡村旅游文化典型案例/125

一、西递、宏村/125

二、婺源乡村旅游/126

三、甲居藏寨文化旅游发展案例/129

第七章红色旅游文化/138

第一节红色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功能/139

一、红色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缘起/139

二、红色旅游文化的特质/142

第二节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保护与传承/144

一、红色文化的旅游开发模式/144

二、红色文化在旅游中的开发原则/148

三、红色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保护与传承/149

第三节红色旅游文化典型案例——延安/152

一、延安红色旅游资源概况/152

二、延安红色旅游文化开发和保护现状/152

三、延安红色旅游文化的价值/154

四、延安红色旅游文化开发、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155

第八章研学旅行文化/161

第一节研学旅行概述/162

一、研学旅行的定义及相关概念/162

二、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163

三、研学旅行的属性/165

四、研学旅行的文化特质及意义/166

五、发展研学旅行的原则和方法/168

第二节城市、故居、红色基地研学旅行文化/172

一、名人故里的研学旅行文化/172

二、红色基地的研学旅行文化/174

三、博物馆、工作坊的研学旅行文化/175

四、工业实践基地的研究旅游文化/179

第三节乡村与田野研学文化/180

一、自然资源的研学旅行文化/180

二、农田、茶园的研学旅行文化/182

三、考古基地的研学旅行文化/184

第九章“一带一路”与中国旅游文化/190

第一节“一带一路”倡议与旅游文化概述/191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起源、意义与动态/191

二、旅游与文明互鉴/195

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旅游合作模式/199

第二节中国旅游文化与“一带一路”/202

一、中国文化的特质与对外交流路径/202

二、中国沿线省市的旅游文化与“一带一路”/206

内容摘要
文化为旅游活动注入了灵魂,旅游的起源、演变和发展无不充盈着文化的力量。发展和研究旅游文化,是我们国家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路径。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编者长期从事旅游文化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经验,对中国的旅游文化进行了梳理、归纳和解读。主要包括中国旅游文化的界定、思政视野下的旅游文化、山岳旅游文化、河流水乡旅游文化、城市与建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研学旅游文化、“一带一路”与中国旅游文化等内容。

主编推荐
本教材围绕中国旅游文化主旨,与传统旅游文化类教材不同,融入了大量思政元素,根据“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要求,对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的内容进行全面介绍,同时结合旅游热点方向,如研学旅行,红色旅游,一带一路旅游文化等对新时期中国旅游文化进行新的解读,有一定创新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