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文学性 贝克特文学叙事多元艺术媒介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塑文学性 贝克特文学叙事多元艺术媒介研究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6.47 7.2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士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78471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2078553

上书时间2024-08-19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士民,河北承德人,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英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西文化研究与译介;尤其较为深入地探索了贝克特文学的特异性,对贝克特用多元艺术媒介重塑文学性的本质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并继续在柯勒律治的思想理论中深入考察艺术媒介与文学性问题。现已出版教材3部,专著1部:《贝克特的边界景观:退却的游戏》;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获省级科研奖励2项。

目录
引论

章  贝克特的文本特征与叙事美学

节  小说史与贝克特

第二节  戏剧史与贝克特

第三节  诗歌史与贝克特

第四节  贝克特的叙事美学

第二章  多元艺术媒介下贝克特叙事的文学性

节  贝克特与媒介现代性

第二节  贝克特与技术现代性

第三节  贝克特与后现代图像

第四节  贝克特与文学性

第五节  贝克特文学性下的边界景观

第三章  贝克特的“国度”、诗学及诗体学

节  贝克特的国度:人文主义与心灵景观

第二节  贝克特诗学的形成与发展:乔伊斯与德国

第三节  贝克特的诗体学与表现主义

第四章  贝克特文学叙事的视觉性

节  视觉艺术:美学嬗变的种子

第二节  贝克特的“非语言文学”:对视觉艺术的修辞迁移

第三节  贝克特式风格与视觉化的叙事

第四节  视觉化叙事:描写/抒情/反讽

第五节  戏剧中的主体与庞蒂的身体图像

第五章  贝克特文学叙事的音乐性

节  音乐与诗关系中的贝克特艺术

第二节  音乐与沉默以及“沉默-声音-沉默”模式

第三节  贝克特音乐:玛尔叙阿斯vs阿波罗

第四节  追随音乐的词语与向“室内乐”退却

第六章  贝克特文学叙事的伦理性

节  现代性、伦理学、艺术与伦理的贝克特

第二节  贝克特的边界伦理学

第三节  贝克特的崇高伦理学

第四节  贝克特的记忆和体验伦理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年),20世纪具原创性的文学家之一。他激进的小说、戏剧、散文与诗歌永远改变了文学以及戏剧的观念,特别是其晚期小说和戏剧塑造的幽灵般的、脱离躯体的、外在化的声音,堪称深刻的文学创举。贝克特的绘画和音乐知识以及他对绘画和音乐的热爱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写作,更使他的作品饱含一种独特的“文学性”。本书把贝克特在多元艺术媒介下创造的“无叙事的反叙事”作为审视“文学性”和文学伦理学的契机,通过揭示和探索他用视觉和声音现实的词语塑形所创造的“心灵景观”,将我们的感受性带入音乐、绘画和话语相互竞争的复合文本,来体验他提供的透视我们“存在状况”的陌生化的形式及其独特的伦理/审美经验。本书运用的“边界”研究方法,提出的“文学性”概念,所探讨的艺术媒介与文学叙事的交融及其形成的伦理/美学问题,不但在贝克特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推动文学和文学叙事的跨学科研究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精彩内容
应该指出,莎士比亚虽然忧郁,但并不悲观。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火焰一直在熊熊燃烧。即使在忧郁的时候,在生活中的矛盾激化的时候,在悲剧中的理想人物遭到毁灭的时候,他也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从道义上说,悲剧发展到最后,总是美压倒丑,善战胜恶,受苦、受压、受冤屈的不幸的人总是赢得了同情,从而显示出公道自在人心,人心是不可侮的。
莎士比亚重视理性的作用,在理性指导下以创作反映人生。他的理性原则就是综合观察结果,然后做出判断;就是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16世纪八十年代,英国人已在热烈讨论哥白尼的地动说。那时不仅出现了数学理论家,还出现了许多实验科学家,如医师、航海家、土地测量家、采矿工程师等。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劳伦斯神父就是一位坚持实验、采集草药治病的颇有造诣的医师;在其他剧作中,有不少人物都是认真做学问的人,“潜心探讨有益人生的学术”(《爱的徒劳》,第一幕第一场);《暴风雨》中的普洛士丕罗“爱好书籍”,“专心研究”,还教他的女儿“得到比别的公主小姐们更丰富的知识”(第一幕第二场)。
莎士比亚本人十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观察生活。他的著作中“到处都是知识,然而那些知识常是书本里所没有的”。就是说,是从实际观察中得来的。作为人道主义作家,他深深懂得,书本知识和实验知识必须并重,因为“上帝谴责愚昧,而学问则是人们借以飞升天堂的羽翼”(《亨利六世》中篇,第四幕第七场)。为了抨击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蒙昧主义,莎士比亚套用了“上帝”、“天堂”一类的字眼,即以神学之道,还治神学之身。我们理解的时候,大可不必以词害意。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