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2.0折 ¥ 49.8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吕伟雄 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50
上书时间2024-09-28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人骄傲的年代。那火红年代的亲历者、参与者如今大都白发迎风了。由那个时代的参与者追忆当年,回首往事,令追忆者欣慰,让后来人振奋!
《我生命中的夏天——中山改革腾飞亲历者口述回忆》作者用口述的方式,以自己亲身的经历,通过一个个平凡的故事,具体而生动地记录了广东“四小虎”中山市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山人“敢为人先”的精神,重现了那个时代的火热生活,勾勒出一幅幅有血有肉的改革开放真实的画卷。
作者在中山生活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仍执意迁回中山,对中山情有独钟。他亲历了中山改革开放的黄金季节,参与了中山从一个农业县变成中国“四小虎”的腾飞进程,主导了该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使该市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宜居城市并获得我国首个“联合国人居奖”。参与并培育出“中山慈善万人行”这样有持久力的群众性公益慈善品牌,使该市成为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
作者经历丰富,故事多多,性格硬实,风格清爽而接地气。他所经历的往事,正是这个城市的见证,而这个城市的城市发展史,又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吕伟雄,1964年10月从广州到中山农村插队务农。当过生产队长,团支部书记、公社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地区团委副书记、中山市副市长、省旅游局局长、省侨办主任、省政协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退休后的社会职务是广东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孙中山基金会副会长、世界广东同乡会荣誉主席。
第一章 把童真献给中山
从小感受人间的冷暖
老师指着我吼叫:“以后不准赤脚上体育课!”
“会在花阶砖上跳舞,并不等于会在泥泞里走路。”
中山是始发站,其他都是中转站
第二章 上任前的第一课
到中央党校市长研究班受训,掌握了城市这把锁的构造
同胞筹钱请我考察澳洲城市,给了我打开城市工作这大门的钥匙
第三章 在骂声中推行垃圾清运制度改革
第四章 谁知家中水,滴滴皆辛苦
全禄水厂的建设
第五章 城市公共交通从
部大巴起步
制定政策扶持公共汽车
推动“退商还路”,改变“鸠占鹊巢”现象
实施有中山味道的优惠政策
创全国先河的中巴公共汽车
结束“有路车不通”的历史
再见,机动三轮车!
第六章 市长接见群众日,我怀念这个日子
汤炳权市长提出设立市长接见群众日
雷打不动的好日子
来访者与市长就像喝早茶的茶客
有些倾诉像无形的鞭子在鞭打自己
不用“把信往下发”的做法
第七章 “联合国人居奖”落户中山市
群策群力,共建解困房住宅小区
解困房住宅吸引众多领导人关注
第八章 城市总体规划的前世今生
中山版图的历史变迁
城市总体规划起步难题多
请中规院专业力量做城市规划
第九章 旧城改造的往事
从陈天觉筑城墙到吴铁城拆城墙,历史跨越了700年
调整城区行政范围,为升格地级市作准备
城区建设方针:控制旧区建新区,建好新区改旧区
沙岗墟的光荣
树下灯的温馨
三轮车的特色
围墙的失落
西郊天桥的骄傲
第十章 兴中道,我心中的城市中轴线
我心中的城市中轴线
起一个历史和现实都叫得响的名字
几经修改的筑路方案
路树,坚持不用名贵树种
建设与居民住宅平起平坐的办公大楼
图书馆,你一次又一次令人 叹息!
城雕,你受委屈了!
兴中体育场——中山人的气概
每一栋建筑都是一种坚持
第十一章 回顾中山房地产发展历程
出台政策,克服冷热不均
土地拍卖第一槌
长江旅游区规划功能最终实现不了
起湾道上怎么出现了两间酒店?
中山路上“拨乱反正”
山顶花园和富豪山庄的困惑
第十二章 岐江桥头的约会
岐江桥的前世今生
岐江桥头:日夜热闹各不同
从“退商还路”到城市综合管理
政治风波催生了中恳广场
大年初一接到电话:岐江酒家烧着了!
“鱼骨天线”的特殊作用
小事故启发了我推动成立石岐有线电视台
第十三章 细说“慈善万人行”
一张旧照片与几代中山人
“敬老万人行”启发了我
新成立的红十字会要找工作切入点
时代的产物
《中山万人行之歌》
从吃两斤肥猪肉到“与民同乐”慈善筹款晚会
只去雪中送炭,绝不锦上添花
着重培育人的“公益精神”
忘不了这些无名英雄
第十四章 从中山出发,推动全省侨务工作
广东侨务工作的“三新战略”
兴建“侨心居”
纠正全省殡葬管理“无坟化”的不当做法
让《海外中山人》扬名海内外
130多个侨团种植“百年侨团林”
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