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尔赛世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福尔赛世家

698 9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国)高尔斯华绥 著,马婷婷,曹丽 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04330

出版时间2015-0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98元

上书时间2024-12-03

相逐心生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福尔赛世家
定价:98元
作者:(英国)高尔斯华绥 著,马婷婷,曹丽 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682043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世纪英国文学现实主义三杰之一
内容提要
《福尔赛世家》是英国193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尔斯华绥的代表作。《福尔赛世家》由《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三部和两个插曲组成,主要围绕主人公和他的女儿的爱情及个人生活事件展开,反映了以繁荣的外贸和强大殖民扩张而著称的维多利亚王朝的“繁荣、衰落和结束”。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了诸多形像生动的人物,例如文中所描述的“福尔赛性格”—— 十足的财产的奴隶。他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什么靠得住,他的特点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不放手——不管是妻子、房子、钱,还是名誉。这部著作是英国社会的缩影。这部著作被英国广播公司拍成电视剧后风靡全球,以至于这部电视剧播出时,英国几乎停止了一切的社交活动,晚宴统统被安排在该剧播出后的时间,一些教堂甚至调整了晚祷的时间让到教堂做祷告的人们可以准时收看《福尔赛世家》。
目录
颁奖辞致答辞福尔赛世家部 有产者第二部 进退维谷 第三部 出租 高尔斯华绥及其作品高尔斯华绥获奖经过高尔斯华绥作品年表
作者介绍
约翰·高尔斯华绥  John Galsworthy(1867—1933)  1867年8月14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在哈罗公学受过教育,后来在牛津大学攻读法律,1890年取得律师资格;1891—1893年游历欧洲,与航海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成为莫逆之交;1895年开始创作。  在创作上,他师承俄、法两国现实主义大师,190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给他带来了广泛的声誉。《有产业的人》和之后发表的《骑虎》(1920)、《出租》(1921)共同构成了《福尔赛世家》三部曲。他的重要作品还有《现代喜剧》三部曲(《白猿》《钥匙》《天鹅之歌》))和《尾声》三部曲(《女侍》《开花的荒野》《河那边》),以及剧本《银盒》《斗争》《正义》等。1932年,高尔斯华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序言
颁奖辞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 安德斯·奥斯特林  细细琢磨高尔斯华绥的创作历程,不排除这是其对文学的热衷追求,尽管走在文学的创作之路上,并不怎么遂人意愿。高尔斯华绥出身于富贵人家,生来就不愁吃穿,他在哈罗和牛津读书的时候,攻读法律专业,毕业后没有选择对口的工作,而是选择去周游世界。在28岁的时候,他在一位妇女的鼓励下开始创作,但自己却不怎么上心——这位出身名门望族的年轻小伙并不把写作这个行业放在眼里。一开始,他试想用约翰·辛若望作为笔名出两部小说,后来认为自己的作品还达不到出版的火候,便没有这么干。到了37岁,他立下志愿,终于出版了《岛国的法利赛人》(1904),经过两年的时间,又出版了《有产者》。这两本书不仅让他小有名气,还为他今后创作《福尔赛世家》打下了基础。  高尔斯华绥批判岛国的法利赛人的讽刺风格,成为他日后作品创作的主要风格。这本书写的是一位常年在外漂泊的绅士逐渐淡忘了自己本国原有的文化思想,反而对祖国的一切有所偏见,而他命运发生转折是源于一位比利时流浪汉的影响,这位流浪汉和他相遇后,便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命运。那时,高尔斯华绥正怀有一种身在祖国、心却依旧在外漂泊的心情,他正打算如萧伯纳那样,向旧社会的那些所谓的有产业的人及权贵们下战书。有所区别的是,萧伯纳以爱尔兰人的思想做武器,他则用英国人擅长的情感表达、想象力和讽刺作为后盾。英国权贵们怀揣法利赛式的自私和伪善的一面,便成了作者一开始要讽刺的对象;过后他扩大了讽刺对象的范围,针对英国狭隘和粗俗的民族风气进行攻击。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些现象是如此的反感。  借助福尔赛,他将尖锐的矛头指向了英国中上阶层的商人们,这些人毫无知识,反而喜欢装模作样地冒充绅士。虽然他们小心翼翼,担心露出小辫子,但是丑闻是难以掩人耳目的,当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当享乐放肆的时候,洋相就显现了出来。在小说中,伊莲和有产业的人共同生活而感到羞耻,可谓是理想的化身。因为作者的愤慨,笔下的索密斯·福尔赛差不多成为一个悲剧人物。我们不敢肯定作者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否就打算为《福尔赛世家》写续篇,但是从出版后的部分言语来看,这本小说在人物的刻画上十分深刻有力。  15年后,尽管世界大战遗留下的许多沧桑景象影响了他的内心世界,但他还是创作出了两部小插曲《进退维谷》(1920)和《出租》(1921),顺利将福尔赛家族史创作到底。但遗憾的是,家族中新生代的生平经历没有清晰地呈现出来,所以过后又出现了《现代喜剧》三部曲:《白猿》(1924)、《银匙》(1926)和《天鹅之歌》(1928),这三部曲都是源于那两部短篇插曲。这些,就是他扬名四海的文学创作历程。  这位小说家在他创作的世纪里活跃了一二十年仍经久不衰,他利用精湛的写作手法将这些复杂而难以理清的素材写成优异的作品,不论是从哪些方面,都可谓是为英国文学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如果联想到欧陆方面在家族史的创作方面可谓已有成就,那我们就更应该对他的大胆尝试和付出给予肯定和钦佩。  对于纪事体小说,从表面上看一般是按主角的经历来叙述那些个人遭遇、矛盾和生活中的百味,这些烦琐的事情一般都以历史性的事件衬托出来。读者一定没有忘记索密斯与他的第二任妻子阴天的时候在海德公园栏杆边上,全程目睹维多利亚女王出殡时候的场景,回想女王自即位后的人世沧桑: “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习俗也随之而变,人和猴子的差距越来越大,上帝被玛门所取代,玛门又被追捧得不知如何是好……”从索密斯的回想中,我们将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切尽收眼底,而这一切也渐渐在我们面前扭曲和土崩瓦解。第一个三部曲展现出来的是绅士观念有所转变,为贵族与金权政治敲响了丧钟;第二个三部曲称为喜剧而没有被称为家族史,因为作者着重反映新英国的危机,说它要把过去的废墟和军营建造成未来的生活乐园。在新修的长廊里,徘徊着蛮横的商人、粗俗的妇人和放荡的女子,还有俱乐部里的绅士、政客、艺术家、小孩和狗等各种角色,如万花筒般出现在作者的笔下,活动在我们的视线里。作者将这个旧式家族的生活形态重新加工成稀奇古怪的故事,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内容的叙述没有一样看上去是假的,好像可以从纸上跃出来。但是,他们还是经不起社会的进化和历史事实的摧残,岁月是如此的无情……  看着高尔斯华绥在逐渐转换自己创作小说历程中的观点,我们觉得很有趣。当他在看待人性的态度上变得开放而旷达时,俨然转变成了一个沉稳的文学批评家。就拿索密斯来说,最开始是被他嘲弄的,而后来却反倒对他有点敬佩,最终又转变为怜悯。作者把握好这怜悯的度,便刻画出一个个性鲜明的索密斯,这些便成为这两个三部曲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独特之处。我们肯定有印象,《天鹅之歌》中那段精彩的情节,写的是上了年纪的索密斯受到神秘力量的驱使,回到西海岸老家,根据地图的指示,在现场寻找一块图案模糊的古迹石头,他最终还是找到了。就像又有某股力量催使着那样,他情不自禁地沿着一条小路钻入潜意识里熟悉的长满花草的山谷中,急促地呼吸着海边的空气,并不由自主地披上大衣,靠着一块大石头坐下来沉思。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画面,他思索前人如何在这么个荒野上建立起家园,如何在这里生存、传宗接代,再后来又如何继续发展……这些都令人回味无穷;他又思索当时英国人的生活,肯定有一队战马,肯定使用泥煤和木炭生火,冒出缕缕青烟,肯定还有个永远陪在身边的妻子。他坐在那里深深地思索,愈这样就愈对周边浮想联翩,一下子便回想到家乡的一切。慢慢地,突然感到体内有一股东西在流动,就像先祖们一开始在这里生活时的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此刻正在骨子里蠕动。他豁然开朗,难怪起初老佐里恩和他的老爹及叔叔伯伯们会如此的独立、如此的坚强,原来在他们生命的血液里都注入过这坚韧的欲望之血,这种血液与生命是难以分离的。他愈发深入地思索,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奥秘。  很明显,高尔斯华绥认定索密斯的形象是他心目中仅存的最后一位旧英国人形象,他认为他的这种身份是不可置疑的,他有他独特的生存方式,这也是不容怀疑的。高尔斯华绥最拿手的便是在作品中用冷静而简单的纪实手法,绝大多数读者认为这也是他用来批判人性的基本方式。到了今天,那些所谓的独特人物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不再是主角。有意思的是,这也可谓是大英帝国子民强烈求生欲的另一面吧!总的来说,高尔斯华绥后半段时期创作的小说一般在探讨人性和描写家庭生活的内容中表现出深刻的民族意识,并且用抑郁的诗篇来婉转表述、回味;他的目的是,捍卫某些被文化掩盖掉的优良内容。这些诗篇的最终目的如同一个宁愿永远活在自己的美丽世界里,也不愿走出心房的少年,也更像仲秋时节的太阳,暖洋洋地照在英国花园中的榉树上和年久的紫杉上。  因为时间的缘故,我们难以详细地去解读作者其他作品的一些细节,虽然从艺术角度上讲,其他作品也不在《福尔赛世家》之下,但从史诗性的创作格局上说,却可谓是望尘莫及,这样的例证可以以这三本创造于成熟期的小说为代表,如《庄园》(1907)、《友爱》(1910)和《黑暗的花》(1913)。除此之外,他的庄园小说创造出的潘迪斯夫人这个角色算得上是一个美丽与纯真化身的完美女性形象,若不是因为旧式的束缚,那么她那端庄高贵的气息里定会带有一丝悲剧意味。在《友爱》这部作品中,他小心地借用同情和讽刺这样的双重感情基调刻画出一个艺术鉴赏家,凭借道德伦理来保命存活,但迫于伦敦下层人民的压力,终究不敢贸然行动,为了庇护他人,因救世的宏愿而殉道。还有一名性格怪异的史东先生,也可谓是高尔斯华绥笔下刻画得较为突出的人物,他总是幻想乌托邦的来临,但屡次撞得一鼻子灰、难以实现愿望,只得经常在夜空下感叹。我们也难以忘怀这部解读心灵的大作《黑暗的花》,故事的主人公很精明,遗憾的是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总体现出优柔寡断。在篇幅较小的小说中,作者难以施展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便采用明暗对比的手法营造氛围,让人引起共鸣。有一回,他的故事中写到一位德国鞋匠的技能的时候,便将写作重点放在鞋匠的心理描写上。鞋匠既为自己的技能感到骄傲,又十分不甘地从事着低收入的手工活,内心就一直纠结于这两种价值选择之间。  他的小说比较注重人的教养和正义感,这一点对当时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影响。而喜剧则重在关心社会问题,对当时的改革也颇有影响,英国的狱政管理便是最好的例子。除此以外,在剧本中还能经常品味到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超人的智慧,对场景、气氛的把握水平更是令人叫绝。喜剧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目标,他则主要围绕正义和人性两个方面。《森林》(1924)里,大英帝国想独霸全球的野心,被他毫无掩盖地表现出来,并狠狠地抨击了一番。在《展示》(1925)里,主人公的家庭矛盾,在新闻界的胡乱报道下,如同火上浇油般愈发不可收拾。多数人听到报道后,也不多做考虑地就到处宣传,这无疑给主人公一家带来巨大的困扰。而对于这些事情,作者的愤慨更是不言而喻的。  《忠诚》(1922)讲述的内容与荣誉行为相关。故事中安全机关的主要工作是调查人的忠诚问题,当他调查一个人的时候,会从这个人的家庭、企业、职业和对国家社会的态度做一个全面的审查,让人毫无隐私可言。创作的这些作品对结构和事件的处理都可谓是坚实有力的,时而还可以从中体验到别样的诗情韵味,让人无法讨厌这些烦琐的细节。如作品《鸽子》(1912)和《一点爱意》(1915),虽然舞台效果不怎么吸引人,但是剧本本身创设的氛围却能给人带来美感。总体而言,高尔斯华绥的小说还是比剧本略胜一筹,那些剧本的作用好像就只是作为作者纯真童年和向往自由的过往的见证,顺带表达一下他试图学习雪莱的信念。我们可以从作者的一个剧本的角色塑造中探寻他的这种意图——这个剧本整体风格算是比较冷静的,但是里面却有一个精神反常的角色,这个人不仅竭力反对别人的马虎,还特别强调做事要完美无缺。  创作技巧上,作者受屠格涅夫的影响较大,比较拿手的是用优美的文字唤起读者的共鸣,但是藏拙技巧把握得不怎么好,因而经常会不经意地破坏书中的暗示和明喻,但庆幸的是讽刺手法用得很巧妙,因而可以独辟蹊径。讽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种是对原有用意的否定,这就如同在冰冷的墙壁上再添些冰霜;另一种则是对人生的肯定,令人感觉到温暖、充满趣味与人情味;而高尔斯华绥便属于后者。当他讽刺的时候,写到那些令人又生气又好笑的坏事的时候,总会提到它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是必然的,能否改善。然而,他会将自然界中的风、云、鸟儿和花朵写进讽刺剧里,目的是也让它们感受一下人世的酸甜苦辣。他的作品展现出的精髓是依靠讽刺而来的,而讽刺又从心理分析带来的奇妙想象而来,所以作品中便包含着原谅与同情这两方面的感情。  和谐、匀称和平衡是高尔斯华绥在艺术上一向奉行的准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观念是如何转变的。但这样的追求难以持之以恒,因此他有时候会对此充满怀疑。我们还发现他攻击的对象一般是那些自认为了不起的绅士阶级。他现在是可以和普通的民众以及文学打成一片了,因为他早就洗心革面,不再是那绅士阶级的一分子了。他现在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文学作家,这就像其作品中显露出来的一样。温文尔雅对于目前的文化,也可谓是做了点贡献吧!  我们对高尔斯华绥先生未能出席今天的颁奖典礼而深表遗憾,因为他受健康因素的影响,只能拜托今天到会的英国部长克尔先生代替他领奖了。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这位部长先生接受我国国王为贵国的这名作家颁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