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第十卷)
内容全新
¥
20
1.6折
¥
128
九品
库存3件
作者童庆炳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Aa
上书时间2024-09-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童庆炳 著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1
-
版次
1
-
ISBN
9787303192205
-
定价
12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89页
-
字数
49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童庆炳文集
- 【内容简介】
-
《童庆炳文集》(十卷本)是童庆炳先生生前自己整理、收录、编辑的文选,辑录了从事文学研究57年来*精华的文论作品,包括《文学审美特征论集》《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美在关系”说新探》《文体与文体的创造》《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文学创作问题六章》《<文心雕龙>三十说》《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现代视野中中华古代文论系统》《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每一卷作者都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修改。反映了作者从打磨文学理论的基石到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的心路历程和研究进路,是不可多得的扛鼎之作。
《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第十卷)》为《童庆炳文集》之一,《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第十卷)》是作者谈现代文学理论、文艺社会学、文艺社会心理学、毛泽东讲话研究等论文和短文,既有谈及《一个人的遭遇》和《告别马焦拉》等原创作品的文学批评,又有涉及电影《集结号》等的评论心得,是作者多年来的文学思索,也是作者多年来对文学理想灯火的寻找,作者*后认为:文学理想在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审美升华三者的辨证关系中。
- 【作者简介】
-
童庆炳,1936年生,汉族,福建连城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被誉为"文坛教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家学会副会长。2015年6月14日18时18分,童庆炳教授因心脏病医治无效,享年79岁。莫言、余华、刘震云等知名作家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 【目录】
-
导言:延伸与超越
第一章为诗辩护
——文化诗学存在的前提
第一节西方历史上五次“为诗辩护”
第二节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
第三节文学世纪、文学人口与文学生命
第二章走向综合
——文化诗学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十七年(1949-1966):“他律”作为权力话语
第二节新时期(1978-2007):“向内转”与“向外转”
第三章回应呼唤
——文化诗学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现实文化存在状态与深度文化精神的寻求
第二节文化诗学的精神诉求
第四章双向拓展
——文化诗学的基本构想
第一节以审美评价活动为中心
第二节宏观与微观的“双向拓展”
第五章深入历史语境
——文化诗学的支点
第一节当下文学理论的困局
第二节摆脱困局的出路
第六章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文学语言及其生成机制
第二节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第七章抒情话语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中国文学抒情话语的民族特色
第二节中国抒情话语的文化意义
第八章文学叙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故事形态学的研究
第二节故事形态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九章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第一节文学修辞与中外修辞批评理论的遗产
第二节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联
第十章中心、基本点、呼吁
——文化诗学的开放结构
第一节“一个中心”
第二节“两个基本点”
第三节“一种呼吁”
第十一章人文与历史的张力
——文化诗学的精神价值
第一节两种现代化的对峙及其在文学上的回响
第二节历史、人文、审美三者的关系
第十二章审美文化
——文化诗学建构的支点与方向
第一节“诗意的裁判”:文学的审美品格与价值诉求
第二节认识论——泛文化——审美文化:范式的变革与更新
第三节“审美文化”作为“文化诗学”场域的原点与支点
第十三章中外个案
——文化诗学理论的成功实践
第一节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兴”说和“意境”说
第二节俄国文学理论的“复调”说和“狂欢化”说
第三节李白《独坐敬亭山》解读
第四节春天对严冬的感慨与沉思——读王蒙的《杂色》
附录
“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
——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
代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