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剂化学及工艺学(第2版)/冯亚青
  • 助剂化学及工艺学(第2版)/冯亚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助剂化学及工艺学(第2版)/冯亚青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2.94 7.7折 69 全新

库存7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亚青,陈立功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28956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1201935898

上书时间2024-06-20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1  绪论
  1.1  助剂的概念
  1.2  助剂的特点
  1.3  助剂的分类
    1.3.1  按应用对象分类
    1.3.2  按使用范围分类
    1.3.3  按作用功能分类
  1.4  如何选用助剂
    1.4.1  助剂与制品的配伍性
    1.4.2  助剂的耐久性
  1.5  助剂工业的国内外状况及发展动态
    1.5.1  国内外助剂工业状况
    1.5.2  助剂的发展趋势
  1.6  本书讨论范围
  参考文献
2  增塑剂
  2.1  增塑剂
    2.1.1  增塑剂的定义
    2.1.2  增塑剂的分类
    2.1.3  增塑剂的性能要求
    2.1.4  增塑剂的工业概况及国内外生产现状
  2.2  增塑机理
    2.2.1  范德华力
    2.2.2  氢键
    2.2.3  结晶
  2.3  增塑剂的化学及工艺
    2.3.1  邻苯二甲酸酯
    2.3.2  脂肪族二元酸酯
    2.3.3  磷酸酯
    2.3.4  环氧化物
    2.3.5  多元醇酯
    2.3.6  含氯化合物
    2.3.7  聚酯
    2.3.8  石油酯
    2.3.9  苯多酸酯
    2.3.10  柠檬酸酯
  2.4  增塑剂的选用
    2.4.1  在PVC中选用增塑剂的原则
    2.4.2  在其他热塑性塑料中增塑剂的选用
  2.5  增塑剂的发展趋势
    2.5.1  提高增塑剂的耐久性
    2.5.2  提高增塑剂的安全性
    2.5.3  开发功能性增塑剂
  参考文献
3  抗氧剂
  3.1  概述
  3.2  高分子材料的氧化降解与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3.2.1  高分子材料的热氧老化
    3.2.2  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3.2.3  抗氧剂的结构与性能
  3.3  抗氧剂的用途、特性及选用原则
    3.3.1  抗氧剂的分类及特性
    3.3.2  抗氧剂的选用原则
  3.4  高分子材料的臭氧化与抗臭氧化
  3.5  抗氧剂各论
    3.5.1  胺类抗氧剂(包括抗臭氧剂)
    3.5.2  酚类抗氧剂
    3.5.3  硫代酯与亚磷酸酯抗氧剂
    3.5.4  其他类型抗氧剂
    3.5.5  抗氧剂生产工艺实例
  3.6  金属离子钝化剂
    3.6.1  金属对高分子材料的氧化降解的作用
    3.6.2  金属离子钝化剂的作用原理与影响因素
    3.6.3  金属离子钝化剂各论
  3.7  抗氧剂的研究进展
    3.7.1  协同效应
    3.7.2  胺类抗氧剂的发展趋势
    3.7.3  酚类抗氧化剂的发展趋势
    3.7.4  含磷抗氧剂的发展趋势
    3.7.5  含硫抗氧剂的发展趋势
    3.7.6  其他类型抗氧剂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4  热稳定剂
  4.1  概述
    4.1.1  热稳定剂的历史沿革
    4.1.2  合成树脂的生产概况
  4.2  高分子材料的热降解及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4.2.1  高分子材料的热降解
    4.2.2  非链断裂热降解的反应机理
    4.2.3  非链断裂热降解的影响因素
    4.2.4  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4.3  热稳定剂各论
    4.3.1  铅盐类热稳定剂
    4.3.2  金属皂类热稳定剂
    4.3.3  有机锡类热稳定剂
    4.3.4  液体复合热稳定剂
    4.3.5  有机辅助热稳定剂
  4.4  热稳定剂的发展趋势
    4.4.1  低毒、无毒的趋向
    4.4.2  有机锡类热稳定剂的进展
    4.4.3  金属盐类热稳定剂
    4.4.4  有机辅助热稳定剂
  参考文献
5  光稳定剂
  5.1  概述
    5.1.1  光稳定剂的定义、特性及性能要求
    5.1.2  光稳定剂的国内外生产状况
  5.2  光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5.2.1  光老化机理
    5.2.2  引发光降解的重要因素
    5.2.3  光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5.3  光稳定剂的化学及工艺
    5.3.1  二苯甲酮类
    5.3.2  水杨酸酯类
    5.3.3  苯并三唑类
    5.3.4  三嗪类
    5.3.5  取代丙烯酸酯和取代丙烯腈类
    5.3.6  镍络合物类
    5.3.7  受阻胺类
    5.3.8  炭黑及颜料
  5.4  光稳定剂的选用
    5.4.1  聚合物对紫外线的敏感波长及紫外线吸收剂的吸收波长
    5.4.2  与其他助剂的配合使用
    5.4.3  光稳定剂的并用
    5.4.4  厚度和用量
  5.5  光稳定剂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5.5.1  受阻胺类光稳定剂的应用性能评价
    5.5.2  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
    5.5.3  在聚乙烯中的应用
    5.5.4  在聚丙烯中的应用
    5.5.5  在其他通用塑料中的应用
    5.5.6  在工程塑料中的应用
    5.5.7  在橡胶中的应用
    5.5.8  在涂料中的应用
  5.6  光稳定剂的发展趋势
    5.6.1  高效紫外线吸收剂
    5.6.2  复合型光稳定剂
    5.6.3  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5.6.4  反应型光稳定剂
  参考文献
6  阻燃剂
  6.1  概述
    6.1.1  阻燃剂的概念
    6.1.2  阻燃剂国内外生产状况
  6.2  聚合物的燃烧和阻燃剂的作用机理
    6.2.1  燃烧机理
    6.2.2  聚合物燃烧性标准
    6.2.3  阻燃机理
  6.3  阻燃的化学及工艺
    6.3.1  阻燃剂的分类
    6.3.2  添加型阻燃剂
    6.3.3  反应型阻燃剂
  6.4  阻燃剂的应用
    6.4.1  阻燃剂的用量及使用要求
    6.4.2  阻燃剂在塑料中的应用
    6.4.3  阻燃剂在纤维中的应用
    6.4.4  阻燃剂在钢材中的应用
    6.4.5  阻燃剂在

内容摘要
    本书对塑料、橡胶、涂料、石油化工产品和纺织染整助剂等按其作用功能综合编排分类。全书共分十章,包括绪论、增塑剂、抗氧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阻燃剂、交联剂与偶联剂、乳化剂与分散剂、流动性能与流变性改进剂改性剂、其他助剂内容。着重介绍了各类助剂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生产概况、作用原理、结构特征、主要产品合成工艺、应用性能及发展趋势。本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实用性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各类助剂生产企业及科研单位等人员参考。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性产业,主要包括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能源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遍及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领域。化学工业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自2010年起,我国化学工业经济总量居优选。
高等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化学工业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联合重组、技术改造、安全生产、两化融合力度,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化学工业集约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转型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正是大学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化工教指委”)是教育部聘请并领导的专家组织,其主要职责是以人才培养为本,开展高等学校本科化工类专业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高等学校本科化工类专业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等,培养化工、能源、信息、材料、环保、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冶金和军工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2008年“化工教指委”与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出版了10种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突出工程特色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推荐教材”(简称“教指委推荐教材”),部分品种为重量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本套“教指委推荐教材”出版后被100多所高校选用,并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很好教材等奖项,其中《化工工艺学》还被评选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重量规划教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的改革要以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着力点,以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积极稳步推进很好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为提高化工类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化工学科知识与技术不断更新以及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求,2014年6月“化工教指委”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共同在太原召开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编审会”,在组织修订批10种推荐教材的同时,增补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与实验实践课配套教材品种,以期为我国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支持。
本套“教指委推荐教材”反映了化工类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强化安全环保意识;以“实例—原理—模型—应用”的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的组织,便于学生学以致用;加强教育界与产业界的联系,联合行业专家参与教材内容的设计,增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讲述方式更多地采用实景式、案例式、讨论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增加计算机辅助化工计算、模拟、设计与优化等内容;提供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电子课件、课程知识要点、习题解答等,方便师生使用。
希望“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的出版能够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意识完备、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化工类人才提供系统的、优质的、新颖的教学内容。
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1月

媒体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