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之手:超级大国冷战军备竞赛及苏联解体后的核生化武器失控危局
  • 死亡之手:超级大国冷战军备竞赛及苏联解体后的核生化武器失控危局
  • 死亡之手:超级大国冷战军备竞赛及苏联解体后的核生化武器失控危局
  • 死亡之手:超级大国冷战军备竞赛及苏联解体后的核生化武器失控危局
  • 死亡之手:超级大国冷战军备竞赛及苏联解体后的核生化武器失控危局
  • 死亡之手:超级大国冷战军备竞赛及苏联解体后的核生化武器失控危局
  • 死亡之手:超级大国冷战军备竞赛及苏联解体后的核生化武器失控危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死亡之手:超级大国冷战军备竞赛及苏联解体后的核生化武器失控危局

50 8.5折 59 九五品

库存2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戴维·霍夫曼 著;曹凌志 编;张俊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6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几乎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戴维·霍夫曼 著;曹凌志 编;张俊 译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3
  • 版次 1
  • ISBN 9787549550197
  • 定价 5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84页
  • 字数 380千字
  • 丛书 军事经典文库
【内容简介】

  里根、戈尔巴乔夫、无名间谍、外交官、科学家……炭疽工厂、太空战、核攻击自动化……谈判、迷失、大崩溃、末日恐慌……
  美苏之间,冷战军事对抗长达数十年。《死亡之手》讲了这样一群人的故事,他们先是竭力遏止军备竞赛这辆飞驰的列车,后又不免黑色幽默地,转而投入苏联解体后留存的核生化武器保护,这些邪恶武器,是冷战给我们留下的至今挥之不去的一份“危险遗产”。
  冷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时代。不仅如此,20世纪后半叶,美苏超级大国军事僵局及盟国生产并持有大量核武器,爆炸总威力已达上百万广岛原子弹。更糟的是,苏联的生物战机器,甚至准备制造足以感染和杀死几百万人的细菌和病毒,令人毛骨悚然。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结束冷战的两个关键人物,总统、科学家、外交官、军人、间谍们,如何直面,并改变历史危局?
  采访当事人,解密新档案,《死亡之手》敏锐地捕捉到当时的美苏内幕,描述冷战军备竞赛的最后一个时代,并且从克里姆林宫获得秘密资料,揭露久藏苏联的一系列阴谋撰成这部编年史。解体前,苏联偏执地认为美国将会发动核打击,遂竞争对抗“星球大战”战略防御计划,通过基因工程制造疾病病原体,险象环生。解体后,危险更甚,载有核弹头的列车吱嘎作响地穿梭在西伯利亚,数以吨计的高浓缩铀闲置于无人看管的仓库,微生物学家和导弹设计师四处找食养家糊口……
  《死亡之手》书名(Thedeadhand),源自苏联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开始构建的世界末日装置。该系统可保证苏联领导人在被美国斩首后,仍能发动报复性核攻击。因此,地球的命运落在地下深处的苏联地堡值勤官手上。这些在坚固的混凝土“球体”内按照既定命令“发射”攻击的人,便是“死手”那微颤的手指。这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地球毁灭,全人类的存亡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

  戴维·霍夫曼(DavidE.Hoffman),《华盛顿邮报》编辑,驻白宫记者,报道过里根、布什的任期,涵盖美苏首脑峰会;苏联解体时负责报道国外新闻,后驻耶路撒冷,全程报道“奥斯陆协议”签订;1995年到2001年,负责《华盛顿邮报》莫斯科记者站,2002年出版第一本书《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返回华盛顿后,2010年出版《死亡之手》,从乌克兰“生物武器的切尔诺贝利事故”讲起,第一本全面叙述冷战军备竞赛如何走向终结的书,获美国新闻出版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奖,关于苏联对抗美国的荒谬历史,戈尔巴乔夫为本书接受了两次采访,里根也接受了数次采访。

 


  张俊,有从事移动互联网技术新闻翻译的经验,担任美国职棒大联盟MLB.com中文网页的兼职翻译,译有《足球往事》、《死亡之手》、《抗癌》等书。

【目录】

序幕

 

前言

 

——【第1部】——

 

第一章 危机边缘

 

第二章 战争游戏

 

第三章 战争恐慌

 

第四章 细菌梦魇

 

第五章 炭疽工厂

 

第六章 死亡之手

 

第七章 美国的又一个早晨

 

——【第2部】——

 

第八章 “我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了!”

 

第九章 间谍时代

 

第十章 矛盾之争

 

第十一章 通向雷克雅未克之路

 

第十二章 别了,武器

 

第十三章 细菌、毒气和秘密

 

第十四章 迷失之年

 

第十五章 伟大的突破

 

第十六章 危险之年

 

——【第3部】——

 

第十七章 大崩溃

 

第十八章 科学家

 

第十九章 大揭秘

 

第二十章 叶利钦的承诺

 

第二十一章 蓝宝石计划

 

第二十二章 直面邪恶

 

后记

 

感谢

 


 
 
 

◎ 插图目录

 
 


 

图1——1986年4月发生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成为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一个转折点(路透社)

 

图2——1986年10月11日至12日,雷克雅未克峰会,美苏首脑里根、戈尔巴乔夫前所未有地离达成削减核武器协议如此之近(罗纳德·里根图书馆)

 

图3——美国总统里根坚持他的导弹防御梦想不能被限制在实验室范围内,雷克雅未克峰会最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罗纳德·里根图书馆)

 

图4——1990年6月2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戴维营,与戈尔巴乔夫私人会谈,向他提出了生物武器的问题(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与博物馆)

 

图5——1991年8月21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反对派政变失败后飞返莫斯科,政变期间,他曾经一度失去核指挥系统的控制权(塔斯社,由法新社提供)

 

图6——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辞职演说(美联社,刘香成摄)

 

图7——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向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关切询问——在苏联解体期间,核武器由谁控制(美联社,刘香成摄)

 

图8——苏联斯捷普诺戈尔斯克炭疽工厂,前景是一个个地堡(安迪·韦伯)

 

图9——苏联斯捷普诺戈尔斯克工厂内部,如果克里姆林宫下达命令,这些机器就会制造出成吨的炭疽病菌(安迪·韦伯)

 

图10——1995年,当韦伯及他的队伍第一次进入沃兹罗日坚尼耶岛时,他们在直升机上看到干燥、荒凉的景象,这座小岛上留存着苏联多年来进行生物武器试验的线索(安迪·韦伯)

 

图11——小组人员正在沃兹罗日坚尼耶岛上寻找炭疽病菌的埋藏点(安迪·韦伯)

 

图12——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炭疽事故死者之墓(大卫·霍夫曼)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几乎全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