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化的追寻:中国古典学研究的语言哲学视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典化的追寻:中国古典学研究的语言哲学视域

20 2.0折 98 八五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敦兵 著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2020-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G31

上书时间2024-11-04

冰糖葫芦

四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黄敦兵 著
  • 出版社 黄山书社
  • 出版时间 2020-08
  • 版次 1
  • ISBN 9787546185279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6页
【内容简介】
  《经典化的追寻:中国古典学研究的语言哲学视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1)“纯化”与“泛化”相结合(萧S父先生观点),将哲学研究方法与文化、历史、文学、经济等研究方法相结合;(2)语言哲学研究方法与分析哲学方法及解释学方法相结合,突出文本观、理解论、诠释学、意义论等几大块。
  《经典化的追寻:中国古典学研究的语言哲学视域》拟从视域、议题、方法、实践等层面,展开对经典化的追寻,以回应某些“去经典化”的文化现象与学术心态。
【作者简介】
  黄敦兵,男,河南桐柏人,1975年4月生,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后。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校学术骨干,曾任院教研室主任。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7部专著,在海内外刊物上发表60余篇论文。
【目录】
第一章 经典化意识与文本生成
第一节 引证与文本经典化:以原始儒家的经典文本《论语》为例
一、《论语》中的引证现象略例
二、《论语》所创立的经典模式
第二节 论辩与儒家学派的形成
一、名辩精神的“百家争鸣”
二、时代主题与对治之方
三、原始儒家化用名辩思潮的特点
四、原始儒家的伦理政治
第三节 中西比较与古今会通:以梁漱溟文化哲学的探讨为例
一、东西文化之比较视野
二、强烈的时代关怀
三、笃实的心学特色
四、检视民国学人话语的限度
结语

第二章 “正名”与言说方式
第一节 正名:“士魂”与“商才”之辨
一、“商圣”与“儒商之祖”之辨
二、“士魂”与“商才”之辨
三、名副其实:走出“误读”
第二节 追寻义理:创造性转化的前提
一、儒商文化及其现代性意义
二、杜维明先生开出的问题域及其突破的可能途径
三、构建和谐社会与儒商文化理念的现代转型
四、儒学精神重光
第三节 诗意言说:楚简《多薪》篇对“兄弟”之情的引释
一、上博简《逸诗・多薪》对“兄弟”之情的陈述
二、《多薪》篇的伦理言说逻辑
三、高扬兄弟情:从“逸诗”到诗教

第三章 经典的诠释及理解:“接着讲”与“还原”
第一节 “接着讲”:从冯友兰的宋学旨趣说起
一、经典的复活:突破传统与现代的二分
二、哲学救亡与宋学精神
三、哲学与哲学史的创进
第二节 现象学还原:面对原始儒家“性与天道”问题的形上学探讨
一、“子贡式困惑”的文本解读
二、“子贡式困惑”的场景“还原”
三、视域融合:“子贡式困惑”之可能突破
第三节 体认本原:宋明语言哲学思想的范式转换意义
一、“求圣人用心处”:宋明儒者的“言”外之“意”
二、就文本而“取正意”:宋明儒学语言哲学的文本观及其解经进路
三、“理会本原”与得理忘言

第四章 经典寻绎与学脉流衍
第一节 学脉承传:以黄宗羲学案体范式的重建为例
一、王畿的哲学史定位
二、学案体范式的问题意识
三、学案体范式与哲学史创构新精神
第二节 重返六经:黄宗羲与明清之际学统的重建
一、从道统到学统
二、“儒者之学,经纬天地”
三、“科举之学,锢人性命”
四、复兴“绝学”与多元人才观
五、“学之盛衰,关乎师友”――正学术以挽世态人心
六、“各持一说,以争鸣天下”

第五章 走向实践的经典化
第一节 公正理念的建构逻辑:以先秦儒家的礼制为中心
一、天道无私――公正观念的逻辑起点
二、“王道之始”――公正观念的历史起点
三、“修文德以来之”――公正观念的逻辑展开
第二节 “立言”准则:以黄宗羲的语言伦理观为例
一、“尽其心之所不容已”以救亡
二、忠义之心“凄楚蕴结,一往不解”
三、“故国之铿尔谓之史”
四、“言有裁量,毁誉不淆”
五、“扶植善类,不为小人所牵挽”
第三节 “立身”的命义:以黄宗羲的遗民中道观为例
一、夷、齐之节“只在穷饿”
二、“抱道而不仕”
三、“隐逸之为名节”
四、“知行合一”式之实践伦理
五、批评“风节委地”的沉靡现实

第六章 结语

附录一 薪火相传,学脉长存:记太老师萧蓑父先生二三事
附录二 失意人生的诗意言说――徐渭“墨葡萄”意象解析
附录三 儒家德政理想的诗化表达――王守仁《登阅江楼》赏析
附录四 近五十年戴震哲学思想研究述评
附录五 近四十年出土的道家简帛文献研究回顾及前瞻
附录六 黄宗羲哲学史观研究的回顾及前瞻
附录七 社会转型期知识人如何呈现媒介形象
附录八 老学研究的新范式
附录九 武汉血战史的全景叙事
附录十 传统治法变局中风云人物的现代叙事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