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革命:二十世纪的乡村工业
正版全新塑封
¥
28.1
全新
仅1件
作者[日]顾琳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6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日]顾琳 著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6
-
版次
1
-
ISBN
9787214057778
-
定价
23.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1页
-
字数
28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内容简介】
-
以河北中部的高阳工业区为研究个案,从该工业区20世纪的发展历程揭示中国乡村工业的发展面貌。《中国的经济革命》把高阳工业区的发展分为三个不相连续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爆发,初步的原料和销售市场被战争打断;第二个阶段从抗日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结束了私营纺织企业和乡村纺织的历史;第三个阶段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至今,高阳成为当今中国毛巾、毛毯、毛线以及其他纺织品重要基地。作者指出,高阳乡村工业的生产方式是与20世纪全球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中国的社会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经营模式、所有制模式的不断变革。进而作者总结了中国乡村工业的典型生产模式——高阳模式,其特点是“两头在外”,即原料的供给和产品的销售均不在当地。实际上这是当今中国乡村工业的普遍模式,从高阳模式的成功,透视出当今中国“经济奇迹”的奥秘。作者从历史走向了现实,从传统中国找到了认识当今中国的路径。所以,该书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学术和实际意义是明显的。
- 【作者简介】
-
顾琳(Linda Grove),日本上智大学副校长、国际教养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经济史尤其是华北经济史。
- 【目录】
-
译者序
中文版序
致谢
上篇
工业区和高阳增长模式
找回企业家的声音
第一章工业区的建立
第一节袁世凯的促进实业政策
第二节技术的开端——铁轮织机
第三节高阳商人和新式织布工业
第四节招募纺织者
第五节进口替代
第六节日本的出口计划和高阳的棉花产业
第七节织布工业的增长周期
第八节生存的新策略
第九节技术革新与复苏
第十节1930—1933年高阳织布工业的危机
第十一节复苏和新的繁荣(1934—1937)
第二章高阳的企业家们
第一节布线批发商号
第二节从作坊到小规模工厂生产
第三节高阳商号和中国商业史的研究
第三章乡村织户
第一节生产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新的社会关系:团结和冲突
第三节保持竞争力
第四章销售网络
第一节华北的棉织物市场
第二节市场扩张
第三节销售策略
第五章共有资源
第一节帝制末期的中国商会组织
第二节推销高阳模式
第三节商会和县政府
第六章战时崩溃
第一节战争期间的企业家资本
第二节战争年代的纺织者们
第三节工业区发展模式的深层思考
第七章从市场到计划:第二个增长期
第一节过渡的分期
第二节新的经营策略——私营和国有企业
第三节土地改革,作坊资本,染色和整理部门
第四节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五节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扩张
第六节最后的转变
第七节国家计划与小规模工业模式
下篇
企业家传统
第八章从计划到市场:第三个增长期
第一节终溶改董政策
第二节改革和乡村工业的增长
第三节高阳改革的开端
第四节发展轨迹
第五节企业家遗产与第三次增长
第六节当代高阳工业
第九章现代企业中创业的精神遗产
第一节股份合作制企业
第二节乡村企业融资
第三节企业增长模式
第四节招募管理人才
第五节商业合伙制的稳定性
第六节劳动管理关系
第七节企业、乡村和地方政府
第八节私营企业和乡村
结论
高阳模式与高度社会主义化的传统
改革期间的私营企业与政府
当代中国的工业区模式
参考文献
索引
图表目录
地图
1.1高阳工业区分布图
4.1外庄网络的扩张
4.2蚨丰号和汇昌号的外庄分布
图
引言图1当代高阳
1.1铁轮织机
2.1杨木森
2.2杨氏家谱与商号
3.1妇女络经
3.2织布工资
4.1张家口市场的市场份额
4.2同和商标
7.120世纪50年代初公有商行和独立织户之间的竞争
8.1晾晒纱线
8.2李果庄市场
8.3运货到市场
8.4纺织品交易中心
8.5毛纺厂
表
1.1产品的多样化
2.160家布线庄平均每家的资产负债状况(1933年3月)
4.1张家口的价格比较
5.1高阳商业学校课程(1910年)
7.1作坊和工厂的增长(1950—1954年)
8.1全国纺织业中的高阳人
9.1样本企业股份情况调查
9.2商业合伙制的变化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