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2.49 5.6折 129 全新

库存88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713036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9元

货号1202772415

上书时间2024-06-19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一<br />序二<br />前言<br />总论  用智库双螺旋法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研究  1<br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研究中的“双螺旋法”应用  2<br />(一)第1步  制定工作方案:统筹规划研究全过程指导  4<br />(二)第2步  收集数据资料:建立规划研究知识层基础  4<br />(三)第3步  总体情况分析:践行规划研究时空域理念  5<br />(四)第4步  实地调查研究:掌握规划研究第一手情况  5<br />(五)第5步  产业发展预测:加强规划研究前瞻性思考  6<br />(六)第6步  测定发展目标:突显规划研究引领性作用  6<br />(七)第7步  明确主要任务:注重规划研究方向性路径  7<br />(八)第8步  循证重点问题:遵循规划研究科学性原则  8<br />(九)第9步  体制政策创新:关注规划研究保障性措施  8<br />(十)第10步  提交研究报告:完成规划研究高质量成果  9<br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  9<br />(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定位问题  10<br />(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问题  11<br />(三)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化转型问题  12<br />(四)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能力问题  13<br />(五)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体系问题  14<br />(六)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究问题  15<br />(七)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问题  16<br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模式  17<br />(一)从数字经济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7<br />(二)从生物经济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物产业  18<br />(三)从产业基础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  18<br />(四)从制造强国战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9<br />(五)从交通强国战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  20<br />(六)从“双碳”战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20<br />(七)从数字技术和科技赋能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型高技术服务产业  21<br />(八)从战略科技融合创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  22<br />(九)从区域创新体系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群化  22<br />(十)从新经济形态演进趋势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态化  23<br />(十一)从国内国外双循环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际化  23<br />(十二)从系统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同化  24<br />四、重点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综述  24<br />(一)北京市:与时俱进,聚焦“高精尖”产业平稳快速发展  25<br />(二)上海市:提升质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26<br />(三)深圳市:先行示范,全面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  27<br />(四)四川省:聚焦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  28<br />(五)广州市:多点支撑,打造新发展格局下战略新支点  29<br />(六)武汉市:夯实基础,打造中部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29<br />参考文献  30<br />战  略  篇<br />第一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回顾  34<br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34<br />(一)产业规模和增速持续提升  35<br />(二)企业盈利能力稳步增长  35<br />(三)重点领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35<br />(四)未来产业发展进入初始孕育和加快形成期  36<br />(五)产业能级高、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产业集群逐渐凸显  36<br />(六)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开放发展新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37<br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37<br />(一)产业发展规划缺乏统筹协调,各地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37<br />(二)产业发展引领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37<br />(三)配套支持政策体系性不强,尚未形成政策合力  38<br />(四)资本市场成熟度不高,金融支持体系仍需完善  38<br />(五)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总量不足,存在结构性错位  38<br />(六)国际贸易话语权不大,缺乏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39<br />参考文献  39<br />第二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特征  40<br />一、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重要性  40<br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和升级的重要抓手  40<br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际竞争长期且重要的焦点  41<br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有自身特定的规律  41<br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重要标志  41<br />(一)将重大技术突破转化为产品  41<br />(二)将重大发展需求转变为现实市场需求  41<br />(三)形成新的技术标准体系  42<br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过程的特点  42<br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发展分阶段  42<br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  43<br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常伴随着新生企业的发展  44<br />四、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  45<br />(一)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加速科技创新到产业发展  45<br />(二)发展风险投资,完善新创科技企业成长环境  45<br />(三)建立科技产业园区,促进集群化发展  46<br />(四)扶持应用示范项目,发挥带动作用  46<br />(五)集聚人才队伍,支撑产业发展  46<br />参考文献  47<br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49<br />一、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49<br />(一)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系  49<br />(二)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分工  50<br />(三)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52<br />(四)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整体布局和重点推进的关系  54<br />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系调整  55<br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调整的推进思路  55<br />(二)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调整  55<br />(三)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构建  57<br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能力的建设  57<br />三、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  58<br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的推进思路  58<br />(二)面向国家战略性任务,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中心在七大区域间的合理布局  59<br />(三)面向国际科技产业竞争,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区域内的合理布局  59<br />(四)面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在产业集群内部的<br />合理布局  60<br />四、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61<br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制的推进思路  61<br />(二)加快布局面向“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的区域融合机制  61<br />(三)加快完善面向“百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产业集群机制  63<br />(四)加快构建面向“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的创新生态机制  64<br />参考文献  65<br />产  业  篇<br />第四章  从数字经济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68<br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68<br />(一)发展现状  68<br />(二)存在的问题  69<br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的新形势与发展目标  70<br />(一)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的新形势  70<br />(二)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71<br />三、新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72<br />(一)夯实核心基础产业支撑能力  72<br />(二)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关键核心环节  74<br />(三)推动前沿赋能技术突破,强化产业带动能力  75<br />(四)支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77<br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78<br />(一)完善中央整体统筹、全面协调并进的政策体系  78<br />(二)加大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底层支撑能力  79<br />(三)支持形成关键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创新平台  79<br />(四)探索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新模式  80<br />参考文献  80<br />第五章  从生物经济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物产业  82<br />一、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82<br />(一)发展现状  83<br />(二)存在的问题  84<br />二、新时期生物产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85<br />(一)老年健康服务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热点领域  86<br />(二)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和结构调整  86<br />(三)产业格局面临重塑  86<br />三、新时期生物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与措施  87<br />(一)发展目标  87<br />(二)主要任务  87<br />(三)保障措施  91<br />参考文献  93<br />第六章  从产业基础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  94<br />一、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94<br />(一)现状  95<br />(二)问题  96<br />二、新时期新材料产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97<br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98<br />(二)关键领域和重大工程对材料的自主保障提出了战略需求  98<br />三、新时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与保障措施  100<br />(一)发展目标  100<br />(二)主要任务  101<br />(三)保障措施  103<br />参考文献  104<br />第七章  从制造强国战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105<br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5<br />(一)智能制造装备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5<br />(二)航空装备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6<br />(三)航天装备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7<br />(四)轨道交通装备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8<br />(五)海洋装备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9<br />(六)其他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9<br />二、新时期高端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110<br />(一)数字化与智能制造  110<br />(二)服务化与服务型制造  111<br />(三)绿色化与绿色制造  111<br />(四)技术与产业链安全  111<br />三、新时期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任务与措施  112<br />(一)发展目标  112<br />(二)主要任务  112<br />(三)保障措施  116<br />参考文献  117<br />第八章  从交通强国战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  118<br />一、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18<br />(一)汽车产业进入转型初期,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产业探索式发展  118<br />(二)产品竞争力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成为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20<br />二、新时期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122<br />(一)汽车产业扩大开放,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应重视技术研发与品牌的高端化  122<br />(二)快速推进减排进程,应对激增的环保压力,应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123<br />(三)智能网联全面渗透,为保持产业竞争力,应突破电子电气核心技术,构建产业生态  124<br />(四)产业之间加速融合,为适应产业变革趋势,应推动汽车与能源、交通、通信的<br />融合  124<br />三、新时期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与保障措施  125<br />(一)发展目标  125<br />(二)主要任务  127<br />(三)保障措施  128<br />参考文献  130<br />第九章  从“双碳”战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131<br />一、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32<br />(一)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现状  132<br />(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33<br />二、新时期绿色低碳产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133<br />(一)绿色低碳产业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  133<br />(二)绿色低碳产业壮大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134<br />三、新时期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与措施  135<br />(一)发展目标  135<br />(二)主要任务  136<br />(三)保障措施  139<br />参考文献  141<br />第十章  从数字技术和科技赋能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型高技术服务业  142<br />一、发展新型高技术服务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42<br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提升新型高技术服务业对产业创新的价值  142<br />(二)数字化的全面渗透正重新定义高技术服务的业态模式  143<br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