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汉印集萃》
学习汉印篆刻的朋友必看此书。 值得入手学习收藏。 本店点郑重承诺: 此书拒绝蛮力快递! 只发顺丰!保价包邮! 数量有限!机不可失! 汉印大致分为官印和私印,工艺上或铸或凿。 工艺不同,风格亦不同,铸印圆润浑穆,雍容流畅,凿印自然随性,大胆率真。 《新见汉印集萃》之巨作乃瑞宝斋主人陈瑞江先生集多年之秘藏,尤其是近百方稀见姓氏汉印结集成册,给当代金石、书画、收藏爱好者及学者专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
420
¥
420
全新
库存14件
作者陈瑞江
出版社山东工艺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3064990
出版时间2017-09
版次1
印刷时间2017-09
印次1
印数1200千册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其他
页数336页
字数80千字
定价420元
货号001
上书时间2020-06-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保证全新正版
- 商品描述
-
《新见汉印集萃》
陈瑞江著,施谢捷释文,特邀许雄志等为学术顾问,孙敬明序,著者后记,蒯宪题耑。
辑录著者从200余件收藏品中甄选出有代表性的两汉官私印121方(其中官印11方),呈示编号、释文、年代、材质、形制、尺寸、重量等,图示印面钤朱本、印面墨拓本、印面照片、印体照片及抑泥照片等,部分图片附以放大图。16开,内文157克亚粉纸,封面200克铜版纸覆膜,336页,定价420元。
汉印大致分为官印和私印,工艺上或铸或凿。工艺不同,风格亦不同,铸印圆润浑穆,雍容流畅,凿印自然随性,大胆率真。
《新见汉印集萃》之巨作乃瑞宝斋主人陈瑞江先生集多年之秘藏,尤其是近百方稀见姓氏汉印结集成册,给当代金石、书画、收藏爱好者及学者专家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
凡例:
一、本辑撷选瑞宝斋主人所藏汉(西汉、新莽、东汉不细分)官、私印凡一百二十一品(其中奉车都尉等印为魏晋印,因其精彩难得,故亦列其中,特此说明)
二、本图录以实物为主,包括形制图版、印面原大图版及放大图版、以该印印制的封泥图版,辅以该印的原大墨拓和印蜕的原大图版及放大图版,全方面为读者提供藏印的综合信息。
三、印文由著名文字学家施谢捷先生释读。
《新见汉印集萃》前言
岁次丁酉夏日,天降甘霖,解数月之旱,余喜雨济众生而无限惬意,遂开笔应邀为全国齐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撰文《齐国南疆作干城——从平阳出土陶文和铸铭兵器谈起》,心无旁骛,独坐书城,寻寻觅觅,笔耕不辍。兀兀然有潍坊市博物馆王英勋馆长偕潍阳瑞宝斋主人陈瑞江先生屈驾造访知松堂者;承陈君之雅,得拜读其所庋藏且已编成《新见汉印集萃》之样书。大作煌煌,案头生辉,故心下复欣然耳!
陈君祖籍潍县,世居潍水之湄,得乡风包孕,蒙祖德泽霑,故自髫龄即浸润于金石文物,堪当古人所谓有金石文字之福者。当其时也,因社会经历一段非常时期,正有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所云“书画与胡椒无异”,“钱癖与《传》癖何殊”之讥。时代不同,文运一也。举凡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丰碑、大碣、钱币、玺印、封泥、陶文、瓦当、瓷器、书画诸种,多不为寻常之目所垂顾,甚者唯恐避之不及而毁之弃之矣!惟陈君自有真好,乃天性所使然。故尔桑梓之阡陌、封冢、津渡、河道,周近之名胜古迹,均经步履踏访,餐风宿露,艰辛不辞;甚至藉体育课之机暇而搜寻古钱,可谓痴迷沉浸,乐在其中者也!
圣哲有云:“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陈君孜孜矻矻,一心一念,爱其自所爱,好其自所好。历凡三四十年寻觅收藏之漫漫长路,研究探索,积微居渐;尤于三代吉金、陶器印文与两汉古玺、封泥古泉之庋藏既可称富,而考量亦见精审。为弘扬传统文化,藏不私密而传古于世,遂将积年所藏玺印遴选汉代典型者百枚,照影全形,精搨朱墨,正背骈蜕与钤印封泥而分事归类,凡三阅月,勒此一编。余则乐观厥成,故应雅命为之序焉。
世间事物必有肇端,玺印滥觞其来悠远。如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称:“蔡邕《独断》云:‘玺,印也,信也。天子玺,白玉,螭虎钮。古者尊卑共之。’春秋襄公二十九年《传》:‘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杜预曰:‘玺,印也。’《月令》曰:‘固封玺。’季武子使公冶问玺书,此诸侯大夫印皆称玺也。汉卫宏云:‘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唯其所好。自秦以来,唯天子之印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干敢用也。’按《周礼》:‘掌节,货贿用玺节。’郑康成曰:‘今之印章也。’则周时印已名玺,但上下通用。以上并见《左氏传疏》。今宏以为天子独称玺,何哉?又按《初学记》云:‘《春秋·合诚图》曰: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柙,长三尺,广八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五字’。则尧时印已名玺矣。” 尧舜当五帝之季,盖属文明之初。古人之论或许不尽确当,然仍多启迪。而考古所见,玺印或源于陶拍,新石器时代多见印纹陶器;商代铜器模范纹样亦有用印模施钤者,迄今所见安阳出土商代晚期青铜玺印时代最早。起初黄濬《邺中片羽》载录安阳出土殷商铜印三方,徐中舒撰文推阐,先恩师于思泊省吾先生断定三印为商代晚期并收入其《双剑誃古器物图录》。近年安阳新有商代玺印出土。迄今多家探研玺印源于殷商或夏代。然因文化传统之差异,西周春秋玺印罕觏,及至战国则骤兴。关中山东异彩纷呈,不惟书体迥异,而玺印形体纹样亦是大异其趣,可谓纷繁如百花者也。秦汉之印渐臻规范。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云:“古之居官者必佩印,以带穿之,故印鼻上有穴,或以铜环相绾。②” 马永卿《嬾真子》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数用五。注云:汉用土,数五。五谓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字足之。仆仕于陕洛之间,多见古印。于蒲氏见廷尉之印章,于司马氏见军曲侯丞印。此皆太初以后五字印也。后世不然,印文榜额有三字者,足成四字。有五字者足成六字。但取其端正耳。③”
古代玺印有启用之时,必有破败毁弃之日。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云:“予治平初,同判尚书礼部,掌诸处纳到废印极多,率皆无用。按唐旧说,礼部郎中掌省中文翰,谓之‘南宫舍人,’百日内须知制诰。王元之《与宋给事诗》云:‘须知百日掌丝纶。’又谓员外郎谓‘瑞锦窠’。员外郎厅前有大石,诸州府送到废印,皆于石上碎之。又图写祥瑞,亦员外郎厅所掌。令狐楚元和初任礼部员外郎,有诗曰:‘移石几回敲废印,开箱何处送新图’是也。今之废印,宜准故事碎之。④” 此乃唐宋故事,先秦两汉魏晋有无此种制度今未可知。然古玺得存天壤间,且保存完好,惟见获者赏析摩挲探研故典,凡此冥冥之中岂无缘乎!
潍上金石之学称盛天下,《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景公遊纪得金壶中书晏子因以讽之第十九》载:“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⑤” 凡此应为金石学之滥觞。汉代北海国高密郑玄网罗众家,括囊大典,刊改漏失,删裁繁诬,更据出土铜器而考证三代名物制度;宋诸城德甫赵明诚、李易安清照伉俪撷藏成《金石录》三十卷而涵蕴大观;明季潍县令周元亮亮工雅好金石,尤精玺印,肇一地之玺风;清代益都李南涧文藻、段赤亭松苓编修《山左金石志》,开省金石志之先例,孙模山文楷集吉金、陶文、玺印、封泥甲骨;诸城李月汀璋煜庋藏青铜、碑拓,刘燕庭喜海藏钟、鼎、盘、匜、碑、碣、钱币,王戟门锡棨祖孙三代以收藏钱币为最;安丘张起元贞辨识吉金文字乃齐鲁印学之宗,王箓友筠以金石文字研读《说文》;潍县郭熙虞伟勣、郭凤举启翼、郭子嘉麐一门数代,为齐鲁印学之劲旅,高南郑庆龄、高翰生鸿裁、高丽珍嘉钰父子叔侄于泉币、陶文、封泥、字砖号称“美富”(李学勤语:“记得五十年代之初,我在北京图书馆读到高翰生的《上陶室砖瓦文捃》,对其众多美富颇致惊叹。⑥”,王君都石经,藏古印,精篆刻,一时名家用印多出其手,陈寿卿介祺天机清妙,富藏精鉴、宗仰海内,《十钟山房印举》发凡体例,博大精深,为古今印学之冠。有清一代蔚然成金石学之最盛,而更有金石学在山左之谓,维山左之中心在潍县矣!惟此条疏源流,既远且长,而陈君之所好为,良有由已!
《新见汉印集萃》编著体例为先官玺而后私印,开篇“奉车都尉”,印文凿款,刀法神峻,沉稳整饬。通编玉印一枚,极见珍稀,方形盝钮,印文曰“刘敢印信”。姓名私印,饶有意趣,凡穿带者正背双面,多面为姓名,而背则姓字。诸如:“李贵”字“长君”,“张延年” “中翁”字,“马女止”字“少须”,“曹孟”字“庆忌”,“贾昌”字“长孺”, “阎猜”字“当时”,“杜明”字“子功”,“戴寅”字“中孺”,郝“安国”字“子文”,“史禹”字“长公”,“尹贤”字“少孺”,“安丘贤”字“子卿”,“公憙”字“钜叔”等。古代名字相因,如《白虎通》所谓:“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⑦。清儒多潜研先秦经典,就古人名字而训诂文字本义。如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⑧、俞樾《春秋名字解诂补义》⑨ 均饶有发明。章太炎《正名杂义》⑩则谓:“若能搜集故言,如昔儒《春秋名字解诂》者,其于古训当愈明也。”汉承先秦余绪,崇尚经典,故命名择字,长有古风。故此名字之印,不惟玺印艺术,而于训诂之学裨益良多。“安丘贤”印,亦对探研潍上地名、姓氏所由而俾供佳证。东周有淳于国,典志所记在安丘东北境,“淳于免印”出土地点未详,此前新泰城北出土汉“淳于杨印” “淳于云印”,东周“淳于公之御戈” “淳于左造”戈等,由东周而至汉代,淳于之绪绵延永岁,信有征矣。拜读斯著,随意采撷,凡此诸种,瞩目皆是。
孙敬明
岁次丁酉夏吉日于潍水之湄九龙山知松堂南牖下
注释:
①参见林欢:《宋代古器物学笔记材料辑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2页。
②参见林欢:《宋代古器物学笔记材料辑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1页。
③参见林欢:《宋代古器物学笔记材料辑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1页。
④参见林欢:《宋代古器物学笔记材料辑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2页。
⑤吴则虞撰《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6页。
⑥见李先生为嘉定朱明歧编著《古砖汇》序言,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
⑦ (清) 陈立撰:《白虎通疏证》卷九“姓名”,中华书局,1994年8月第1版,第411页。
⑧ (清) 王引之:《经义述闻》第二十二、第二十三“春秋名字解诂”,《续修四库全书》第1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⑨(清) 俞樾:《春秋名字解诂补义》《续修四库全书》第1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⑩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详注》“订文第二十五”附“正名杂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410页。
《新见汉印集萃》后序
汉印一般是指汉至魏、晋时期的印章。这个时期文字的点画比秦篆简略、明快,印体多呈方形。布局方正平直,无板滞、乖缪、纤巧的习气,历来为篆刻、金石、书画、收藏爱好者所重。本书遴选录入的部分汉魏官印及两汉三国之私印均具有典型特点。同时精选不同姓氏印百余方按序排列,这也是研究汉代姓氏的重要资料。
汉代印所常用文字丰富多变,有小篆、缪篆、鸟虫书等。汉印中的小篆书体受隶书影响,趋于简直方正,铸印的章法布局严谨、工稳。汉缪篆印是印章文字中独具特色的篆书美术字,其篆体往往把繁复的笔画简化,笔画曲折而延长,笔道屈曲流动,印面布满,显得茂密且有动感。汉代缪篆盛行,一般用于私印。汉鸟虫书或称鸟篆,是汉印中的一种字体屈曲、笔画有作鱼形和鸟形的装饰,作为印章艺术尤为别致;如本书中 “王望之印” 即为典型的鸟虫篆印。综上所述,汉印与秦印不同之处在于汉印绝大多数是白文(阴文),后人有 “汉白” 之称,还因字形方正,省去边框,只有少数 “印信” 之类朱文(阳文)印才加窄边,与先秦古鉨阳文的宽边迥然异趣,汉印之朴茂、有温雅淳厚之感。
按照用途,汉印大致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帝王专用玉玺,臣下按官位、爵秩的高低分别用金、银、铜印,另外还有琥珀印、玛瑙印、木印等。由于汉印的材质大多是金属的,其制印方法共有两种:一是铸印。铸印在汉代是把印坯及印文连同浇铸,这类印文精巧工整,别具一格。笔画极粗而工整的白文印,浑穆圆润,雍容流畅,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二是凿印。凿印也称“急救章”,是指在预制的金属印坯上击凿印文,这类印章的印文错落自然。相传其起源于汉魏南北朝之间,因连年战争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章都是仓促凿刻而成,相沿成习,故称“急救章”。其刀法大多自然随性,大胆率真,一气呵成。如本书中凿刻印“奉车都尉” “军司马印” “别部司马” “军曲侯印”等即凿印,笔势劲直别有一种威武气概。综观本书印文里所表现的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强汉古印的神秘与神奇,从而获得了自然界最深妙形式的秘密,更在于它们那圆浑古朴的风格,开阔沉雄的气度及章法。
汉印唯其物稀价昂,一些不义之徒挖空心思费尽心机,仿制赝品谋取利益。如铸模翻刻、化学腐蚀再做假锈;还有用老印坯后刻印文,或是缺字少划加以后补等,让初学者无法窥汉印文字之初始状态,也让藏家蒙受损失。为了反映汉印特点和微观特征,本书是藏者历经二十多载所集藏的二百余方汉印中精选出的字体风格多变、运用不同材质、多种钮制造型等特点的汉印,以充分体现这个时期典型篆刻风格,充分体现这个时期丰富的想像力和审美观点。为了使观者清晰可辨,特做了大量的原印印面的放大处理,色彩还原真实逼真,能系统全面地反映汉印的细微精细之处,以期通过本书使金石、书画、篆刻爱好者对汉印深入了解,使藏者提高识别辨伪能力。如能达到预期效果,我内心当感到无比欣慰。
收藏是一个充满惊喜和乐趣的过程。记得2012年初夏,有朋友携一方铜瓦钮印来,印通体泛铅白光,索价甚高。仔细识别,此为一方四字印,印文为 “郁伤寿王”,文字周围饰有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的四灵图案,布局大气,非常精美,于是毫不犹豫斥高价收入囊中。“四灵” 是古代传说中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祥瑞生灵,人们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分,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东方星宿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西方七星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南方的星宿连为鸟形,称朱雀;北方七星形如龟,称玄武。 “四灵” 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后经多年的演化,成为人们观念中所喜闻乐见的祥瑞辟邪的圣物。在区区方寸之间,如斯体现如此丰富的内容,令人惊叹。
值得赘言的是,本集录入不同姓氏汉印百余方,在此特做简单阐述。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的情况十分复杂。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 “女” 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母系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示血缘关系的结果,是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出现。研究姓氏的专家从古今文献、实物资料上能够收集到包括生僻姓氏和复姓在内的数千个姓氏。鉴于此,藏者不遗余力的收集了多方不同姓氏的汉印,这些不同姓氏的汉印,于今人“百家姓”溯源、演变的研究大有裨益。
本书的编辑校正、出版发行得益于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孙敬明教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施谢捷教授,中国书协理事、万印楼印社社长蒯宪先生,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许雄志先生,世纪泰华集团总裁、山左金石研究会王亮行会长,潍坊市博物馆王英勋副馆长,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周倜先生,古玺印收藏家、书画名家谭洪波先生,潍坊市图书馆王国强主任,麒麟公馆知缶斋杜晓军先生,陈介祺研究会张逊秘书长等诸多贤士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编著此书历数月之久,因水平所限虽反复斟酌,付梓之际仍惶恐不安,有错误、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不胜感激!
陈瑞江
丁酉夏荷月写于白浪河畔瑞宝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