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巴格达遇见简奥斯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在巴格达遇见简奥斯汀

636.8 36.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罗拉特,(伊拉克)维特维特 著,麦慧芬 译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01212

出版时间2011-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71页

定价36.8元

上书时间2024-12-21

相逐心生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在巴格达遇见简奥斯汀
定价:36.8元
作者:(英)罗拉特,(伊拉克)维特维特 著,麦慧芬 译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14301212
字数:
页码:4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桩新闻事件的机缘——  为了采访伊拉克人民对首度投票参与总统大选的看法,英国BBC记者碧.罗拉特透过电子邮件,联络上在巴格达教授英国文学的梅.维特维特,从此展开多年的鱼雁往返。  两个不同世界的距离——  透过邮件往返,她们忠实呈现了巴格达的生活现况和伊斯兰文化的特色;也同步传递了伦敦的生活以及职业妇女在家庭与工作间奋战的心声。既使两人的生活有如天堂与地狱般,素未谋面的她们却靠着友谊和信任,一起分享欢笑、泪水、梦想与恐惧。  一份暗杀名单的插曲——  一天,梅发现自己的名字在一份暗杀名单中,碧得知后,立刻四处奔走为梅的逃亡寻求帮助。契若金兰的两人,最后是否能成功战胜多舛的命运,而顺利相见?
目录
2005~2006 开启陌生的世界 2006-1-17 哈啰 2005-1-26 嗨 2005-2-10 选举日 2005-2-17 之前与之后 2005-2-18 回复之前与之后 2005-2-21 回复:回复之前与之后 2005-6-22 哈啰 2006-3-13 自伊拉克的大声嗨 2006-3-14 来自伦敦的欢呼 2006-3-14 (没有吹风机的)日常生活 2006-3-28 一首诗 2006-4-22 宝宝出生之前 2006-5-11 短短的一声嗨 2006-6-6 爱尔莎出世了! 2006-7-4 回复:爱尔莎出世了! 2006-7-16 回复:爱尔莎出世了! 2006-7-25 《双城记》 2006-7-26 关于未来的一些问题 2006-7-26 回复:关于未来的一些问题 2006-7-30 被迫取消的约旦之行 2006-8-15 不是好消息 2006-8-21 嗨~还有谢谢 2006-8-31 双城外记 2006-8-31 甘泉! 2006-9-3 绘你的礼物 2006-9-11 停电以及炸鱼薯条 2006-9-21 炸鱼薯条 2006-6-23 斋戒月 2006-9-25 酵母酱奇谭 2006-10-5 食物与天秤座的人 2006-10-5 我也是天秤座 2006-10-6 闺房悄悄话 2006-10-14 生日宴 2006-10-15 生日快乐 2006-11-3 一团乱 2006-11-3 家人 2006-11-8 安德鲁来电 2006-11-8 萨达姆案件 2006-11-10 收到你的礼物了 2066-11-10 圣诞市集与松饼 ……2007 天堂和地狱的现场2008 惊现暗杀名单
作者介绍
梅.维特维特,一个为了剪头发而无视于炸弹及荷枪的武装分子的女人。大学讲师,讲话犀利、烟瘾很重,是个会抽烟、喝酒、化妆、穿着时髦洋装的非传统妇女。她也是住在巴格达的伊拉克人:吃早餐前要先躲子弹、在被炸得满目疮痍的市场里,为了买高跟鞋而讨价还价,还要经过重重波折、辛苦通过路障,去大学教她那班正在上珍.奥斯汀小说的女学生。  碧.罗拉特,BBC世界新闻网的记者与节目制作人,是个有满腹理想的社会改革分子;住在绿意盎然的北伦敦,为了三个女儿的健康,她拒绝接受任何人在她面前抽烟(连自己的父亲也不例外)。她平时挣扎于工作与家庭之间,除了关心各国的新闻事件,还要忙着参与家长会以及跟孩子的水痘抗战,更要抽空跟世界各地乱跑的老公,为了他乱丢的袜子吵架。
序言
  【推荐序1】  走过天堂与地狱的现场 资深新闻记者 张桂越  这是一本生命的启示录。不只神学者要看,它教你如何实践神学的道理。无神论者更要看,它告诉你怎么当个上帝。从两个女人的对话,一个在英国,一个在伊拉克,你身历其境,走过天堂与地狱的现场。今天的你会选择到英国度假;去伦敦看戏、剑桥划舟,却绝对不会选择倒个垃圾都能看到四具尸体的巴格达。书中那位叫碧的英国女人飞到维也纳看一场克林姆画展的同时,另一位伊拉克女人的家门口正有军人拿着枪砰、砰、砰地敲门。当英国女人伴着恋人徜徉在克林姆的《吻》中时,那位叫梅的伊拉克女人,正颤抖着拿出证件给进门的军人,想着怎么抢救她的丈夫阿里……书中的英国女人想尽办法要把梅和阿里引渡到英国,然而英国,是我住了快十年的地方,却又哪里像个天堂!散步在美丽的苏格兰湖区都会被神经病乱枪扫死,不是吗?依我看,英国和伊拉克不是终点也不是起点,竞赛的起跑点应该是善与恶、同情与冷漠、原谅与仇恨,或该说是爱的精神与实践吧。  【推荐2】  聆听一则生命的故事 战地记者 张翠容
  即使怎样的大道理、大论述,也不及走入寻常百姓家,聆听个体生命的故事。就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解才不至于冰冷,才能有血有肉,而且让我们从感性的认知,进入理性的思考。更何况书中讲述的地方,是一个经历漫天烽火、颠沛流离、生离死别的伊拉克。《在巴格达遇见简?奥斯汀》的作者碧(BeeRowlatt)本身是一名记者。明显地,她是一位聪明的记者,因为她非常懂得说故事,而且挑选了另一位同是女性的巴格达大学讲师梅(MayWitwit),用上对话、交流的方式,完全发挥女性的敏锐视点。自伊拉克于二○○三年开战以来,我们所听到的,都是从国际格局去分析这场战争。当然,亦有不少西方记者(主要是男记者)撰书写出他们在当地的见闻,但所采用的角度,不外乎美军的困局、派系的斗争、破坏与建设等,鲜有从一位伊拉克女性的故事说起。伊拉克女性,可谓是弱势中的弱势,可是,却偏偏对战争具最有力的控诉。我想,这也是作者的意图吧!以柔制刚,用平民战后日常生活的处境,来呈现宏观政治的冷酷,反而使发动战争者无所遁形。伊拉克战争为二十一世纪拉开了残酷的序幕,是非对错纠缠到现在,影响深远。当世人对伊战开始麻木之际,《在巴格达遇见简?奥斯汀》给了我们一记当头棒喝。莫失莫忘,那些与我们分享着共同感情的伊拉克人民,透过作者的诚恳书写,把大家拉得更近。  
   【自序】   献给阿里:谢谢他无可取代的支持 献给贾斯汀和女儿们:每一天,你们都让我的生命更圆满
  从来没想过要把这些内容变成一本书。然而一旦读下去,你就会知道为什么。尽管里面有许多私密的内容会让我觉得尴尬,但我们一定要让它变成一本书。二○○五年我联络上了梅,那完全是机缘使然。她只不过是我忙碌工作的日子里、电话另一头的另一个人,我们的世界是如此迥异,我想都没想过我们会变成朋友。但随着友情的滋长,我们所共有的亲近感觉,逐渐成为我生命中一股巨大的动力。通信成了难以抑制的行为。我想把我生命中的私密时刻与我的朋友、同时也是我后来称为姐妹的人共享,我做梦都没想过会有其他人阅读这些信。现在要出书了,我不能自己地感到某种程度的恐惧。唯一的安慰是我所揭露的私密生活琐事,在与梅经历的事情相比之下,似乎显得过于微不足道——也因此,为了向她的勇气致敬,我们出书了。碧?罗拉特当我接到那通电话时,碧只不过是位新闻记者,一位我希望通过她来告诉大家、我的国家有多么悲惨的记者。我想让全世界都看到,入侵伊拉克与粉碎我们平凡生活的决定背后,有多少荒唐与不公平,以及这个决定如何让最简单的日常琐事成为遥不可及的目标。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会因为这段超越了种族、年龄、时间与空间的友谊而完全改变。梅.维特维特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